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前信息种类繁多,媒介形态丰富,受众增加迅速并逐步细化,人们生活中的任何时间段都有媒体参与。受众的注意力变成非常珍贵的资源,大众传媒不断演变成"碎片"。阐述了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媒体受众的碎片化情况,探讨了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影响和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运用能力及媒介参与能力,进而对农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的模式欠理想;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辩能力有待增强;农村受众获取信患的首选是人际传播渠道;新的认知需求未能在农村受众中有效产生;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农村受众的日常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较多,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较少。  相似文献   

4.
浅谈受众与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路兵 《甘肃科技》2003,19(3):37-39
文章对受众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对错误受众观的批驳,详细论述了受众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摆明了作者的观点:“受从介大众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而媒介对引导受众前进也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为促进的”。另外还对受众需要进行了重点论述,对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要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以往旅游反贫困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功能论、社会分层论、拟剧论等社会学理论与旅游反贫困研究的关系;分析了旅游在反贫困中的显功能、隐功能;运用选择模型阐释旅游业对贫困人口福利的影响;探讨因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社会分层和产业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贫困人口的影响;论述了旅游在反贫困中的角色、动态特征和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精深思想,思考研究人的生存状态、终极意义及其技术手段的传统纸介质的学术期刊在分众传播时代进一步发展,传受双方动态平衡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过程的运行形态和特点。在大众传播从"受众控制"到"受众自治"的转换过程中,以结构性受众、行为性受众和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传统和范式进行学术期刊受众分析,可以深化对学术期刊受众的研究和认识,了解其对编辑传播活动的影响,增强学术性期刊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能否创新媒介传播形式,做到"精准服务"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大数据为分析受众的精准需求、个性化精准的传播内容提供支持。通过社会化媒体和社会网络平台吸引受众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分析受众需求的"相关性",从而对受众需求进行精准研究;通过多元化经营与合作等互动形式,重视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精准服务"。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体育产业化和体育项目职业化,体育传播成了受众关注的热点,并逐渐形成了体育受众这样一个类别群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形态也日益多样化,受众的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受众的分化与流动。尤其是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媒体的结合,使当今受众愈加难以把握和认识,愈加隐匿。受众究竟是人数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受众的走向是什么样的?这是当今学界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媒介的经营和发展,找到适合自己节目定位的受众,确立自身的核心受众、目标受众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物质载体,人类生活其中。人类具有社会性,那么其生存空间也具有社会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城市(镇)的加速度发展以及它在整个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迫切要求对城市的系统理论研究的加强,同时也要求社会学界进一步加快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步伐。有鉴于此,本文就城市社会学进行一些理论探究,以期为我国的城市社会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体扩张形式等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新闻自由理论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含义.特别是传播新技术和所谓的"草根新闻"大量出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事业的控制都带来了新问题.对新闻自由理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首先提出了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的媒介生态观层级说,指出城市在微观层面是作为媒介的环境而存在的;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莞大众媒介受众的结构特点、媒介接触情况和媒介期待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新兴城市的受众特点及由此衍生的媒介环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的无所不在,使得始终与人类相伴随的传播活动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不同学科的人们从各自的角度则它们进行研究。在此,本义拟就新闻消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受众心理的注意现象产生的关系作一初浅的尝试。一、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活动新闻是一种信息,它既离不开传者,更离不开受众。新闻的传播要取得最佳的心理效应,就必须研究新闻的传播心理。从心理学上看,所谓受众心理活动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新环境将自然转变成它的背景,媒介成为新的“自然”、新的环境。媒介环境即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和建构的虚拟环境。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就必须拥有公信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广大的网络受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今社会正处于制度建设、呼唤公民意识提高的大背景着眼,结合传媒公共空间理论,以及美国公共新闻的探索,从受众角度分析了公共新闻理念对民生新闻可资借鉴之处。具体表现为:受众群体由市民向公民转变;报道中受众主动性增强;报道形式更强调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受众抵触心理对我国网络广告传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主动或被动的卷入资讯量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信息体中。广告借助于网络这一新型的媒介载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广告在面对受众时也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逆反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广告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广告的受众抵触心理成因机制的研究,为网络广告的传播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肖洁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5):111-112
破窗理论是对社会连锁反应现象的形象描述,其所涉及的领域从最初对经济学现象的阐述,逐步延伸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大众媒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现象,也可以从破窗理论的角度去看待。因此,当这一现象产生时,媒介环境对受众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这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拥有了无限丰富的选择.本文分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之后,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受众的媒介选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更多的受众将会选择手机这一更加迅速、更加方便的媒体作为分享奥运的工具,随着各项举措的进一步完善,手机奥运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20.
王楠 《奇闻怪事》2011,(9):46-60,24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3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