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词感情沉痛。后人辑其诗词 ,命名为“断肠诗词” ,并认为她的“断肠情”是因为她“所偶非匹”而产生的。通过对朱淑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心理的分析 ,认为“离别”才是她产生“断肠情”的根本才因 :不能随夫从宦 ,因相思而悲苦 ;既随夫从宦 ,又因思念父母而悲苦。从而试图纠正前人对朱淑真不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1914年所作《与友人过天安门)诗中有句:“肠断词人认马缨。”一时间,天下皆是肠断人、伤心人。研究者已经探讨了进入民国以后小说繁荣或曰泛滥的种种原因,而有些作者因肠断伤心写小说至少是一个重要原因。徐枕亚在《小说丛报》发刊词中写道:“嗟嗟,江山献媚,狮梦重酣;笔墨劳形,蚕丝自绕。冷雨凄风之夜,鬼唱新声;落花飞架之天,人温旧泪。如意事何来八九,春梦如痕;伤心人还有二三,劫灰共泻。”胡韫玉在《与柳亚子书》(《南社》12集)中描述了自己从“哭”到“悲欢俱不自知”,到寄哭笑无端的感受于小说的心理过程:“盈天塞地,悉是可哭之事,将从何处哭起也。……我辈生当今日,除饮酒外不复有事业,除作裨官书外不复有文章。”在凭吊“过去”的时代氛围中,小说成为肠断伤心的寄托。  相似文献   

3.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这是李白题为《春思》的一首爱情诗。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诗人以少妇的口吻,用简炼的笔法写景抒情,全诗紧扣“春思”二字;前两句借景起兴,寓情于景;后四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整首诗情调浑然而为一体。短短的六句诗,把闺中少妇触春景而思夫婿之情,刻划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少妇对丈夫深沉真挚的爱情。语言清新明快,形象鲜明生动,确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相似文献   

4.
“鼻回粪水”是马骡多种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危险症状。在我国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中多处提及,如:《论马起卧观形状分别脏腑者何也》中有:“起卧者,腹中痛也,有三十六般,各有形证定之……,鼻回粪水,回头右顾者,胃气痛也”;《三十六起卧图歌、第二十三大肚伤病源歌》,有:“马患需看大肚伤,卧时不起汗淋浪,喘粗鼻咋兼肉颤,鼻内时流粪水浆,哽气之时胃必损,便有灵方病也亡”;《七十二症形图论歌治法·马患草噎第四十七》中有:“草噎者,咽膈噎塞也,……。伸头缩颈,鼻口回涎,喘粗气促,空嗽连声”。《马患肠断第六十五》中有:肠断者,弩伤肠胃也……。令兽浑身肉颤,汗出如浆,鼻回粪  相似文献   

5.
朱淑贞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数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一生抑郁不得志”“抱恨而终”,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她的作品的遭遇,也不比她人好,“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是重不幸也。”(以上见南宋、魏仲恭《朱淑贞断肠诗词序》)更不幸的是,她的作品,生前“竟无知音”,死后也乏知音,甚至遭到贬斥,打入冷宫,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对她《断肠集》二卷所作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穷六朝法帖中,“穷”有“哀愁”、“悲痛”义。王羲之《杂帖》云:“念足下穷思兼至,不可居处”,又云:“汝尚小,愁思兼至,不可居处!”“穷”、“愁”互文。羲之《杂帖》:“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梁王筠《寒凝帖》云,“哀慕深至,不可任!”“穷思”与“哀慕”互文。  相似文献   

8.
柳永是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雨霖铃》是千古名篇,是宋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是词牌。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蜀途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夜雨闻铃断肠声,曲调颇极哀怨。柳永《雨霖铃》词牌下,有题目《秋别》。柳永利用了《雨霖铃》这一词调篇幅较长,声情哀怨的特点,将离情别绪写得十分感人,尽善尽美,耐人寻味。 柳永生长在一个重视儒家传统的士族家庭。他生而禀赋中有一种浪漫的天性和音乐才能。受的教育使他有欲求仕宦的用世之志,他的浪漫天性和音乐才能,使他愿为俗曲写词。用世之志与音乐才能之间,充满了矛盾,而且影响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参加进士考试以前,已经是颇有声誊的才子了。但考试的结果却出人意外,于是柳永作《鹤冲天》一词,词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后又考进士,已中,及发榜时,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在功名路上不顺利。后年近五十,改三变为“永”,字耆卿。仁宗景佑元年,方中进士。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10.
很早以前,人们对语言运用与心理的关系就有所觉察.在我国古代,一千六百余年前陆机在《文赋》里就指出:“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相当清楚地点出了“文”与“思”的关系。清代的刘熙载则说得更明白:“文,心学也。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余于心”(《艺概》)。到了现代,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了,中外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言语活动与心理活动间的密切关系,阿·托尔斯泰就说过:我终于  相似文献   

11.
《诗经》心理审美化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黄昏与思念,月光与怀人的巧妙构思;无理而妙境界的认真追求与错觉艺术的合理表达;用他思写己思、内心矛盾的艺术展现等8个方面。《诗经》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2.
属于铅山县境的:(一)期思与瓢泉当辛弃疾因罢官赋居上饶带湖时,在淳熙十二三年前后,曾访泉于同上饶毗邻的铅山县奇师村,买下了姓周的清泉。泉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的期思渡。奇师,“旧呼奇狮,或云基师,”辛弃疾更名期思。今《稼轩词》集中的期思村、期思渡、期思溪之名,则是因村、渡、溪而异  相似文献   

13.
“思”的本义是“想,思考,考虑”,在《左传》中“思的各义项对于该字本义的引申关系及其“思”的谐声系统字的核心义是“细密”。  相似文献   

14.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  相似文献   

15.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16.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1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国古代《诗三百》中象这样具有比兴特点的诗句俯拾皆是,而这种比兴手法正反映了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移情现象。蒹葭、白露、杨柳和雪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没有情感、没有生命的物质。但是由于人寄寓在它们身上的离别的感喟哀伤,思念的缠绵向往,使得它们染上了一层情感色彩,达到了物与情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莫”字的用法,基本上分作两大类:一是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处所)的意思;一是作否定副词,当表示一般性否定时,是“不”的意思;当表示禁止性否定时,是“不要”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词性,语法学界对第二类没有争议,都承认是否定副词,对第一类却曾出现过不同看法。《马氏文通》将其归入指示代词“约指”一类中,杨树达定为无指代词,以后语法学界多采用杨氏的说法(或称无定代词)。1964年《中国语文》第4期,周生亚曾撰文提出异议,认为应是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独具匠心地阐述了“神思”极其丰富的内涵。神思首先关乎想象。晋宋间人宗炳《画山水序》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晚年宗炳因年老无法登临山川,便画成山水图“卧以游之”,他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领略山川风光,甚至比真景物还要幽渺深远。他说的“神思”显然含有想象的意思,因为他的“卧游”主要是要依靠想象的。与刘勰同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过:“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刘勰《神思》篇说神思的功能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相似文献   

20.
圆桌会议     
问:5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苏丹将召开各反对派的圆桌会议”。何谓“圆桌会议”?(刘素峰) 答:圆桌会议(Round-tableConference)表示与会各方不分席次“一律平等”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与会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