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将诱饵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对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菜豆根围土壤中的腐霉菌进行分离,共得到6株腐霉菌株.通过挑单菌丝的方法获得纯培养菌系,在对纯化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研究的基础上,对编号为18-51 D的腐霉菌株培养后提取DNA,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并输出全序列,获得947 bp的序列;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用DNAStar分析软件将同源性较高的登记菌株的序列与18-51D腐霉菌株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18-51 D与菌株DQ211524(Pythium carolinianum)和AY987038(P.carolinianum)聚为一类.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将这6株腐霉菌株鉴定为卡地腐霉P.carolinia num.这是第一次在菜豆根围土壤和在甘肃分离到卡地腐霉P.carolinianum,为甘肃腐霉新记录种.用平皿法测定该菌种对三科九种栽培植物的致病性,发现所有供试植物的胚根仅部分有轻微褐变,未见对生长有明显影响,说明P.carolinianum对这些植物基本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冷季型草坪上致病腐霉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和1998年的4~6月间,从浙江东北部沿海的11个县、市、区的冷季型草坪病苗上,共分离鉴定Pythium irregulare,P.mamillatum,P.aphanidermatum,P.ultimum,P.deliense和P.graminicola等6种腐霉菌。接种试验表明,这6种腐霉菌都能引起高羊茅猎狗5号幼苗的猝倒病,并导致幼苗生长不良,其中P.deliense对猎狗6号幼苗的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1996 ̄1998年对常德,沅江及本校农场的温州蜜柑,建柑,酸橙,甜橙,金香柚的白癞病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证实柑桔白癞病病原为:柑桔炭疽刺盘孢菌,柑桔蒂腐菌,柑桔黑腐交链饱霉。3种病原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自行合成的肉桂腈对自行分离鉴定的植病茵Alternaria tenuis Nees和Rhizopus nigricans,皮肤癖病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Trichophyton gypseum、Trichophyton rubrum、Microsporum gypseum,以及22种霉菌(其中18种为常见粮食、水果等霉腐试菌,4种为人体浅部丝状茵)的抑茵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肉桂腈具有较高的杀(抑)霉菌作用,是一类广谱的杀(抑)霉菌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木霉对腐霉菌的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本研究室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木霉(Trichoderma sp.)菌株T41,通过对峙法对腐霉菌进行了体外拮抗作用测定和评价[1]。并对木霉的竞争、重寄生、抗生、溶菌等拮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同时,利用制备的木霉菌剂,对黄瓜猝倒病进行了室内盆栽生防试验。结果表明:木霉 T41防治效果达 80%,而且具有防效长久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菜腐霉侵染条斑紫菜叶状体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北方沿海条斑紫菜栽培海区发生的条斑紫菜赤腐病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病原菌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侵袭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过程.紫菜腐霉的丝状菌丝侵袭并穿透紫菜细胞,导致细胞色素溶出,细胞萎缩,最后死亡.紫菜腐霉发育到一定阶段,在菌丝末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形成排放管,放出游孢子,游孢子可以再次侵袭紫菜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紫菜腐霉可以进行有性生殖,通过藏精器与藏卵器结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沉入海底,在条件适宜时可再次萌发.冷藏网上细胞同样可以被病原菌所感染,然而使用冷藏网可以阻止病害的蔓延,并能提高紫菜品质.  相似文献   

7.
1996~1998年对常德、沅江及本校农场的温洲蜜柑、建柑、酸橙、甜橙、金香柚的白癞病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证实柑桔白癞病病原为:柑桔炭疽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柑桔蒂腐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原名Diplo-dia natalensis Pole- Evans);柑桔黑腐交链饱霉 Alternaria citri EII.et Pierce。3种病原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8.
探究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可培养菌株分离,以期为西洋参锈腐病发生机制及防控提供参考。利用传统分离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和患锈腐病西洋参的根际土壤,探究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经由传统分离技术合计得到24株细菌和25株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健康和锈腐病土壤中细菌群落均以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变形门(Proteobacteria)为主;患锈腐病组有所降低的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大幅上调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健康和锈腐病土壤内所含的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被锈腐病感染后有所上调的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与被孢...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质联用法测定食品中腐霉利残留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腐霉利的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通过石墨化碳固相萃取柱净化,经DB-5 ms气相色谱柱分离,正电子电离(EI+)、选择离子监测模(SIM)为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进行MS测定。结果表明,腐霉利添加水平为0.010、0.020和0.040mg/kg 时,回收率为102.8%~111.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最低检出限为0.005mg/kg。本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食品中腐霉利残留量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和胶孢炭疽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pauld. H. Schrenk)是引起板栗内腐病的主要致病菌[1~3]。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唑醚戊唑醇、精甲噁霉灵、嘧霉异菌脲、异菌氟啶胺是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较强广谱性的特点,本试验选择上述6种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和胶孢炭疽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11.
杨树腐烂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山西省北部地区杨树腐烂病发生的症状、病原,以及发生危害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治理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1989~1990年,在石河子、奎屯一带,分别在西瓜和籽瓜的苗期和生长中期,共采集病株标本180份,经分离、回接、再分离,确定致病的病原菌有五种类型,经鉴定分别为: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镰刀菌(Fusarium sp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瓜类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capsicia)、瓜类疫霉菌(Phytophthora melonis),分别引起西瓜和籽瓜的立枯病、烂根病、枯萎病、蔓枯病和疫霉病。苗期以丝核菌引起的立枯为主,占64%,镰刀菌烂根占32%。成株期以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为主占87%,疫霉病4.6%,蔓枯病占3.8%,丝核菌占2.3%。  相似文献   

13.
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贮藏期腐烂的魔芋球茎和有典型软腐病害症状特性的植株分离出的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3号、4号菌株为魔芋软腐病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但两菌株在致病性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白腐菌在秸秆堆肥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处理农作物秸秆的堆肥化方法,分析了在堆肥中加入微生物白腐菌的可行性,并对白腐菌的适宜培养条件和堆肥的堆腐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三七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活性产物的初步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文山州三七根腐病主体病原菌坏损柱孢(Cylindrocaipon destructans)为靶标,对其拮抗菌进行了筛选,获得了抑菌作用明显的3株拮抗细菌:Y-4-70,X-5-15和X-5-32;并对拮抗菌X-5-15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该菌株发酵液石油醚萃取物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腐生真菌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腐生真菌对有机质分解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分解木材的3种真菌,即白腐真菌、软腐真菌和褐腐真菌。阐述了3种真菌分解木材的特点。对木材、落叶分解的演替现象,对动物粪便分解的规律。介绍了腐生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腐菌对焦化废水中吲哚的降解及其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白腐菌BP降解吲哚,研究了白腐菌在不同培养基中对两种浓度吲哚的降解过程和机理,以及吲哚的降解与白腐菌漆酶酶活、生物量、培养基pH值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培养基中白腐菌可去除99%以上的吲哚;吲哚去除率与白腐菌漆酶活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白腐菌漆酶活率达到最高时,可去除97%以上的吲哚;高浓度吲哚会抑制白腐菌的生长,同时也激发了白腐菌漆酶的产生,秸秆滤出液能促进白腐菌的生长和漆酶活力的增长;白腐菌BP最适pH值为6~7,pH值在5~8之间对吲哚都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在HPLC谱图3~6 min之间出现的新物质可能有氧化吲哚和靛红.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主要栽培因子与小麦根腐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冀东冬麦区 9月 30日左右播种 ,播量为 1 5 0kg/hm2 ,稻麦轮作 ,氮磷肥配合施用 ,根腐病发生较轻。不同小麦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感反应不同。供试品种中 ,未发现免疫品种  相似文献   

19.
从新疆五家渠、哈密、喀什哈密瓜产区分别采集炭腐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 该菌在PDA、PSA和菜豆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能产生大量的微菌核.而在含有寄主成分的培养基上则生长较差.菌丝在pH 3~10均能生长,pH 5~7生长最宜;在15~37℃范围内均可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7℃.  相似文献   

20.
芒果蒂腐病菌Diplodina 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西大学芒果园的紫花芒和4号芒的病果上分离出芒果蒂腐病菌Diplodina sp.,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该菌生长的温度及pH分别为25~28℃、5.5.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子座及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影响较大,其中以荧光最利于菌丝生长,而黑光最利于子座及分生孢子器的形成.该菌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大于其它测试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