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读交友     
《大自然探索》2004,(8):1-1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不远万里,登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为的是探索冰期形成的奥秘,他们把全球气候的变化与地球上最惊人的地貌之一喜玛拉雅山联系了起来;鱼类生物学家罗伯特·皮特曼用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已迷失多年的鲸鱼——热带槌鲸;华东师大生物学教授马炜梁处处留心在自然界的“偶然”所得,“捡”来了一个重大科研课题,解开了薜荔果与榕小蜂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奇妙关系;墨西哥水下考古学教授德安达带领他的小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潜入玛雅地下世界”,为的是进一步破解玛雅人的奥秘。本期文章以科学家们的成就,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读者,任何自然之谜的揭开,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都“离不开平时知识的积累和铺垫”,都要“付出超乎想像的努力”(马炜梁语)。这些前辈科学家就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孙军 《世界科学》2001,(6):19-20
共生关系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 ,还是多细胞生物 ,如人和各种动植物 ,都有各自的共生伙伴  相似文献   

3.
<正>无花果,果无花,无花果里蜂安家;猴来摘,鸟来啄,绞杀大树把命夺。每个无花果里都有一只死去的蜂?根据网络上热传的说法,无花果通过钻进果实的蜂类授粉,一旦蜂钻进去,就再也无法出来。按照这种说法,每吃一个无花果就要吞掉一只蜂,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相似文献   

4.
石磊  王瑞武  朱力行  曾卫民  许王莉  郑琪 《科学通报》2011,56(22):1771-1779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通常假定物种间相互作用具有某种固定的模式, 因此线性或者非线性参数回归模型(如指数分布或者logistic 模型)被广泛用来描述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然而, 这些模型假定了相互作用关系物种之间具有特定响应函数, 而这个假设可能并不适用于真正的生物群落, 如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随不同环境变化的混沌系统. 为了用一个更精确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关系, 我们以榕树-榕小蜂为模式系统, 建立了一个变系数分析模型进行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 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物种间相关系数如何随其他变量(函数)的变化而变化. 当其他因素对相关系数的影响效应可以用一个指定的参数模型来描述时, 新方法就会转化为传统的参数相关分析. 对于经验数据的分析, 新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和灵活性, 其与传统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可以研究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会随着某些因素变化而变化, 或者找出维持或改变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其他关联因素. 这种方法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如流行病学和群落管理)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许多生物都有共生现象,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在非洲草原,有一种犀牛鸟,专门在犀牛身上啄食寄生虫以获得食物,有危险情况时,它同时能给犀牛报警,它们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共生的互利关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中有许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  相似文献   

6.
共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是由于某种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依靠另一种生物;另一种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相互依赖,各自获得一定利益。共生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有植物与植物的共生、植物与动物的共生以及动物与动物的共生等。这种共生关系建立在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基础上。但双方所得到的好处不一定是平等的,往往一方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很像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7.
虽然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几乎可以灭绝人类的大瘟疫,但每次人类都会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瘟疫,幸存下来。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已经发达到瘟疫一出现在两三个月内就可以查找到病原菌的今天,每一次人类都离不开用隔离这个手段来战胜传染性疾病。由此对人类文化和伦理也提出了一个长期的问题或挑战:怎样处理患病者和未患病者这两个群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12,(8):53-53
生物有机体的共生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最简单的一种是互相交换代谢物,如植物根系和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交换共生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菌根真菌为植物根系提供矿物质营养,而植物根系则为菌根真菌提供糖分营养。最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则体现在共生动植物的行为上,如鱼虾为大型海洋捕食动物“义务海吉口腔”的行为,就是—种非常典型的共生互利现象,鱼虾施心地在捕食动物的嘴里获取食物,而捕食动物则悠然自得地享受免费的“口腔清洁服务”。  相似文献   

9.
你有没有做过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梦,或许我们都曾经做过,连伟大的画家达·芬奇都做过这样的梦。达·芬奇同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设计了许多个人飞行器的图纸,还制作了许多实际的个人飞行器,但后来都失败了。倒是比较庞大的飞机先发明了,个人飞行器还是  相似文献   

10.
百问百答     
正夏天到了,昆虫也逐渐增多起来。作为节肢动物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类群,你都知道哪些昆虫呢?它们的本领你了解吗?哪些动物和昆虫的关系最密切呢?昆虫又有什么有趣的行为呢?别急,2018年5月26日中科馆大讲堂《知识就是力量》专场讲座,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科研助理、具有丰富野外标本采集经验的张小蜂(本名张旭)老师带我们认识各式昆虫,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一起在昆虫的奇妙世界  相似文献   

11.
几十年来,无论是公众还是世界最杰出的生物学家,几乎都已形成一个共识:人类的进化已经结束.自然选择已经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了。有科学家指出,自从5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以来,就一直再没有发生生物学上的变化了。这一理论根深蒂同,事实上已被奉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12.
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殆素数之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承洞 《科学通报》1975,20(8):358-358
一、引言 关于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固定个数的素数乘积之和的问题,近四十余年来,不少数学工作者进行过研究。最佳的结果是陈景润得到的。他证明了 定理1 每一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相似文献   

13.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是丽江纳西族人的一种特有文字。纳西族信仰的东巴教就是用东巴文写在东巴纸上的,但由于制作东巴纸工艺繁琐,加上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这种价格昂贵的纸张通常是有价无求。东巴纸的短缺,也让东巴人的传统文化传承遭受了严重的威胁。丽江之美,自不待言。每个没来过丽江的人,都期待造访丽江,而且每个曾来过丽江的人,都盼望重回丽江。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感觉:一个人不是在丽江,就是在去丽江的路上。丽江为何如此独特?因为丽江是千百年的纳西族传统文化与滇西北生态环境相互浸润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麻疹是我国计划免疫中的重要内容,一直正常进行,突然宣布对全国一亿多儿童进行复种,如此重大举措事先却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相应的预防接种知识传播、普及阶段.笔者曾是从事感染性疾病多年的医生,直到很多朋友来咨询"为什么要复种麻疹疫苗"才开始关注此事.即使是在2010年9月9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感染性疾病会议上,也丝毫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如此大的全国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运动,连感染病学会也毫不知情,那么无怪乎普通大众会对此次接种有所质疑:"无麻疹流行的疫情,为什么要统一注射疫苗?""家中儿童此前已经注射过麻疹疫苗,还有必要再注射一次吗?""消灭一个自然界存在悠久的常见病毒,能否依靠短期运动?""是发明了新的功能更强大的疫苗吗?据报道使用的还是以前版本的疫苗,那么为什么要普遍复种呢?"笔者通过网络查询,才知这原来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卫生部门是协作.  相似文献   

15.
或许我们都做过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梦,连伟大的画家达·芬奇都做过这样的梦。达·芬奇同时是一个大发明家,他设计了许多个人飞行器的图纸,还制作了许多实际的个人飞行器,但后来都失败了。倒是比较庞大的飞机先发明了,个人飞行器还是梦想。 人类从未放弃过对个人飞行器的研究,许多高科技的武器都率先在007系列影片中出现,个人飞行器也是如此。007影片中首先出现  相似文献   

16.
封面说明     
物种相互关系将可能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现有分析方法,如直线回归或广义线性模型,不能有效分析其他因素是如何影响这种关系的.在数据分析中,如果使用参数相关分析,不考虑物种相互作用关系能否被给定相关分析结果可能会造成误导,从而得到不正确的结论.石磊等人以榕树-榕小峰  相似文献   

17.
许多物种依赖其他物种而生存,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物种利用另一种物种,但有时两种物种也可能在生存竞争中同心协力。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对动植物,它们“合则皆旺,分则皆亡”:植物离不开它的寄生虫,失去了虫的寄生,它就将断种;而全由植物哺育的这种昆虫“知恩图报”,大部分的雌性成虫专为植物传粉效力,传粉以后怀着满腹的虫卵死去。  相似文献   

18.
Fisher  A  孙爱军 《世界科学》1989,11(5):32-35
“无论是你还是任何其他人都不知道在地球内部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事情.”这是居尔斯·沃恩1864年的幻想小说《在地球中心旅行》中的一句话。当时,人们对此是无所争议的。沃恩的幻想驱使着三个探险者对地球的内奥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他们从死火山口处入手在88哩的深度上对地壳层进行了勘查。结果,他们并没有找到熔融物质,却发现了一个海兽曾居住过的巨大的地下海洋。  相似文献   

19.
余文 《自然杂志》2007,29(2):107-110
长期以来科学家为探索生命的秘密而不懈努力着,不管是关注全球变暖还是探索地球两极,不管是发现古老生物还是揭秘百年难题,都是人类认知生命的历程。人类也从来不放弃对地外生命的寻找,哪怕只有一点点信息,从太阳到行星再到行星的卫星,不错过可以探测到的任何一个可能。  相似文献   

20.
周俊 《世界科学》1997,(8):13-16
1993年,笔者曾在《世界科学》(1993.[2])上发表了“地球原始有机圈与生命起源同源说”一文,其中重点有三:一是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原始有机圈的起源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研讨,即‘以“地球原始有机物(圈)及生命的起源”这一命题来代替传统提法“地球生命的起源”’;二是提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的诞生不仅仅是原始(太阳系)尘云物质的凝聚、集结,而且是自前地球尘云时期起,到地球形成,直至生命出现,形成生物圈,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都是同源共生、同步演化和相关发展的”,即“地球由原始弥漫态星云到凝聚态星球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