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工作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引领实践,正在加快实现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基于实践视角,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对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提...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系统理念,其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历史逻辑。历史地看,其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共同体的论述,又承载了中西方"命运与共"的历史思考;现实地看,其从平衡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价值分歧的理论基点出发,赋予世界主义理论新的阐释,形成了中国的全球理念从未来走向分析,积极谋求共同发展、责任共担、共同安全的人类愿景,为全人类的命运与共提供理念引导。  相似文献   

3.
两极格局瓦解后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西方霸权主义企图将“文明冲突论”作为其达成非正义目的的话语高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要求,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批驳。度越“文明冲突论”,首先要从西方文明发展的角度深度剖析“文明冲突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及理论内涵,进而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念论辩,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4.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坚持理论、历史和现实三维场域的有机统一。从理论场域来看,它植根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西方诸学者共同体思想的借鉴;从历史场域来看,既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演进,又要看到它作为一个当代特定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新时代语境;从现实场域来看,新时代所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不容忽视,应着重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北京2022年举办的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在开创“双奥之城”先例的同时,向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现了“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时代使命、历史责任、未来担当;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北京作为首都,理应担负起率先示范的重任,发挥“冬奥效应”,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北京的责任,更是北京的使命。“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冬奥之后的北京依然与全国人民一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持续不断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世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理想的创造性践行,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基于当今世界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时代性选择,追求个体利益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基于五千年民族智慧而进行的民族性表达,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8.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不少学者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现实状况、困境与挑战,并重点探讨了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路径,但未见从"新公共外交"视角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从"新公共外交"视角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官方化"、传播媒介"传统化"...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社会在当代矛盾与危机的一种组织方式,是一种聚同化异思维方式的转换,内蕴着人类社会共处的宽容哲学.没有宽容就没有共同体.宽容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自觉行为或心理品质.宽容需要教育;教育担负着培养宽容意识的使命,亦即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在其文学创作中对于阶级异化、种族问题、战争问题、生态问题等都有着深刻的探索,在这些主题背后,贯穿始终的是作家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前瞻性关切。首先,通过描述阶级异化、种族歧视、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探索了构建平等、包容、和谐的人类世界的可能;其次,通过描写追逐丛林老鹿而不猎杀,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进而说明了作者对绿色和谐世界的希冀。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被具体表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该思想既传承了古今中外人类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融贯中西而又具有中国气派。作为一种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对环境法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既体现在环境法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层面,又能够在环境法学体系中得以彰显,并对环境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以及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同时在政治、经济领域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要想克服这些难题,人类的主体意识必须觉醒,并转变思维方式,求同存异,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这些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指向,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人类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这是一种开放包容、共享共建的价值,是一种真实的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倡者,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要勇于担当责任,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学教育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更好地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增加比较法类课程的设置,注重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三是重新定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思路,细化相关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9,(3):64-6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架构在世界视野之内,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与长治久安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与时俱进,推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具体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推向新层面;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提到新高度: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升华到新境界。实践层面,一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具体表现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新阶段、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实现方式新选择、拓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并存新空间;二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分析现代化实现之路的西方模式,阐释现代化实现之路的中国方案;三是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思路,拷问全球治理的问题缘起,剖析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工作,十八大以来围绕“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有关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成果颇丰,总结分析这些研究的主要观点,对于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转向的背景下,分析研究一带一路空间发展,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世界历史的宏观空间理论。空间理论下一带一路体现着全球视野下的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互鉴、人文领域的文化沟通互鉴、绿色一带一路的理念实施互鉴,同时深刻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伟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就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断,表明中国的成功代表着一套新的价值理念的成功,证明中国发展的道路和价值取向,必将改写国强必霸的逻辑,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新文明形态的铸造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坚实而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勇于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时代,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