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语码转换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Susan Blackmore认为语言是模因选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就在于传播模因。语言总是在不断地演化着,各种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激烈地互相竞争,争取被人们采纳、接受。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化进化新理论,它给了语言学全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模因是模因论在语言领域的表达方式,它能够更好的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复制性与传播性将为人类语言宝库带来更为丰富的内容。从语言模因现象展开进一步的认知及探索,主要探讨语言模因的概念、特性以及针对语言模因现象最终形成的相关观念,即注意观、记忆观、经验观和传播观,最后指出语言模因现象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下去的巨大动力,人类应该克服成为模因机器的困惑,真正成为模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淘宝体”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表述方式和传播趋势,指出了“淘宝体”的3个特点:网络是人们跟风模仿、进行模因传播的极佳媒介;在网络文化中,简单化娱乐化的表述方式更易传播、蔓延;语言模因的流行受到其语用功能的限制.模因论为网络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是近年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种理论。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是模因,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做为模因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一种模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住。本文联系模因的相关理论,从语言的输入输出方式角度讨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莎莎 《科技信息》2013,(26):84-85
模因对广告语的复制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模因论运用到广告语言研究当中,从复制、传播、语境三个角度分析语言模因在广告中的实际应用,为人们打造广告语中的强势模因及发掘广告文化中的内在规律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劫丹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78-79,69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现象以及广告模因如何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来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实现广告的商业和社会效应。因此语言顺应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一些广告语言创作的基本原则,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广告创作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也是模因,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是需要传播的信息,当代媒体则是信息传播最有效的载体。语言模因与当代媒体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当代媒体因日渐具有全媒体的特点而成为语言模因最有效的传播工具;语言模因也对当代媒体的发展壮大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是不折不扣的“媒体推手”。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被认为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语言模因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进步、发展多元文化和吸纳外国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熊晓灿 《科技信息》2012,(34):I0234-I0234
模因论是语用学领域日渐兴起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模因的复制、模仿和传播使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模因自身的特点和生命周期的特性对英语教学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模因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一样得到传播,由基因而得名,是语言的载体,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了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旨在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特征研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邢军  张瑶 《科技信息》2008,(30):182-182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根据基因理论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且在广告语言的发展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广告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以Verschueren(2000)为基础,提出了成功的广告语是广告人为顺应观众即宿主的认知、情感与文化而进行的选择,而只有这样广告模因才能在观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3.
模因论将人类文化发展和传承类比于基因的复制、传播,甚至是变异。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正体现了语言模因的自然选择过程。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视角。以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对语言文化进化规律的新阐释。二语习得者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的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模因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视点。跨文化交际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二语习得者语用能力的缺乏。本文作者认为依据模因论,通过了解和掌握语言模因形成和传播规律,利用背诵、模仿和联想等机制可有效提高习得者的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有效交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指文化是靠模仿得以从一个人脑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模因论的提出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从模因的传播途径、强弱性、传播过程以及两类模因的特点讨论模因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模因是一个解释力比较强的概念,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结合礼貌原则和不礼貌言语理论,探讨同一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话语含义的变化,对言者意义及其背后蕴藏的交际意图作出推断,找出模因论和话语交际研究的最佳结合点,是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研究和运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杨卫红 《科技信息》2012,(33):545-546
本文结合网络造句运动的两个案例,借用语言模因论,首先对网络造句运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网络造句运动使原本普通的语言模式因大量复制而具有了模因性,从而创造了网络流行语。然而,这种流行语能否保持模因性,则取决于后网络造句阶段的传播。在此情况下,语言模因既有可能因被反复精确复制而得以维持长久,亦有可能因模因的变异而被消解。从语言模式传播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造句运动起到了桥梁和杠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英国学者里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论——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核心模因(语言模因)和其他模因(非语言模因)对不同宿主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感染——分析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进一步说明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传递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加深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模因(meme)是文化传递单位,它的核心是模仿.模因有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三个特点,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阶段.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即基因型语言模因;或者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即表现型语言模因.根据对模因生命周期及语言模因复制传播方式的分析,可发现语言模因对英语口语、写作、阅读、词汇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