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三十年。2013年河南省的GDP达到32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但是,这样的经济总量背后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在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而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河南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不足,这大大限制了未来河南省发展的延续性。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从原来的主要依靠投资转变为依靠消费。而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而河南是全国的经济和人口大省,并且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所以本文希望以河南为代表,研究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并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型,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发展经济学对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借鉴,建议通过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建设生态和保护环境等途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培育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扩大内需都将是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投资和出口已经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已逐步放慢了步伐。那么,消费必然成为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培育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些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国民可支配财富的大幅增加,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根据贝恩公司2012年的调查,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买走了全球1/4的奢侈品。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预计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然而,相较于消费市场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中并未涌现出成熟的国产奢侈品品牌,国内市场主要被外国公司瓜分。该文拟通过对瑞士高档品牌江诗丹顿在中国的营销方式与获得的成功进行分析,为中国奢侈品品牌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欣 《科技智囊》2013,(1):42-43
国家财富与人民财富的共同增长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诉求。中国当前的发展实际、战略基点、改革重点的内在逻辑是:国家财富增长,即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关键节点是人民收入水平提升、社会保障健全,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然而,这也只是静态意义上的财富,国家与人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让财富持续增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论述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增加的多样性和引进国外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推动中国战略转型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1引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在一个令世人震撼的背景下举行的,这个背景就是中国本身,她的高速增长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和兴趣。中国财富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实际上在这些发展背后发生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转向创新活动。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已经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首先体现在购买力平价[1]方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使得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但长期以来过于倚重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模式,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偏低,地区、城乡和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失调,制约了需求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深入研究湖北省应城市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变化规律,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挖掘县域经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潜力,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惠惠 《科技资讯》2006,(23):196-197
近几年来,“拉动内需”已成为中国领导人讲话以及经济学家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扩大内需都将是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投资和出口已经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已逐步放慢了步伐。那么,消费必然成为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所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疲软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培育我国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转型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消费转型不应该存在统一的模式.对于河南省居民而言,消费结构转型更应该倡导食物、教育等基础性消费在支出中的比重,优化消费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此期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正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新常态",我国商务发展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从我国消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5个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商务发展趋势,剖析"十二五"以来商务发展的结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展望未来我国商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为了避免重蹈1998年"亚洲奇迹"的覆灭,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表现,探究经济增长的本质源泉。本文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制度变迁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发现了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也有了大规模的积累。这类战略性资源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进军中,正在发挥并且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即将见顶,未来出口扩张空间将日益缩小,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从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化。从国际经验看,实现经济增长需求模式转换的关键在于提升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需要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和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以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基础,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只能满足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利益需求,随着人们利益需求的提高,引发了经济增长的合法性危机,社会公正的诉求已是重构政治合法性重要内容,只有实现社会公正,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ELES模型的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体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来考察吉林省消费结构现状,采用相关数据构建扩大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消费需求以及需求收入弹性3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已经向享受型转化,但是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偏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发挥政府职能来合理优化消费结构,这对于实现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恒动力,改善民生是促进消费需求的重要立足点.“十一五”以来,常州在扩消费促转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改善民生视角,针对限制常州居民消费增长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进常州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研究》2015,(3):56-59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从快速发展逐步变化为中高速增长状态,进入新常态,这对各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是作为新兴产业的新能源。由于技术的限制,新能源产业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策,而且中国新能源产业基本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很多产业实际上还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新能源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一、绿色CDP核算的时代需求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过去近30年,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GDP增长的背后是以“透支未来”、牺牲后代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据分析表明,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费.这意味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而这种代价造成资源的损失和环境的退化是难以挽回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消费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的本源问题,而城市化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动力源。加快城镇化进程,既可增加消费需求,又提高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促进消费面临困境,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