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にとつて」是格助词型复合词,含有「にとつて」的句子表示一种判断与评价.在句子构成上,它的主要句子形态为判断句、样态句以及一些表面为动态句,实际意义为判断句、样态句的句子.「にとつて」前置名词的意义内涵可分为认识、能力、现状、基准、与其他事物对比等等.而根据「にとつて」前置名词的属性(人称、组织、事物)的不同,判断评价的主体与说话人、「にとつて」前置名词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つもりだ」「~(よ)う」和「~たい」翻译成汉语都是"我想~"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何正确的使用「~つもりだ」「~(よ)う」和~たい」是学习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对「~つもりだ」「~(よ)う」和「~たい」的意思及用法加以整理说明、以方便广大学习者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梁艳 《科技信息》2010,(36):156-157
日语愿望表达语是日语教学的难点。本文以《新编日语》中的会话文及解说为例,考察了日语教材在导入愿望表达语"~ほしい"、"~たい"、"~ほしがる"、"~たがる"时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日语愿望表达语的实际运用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话的参考例。  相似文献   

4.
刘青 《科技信息》2012,(16):157-157
移动表达是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任何语言中移动动词都占据着最基础的位置。人们在使用移动动词来描述移动行为时往往与视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视点所放位置直接影响着移动动词的使用。日语中最具代表性的移动动词是「来る」、「行く」。本文将试从视点角度,从说话人现在实际位置、说话人未来到达位置、说话人熟知位置、听话人位置四个视点所放位置来阐述移动动词「来る」、「行く」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彭方洁 《科技信息》2008,(20):184-185
在中文的会话之中,“我”、“你”、“我们”、“你们”等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英语会话中,第一、第二人称的“I”、“you”也频繁地出现。而在日语会话中,很少出现「私」、「ぁなた」等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彼/彼女」、使用的频率则更少。本文就日语对话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及「コソァ」系列代词之间的联系,来探讨日语中较少直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社论中,表达"必要性"的「べきだ」、「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系列是使用最多的评价语气形式。其语义功能主要是通过当为性判断提出建议,多出现在社论语篇的首尾段,用于提示社论的主要观点。从表达"必要性"的语气强弱上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系列强于「べきだ」。二者还可与认识语气形式结合使用,呈现更多变化;使用者需根据事项、对象和行文需要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人电磁场理论出发,导出各赂同性线性电介质内、极化电荷与极化率、极化率梯度、自由电荷、以及电场强度之间的普遍关系式,进而总结出不出现极化电荷的三种情况和出现极化电的四种情况,这是文献「1」,「2」,「3」涉及到而未统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驰 《科技信息》2012,(30):209-210
关于人称的研究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在日语的普通的会话中,有极力避免采用人称代名词的倾向。在日语中,通常尽量不使用人称代词,而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或者直呼其名来取而代之。比方说,「それ、ちょっと渡してもらえる?」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人称代名词,但是它的意思却是显而易见的。通常的日语中像「あなた、それを私に渡してもらえる。」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汉语中,如果没有人称代词就无法正常表达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词尾的变化,所以人称代词在会话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方说,如果把「把那个给我」说成了「把那个给」,那么对方就会不知所云,当然对话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与日语中人称代名词的使用频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可见日语和汉语分别在使用人称代名词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日语的「らしい」和「ようだ」都是助动词。「らしい」是推量助动词,表示按客观的实际情况,有根据的推测,不是主观的设想。「ようだ」是比况助动词,是用某种事物来比喻其他事物的助动词。我们中国人把「らしい」和「ようだ」大都翻译成「好像」。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通常翻译成「好像」的情况比较多,但有时也必须翻译成「像」。汉语的「好像」「像」意思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郑子绪 《科技信息》2011,(1):I0228-I0230
作为日语学习者,刚学习愿望助动词"たい"时,教科书上,我们只能学到"~が~たい"的形式,而在其他文献资料上,时常会有"~を~たい"的形式出现。这一现象,让我们非常迷惑。本文,就是围绕着解决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从格助词"が"与"を"基本用法入手,然后,介绍愿望助动词"たい"的一般语法意义。最后,在"~が~たい"与"~を~たい"两种形式的差别上,展开核心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静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7-1360
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的基本作用是增加句子的语气,而不同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含义要受到上下文等语境因素的制约。脱离语境,语气助词的意义则变得模糊、不确定,因而,语气助词具有语用成分的特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语气助词除了能表明说话人的语气,也是我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语法手段。此外,它还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的不可或缺的话语成分。  相似文献   

12.
日语提示助词「は」在日语语法,修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使用频率极高。「は」的主要作用是提示主题和表示限定及强调,如何正确地区别它们的作用,对于理解日语句子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其作用的辨析方法,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日语研究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燕 《科技信息》2011,(16):172-173
动词「取」在中日不同语境下表现句子主体的动作时有不同的表达,表现的意义在翻译时需准确把握。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中日翻译当中「取」的异同,对其在句子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进而探索一种更为准确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梦冬 《科技信息》2010,(16):115-115
日本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甘え」文化,它构成了日本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从而产生了「甘え」的日语。省略暧昧表达是「甘え」日语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避免冗长,言简意赅,通过以心传心,给交际双方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的「甘え」意识。  相似文献   

15.
终助词在日语口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作为日语会话中构成语气的要素之一,在对人功能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针对出现频率较高的"ね"和"よ",众多学者对其意义、用法方面进行了多方论述。但是,以信息传达为中心从发话功能角度对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并不多见。该文以信息的共有性为前提,从信息的归属、一致性和归属范围的角度深入分析"ね"和"よ"在对人关系方面的区别使用,希望能够使学习者真正理解「ね」和「よ」的意义与传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包亚男 《科技信息》2010,(16):I0159-I0159
「あたたかい」用汉字来表示的话,通常为「暖かい」或「温かい」。像这样的用不同的汉子书写发音相同意义不同或相近的日本固有词汇的现象叫做"异字同训"。动词有「量る,計る、測る」,形容词有「堅い、硬い、固い」。  相似文献   

17.
孙瑞雪 《科技信息》2012,(23):19+51-19,51
补助动词「てみる」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本身就是有助词「て」和动词「みる」所构成的。其意义很单纯,表示尝试的意义。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其意义及用法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性质。从语用学的角度,就是要将日语中的语言现象放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得出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含义。本文是将日语中补助动词「てみる」放在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日语补助动词「てみる」的意义和功能。「てみる」从语法的角度来讲是表示尝试的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要探究「てみる」解释为尝试的原因。同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てみる」的"结果期待性"和"体验性"双重含义。由于在日语教学中对于「てみる」的解释一般只看到"尝试"这层意思的用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不能单纯的拿"尝试"这层意义进行分析理解,因此探索「てみる」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场合下的意义及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岩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13-213,215
在现代日语口语中,经常听到原本应该有助词的地方而助词空缺的句子。日本有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助词省略现象的产生条件和其特殊的语用功能方面,很少涉及性别的差异。只有牧野在1996年指出"女性助词省略是男性的二倍"。该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NHK日本語講座」和「日本語ジャーナル」语料的实证调查,分析助词省略现象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闫朝华 《科技信息》2013,(23):155-155,164
在日语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表示自发性的动作行为表现方式,经常使用的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动词「なる」等等都表现出日本人在思维和伦理构造上对于自发性的尊重和喜好。本文通过对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动词「なる」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考查,来进一步探究自发性对于日本人内在的思维构造的影响,以及潜藏在日本文化中的自发性元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帝国主义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逐渐排挤了旧的殖民国家,在「援助」的幌子下,实现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奴役。「援助」协定所具有的奴役性质,使接受它的国家的经济、贸易和财政政策处于美国垄断组织的控制之下。对美国资本的自由开放是美国「援助」这个或那个国家的不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