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生物遗传物质的准确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又进了一步,而这一重大发现也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3.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的一篇短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在这篇短文里,两位年轻的作者(当时克里克36岁,沃森还不满25岁)谦虚地公布了他们对DNA双螺旋的发现,并谨慎预言:"我们拟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崭新特点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40年前,美国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成为本世纪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40年来,在 DNA 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推动下,生命科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05,50(21):2433-2433
本书是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中译本.自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并以崭新的观点揭示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以来,50年过去了.其间,生物学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巨变,而沃森正是这场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Watson and DNA:Making A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介绍了沃森不可思议的科学生涯.该书作者麦克尔赫尼是一名成绩卓著的科学记者.全书根据其在冷泉港4年的工作经历及曾与沃森共同工作的50多位科学家率直的评价提炼而成,  相似文献   

6.
维克多·迈克尔赫尼(Victor McElheny)所著的《沃森与DNA:一场科学革命》一书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沃森发起的两大项目——冷泉港实验室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该书是对沃森其人的生动描绘,而沃森本人也称得上是科学界的一个“项目”。从沃森在芝加哥度过的童年,到他在英国剑桥与克里克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乃至他在哈佛创建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该书都以颇有见地的评论和引语娓娓道来。它还详尽描述了冷泉港实验室如何从一个死气沉沉的二流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国际科研中心——其动态、专著和会议都已对现代生物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6月8日,受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委托,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的遗像揭幕。克里克曾与沃森共同取得开创性成果——1953年共同发现DNA结构。如果克里克还活着的话,这一天本该是他的100岁生日。这幅画像由此前曾为沃森画过肖像的爱尔兰艺术家罗伯特·巴拉(Robert Ballagh)创作,画像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展出。  相似文献   

8.
科学活动的目的旨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科学方法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经之途. 1953年4月25日,两位年青的科学家沃森(James.D.Watson 25岁)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 37岁)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论文,郑重宣布:他们业已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一个DNA分子有两条核苷酸链以一定距离平行地围绕同一个轴盘旋,形成一个右旋的双螺旋体.  相似文献   

9.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打开了生命微观世界的大门。20年后,科学家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化学品,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至今,基因工程技术和规模已是参天大树,成了影响国计民生的高科技产业,并正名为“生物工程”。它的技术和产品在医学、医药、农业和环保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一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生物工程绽放出朵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说起人类基因组,就不能不讲DNA;说到DNA,就不免想像它的双螺旋结构,就一定会去追寻那些首先攀上生命之梯的高大身影——詹姆斯·沃森、弗兰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为此,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3,35(2):153-156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而1958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进一步阐述了DNA发挥信息载体功能的机制.DNA中的遗传信息需要转换为蛋白质中的结构信息才可实现生物学功能,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即DNA(或RNA)中的碱基序列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秘密,科学家将"碱基顺序决定氨基酸顺序"这一特性称为遗传密码.20世纪60年代,破译遗传密码成为当时分子生物学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96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尼伦伯格(Marshall Warren Nirenberg)首先应用大肠杆菌无细胞体系确定了第一个遗传密码,即UUU编码苯丙氨酸[1].1966年,所有64种遗传密码全部破译成功,世界多位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两位科学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除尼伦伯格外,另一位就是美国籍印度裔科学家哈尔·戈宾德·科拉纳(Har Gobind Khorana)[2].  相似文献   

12.
1953年沃森(War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从而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人们开始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遗传特征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提起生命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们就会想起克里克和沃森。然而至少还有一位科学家也应该永远被人记住,她就是弗兰克林,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天才女科学家。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书商诺曼收藏的私人信件进一步证实,弗兰克林对这一发现居功甚伟。这位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女科学家不应该被公众和历史遗忘。一、从源头说起关于DNA的结构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阿斯特伯里,他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图认为,DNA分子是多聚核苷酸分子的长链排列。尽管阿斯特伯里的衍射图极不清楚,无法真实反映DNA的…  相似文献   

14.
顾凡及 《自然杂志》2016,38(1):73-78
介绍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的生平、对生命科学的贡献和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5.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沃森和克里克、弗兰克林、维尔金斯的3篇实验报告,这3篇报告是人类首次对遗传基因DNA的揭示。也正是由此,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的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DNA的发现吧。 为什么种瓜得瓜?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多少年来人类  相似文献   

16.
1953年,沃森(J.Watson)和克里克(F.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从而确立了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但DNA如何发挥生物学功能尚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世界科学》2001,(8):8-11
美国《科学》杂志社新闻部编撰了一份有关人类基因组序列探索的历史大事年表 ,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直到最近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8.
科学界正在热切地准备纪念沃森与克里克的划时代论文发表 50周年。但DNA不仅是双螺旋的图像结构。本文勾勒出了一个真正动态的DNA分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生物学领域,随着学科向纵深发展,研究方式逐渐由单一的博物学方式分化为分子生物学和博物学两个分支。在20~21世纪,新诞生的分子生物学因为成就迭出,颇受瞩目。该领域出现一批卓有成就且声名远扬的人物,如沃森、克里克,他们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在被戏称为“收集邮票”的博物学领域也有许多享有盛名的大师,其中之一就是爱德华·威尔逊。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学”这一名称是由W.Weaver在1938年提出来的,而倡导对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多。本文作者M.Perutz本来从事化学研究,后来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不用密码书写的结晶蛋白质X射线绕射模式的方法。1953年当沃森和克里克确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分子生物学可以说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M.Perutz对整个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作了生动描述,科学家们对此是化了多么大的代价和艰苦劳动啊!通过这篇概述,告诉我们当今任何一门科学的兴起和发展,都必须要有从事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的科学家共同协作,这就是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生命科学就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