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志荣 《科技资讯》2009,(21):69-69
高层住宅极其环境作为一种城市居住形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居住人口密集和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导致城市住宅建筑向高层发展,尽管高层住宅这一居住形态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高层住宅极其居住环境的问题却日趋明显,不容忽视。如何使高层住宅极其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在适应市场机制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是当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南昌地铁一号线四个站点公共艺术的文化墙建设以其造型语言多元性、构成元素相融性特征,体现着南昌历史人文资源特色,丰富了南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内容,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它们具有一定的现代美学意义,但从受众对视觉语义符号理解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与南昌特有的红色历史文化八一精神的联系上存在视觉亮点阙如,连续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本文从提炼视觉形态、借鉴装饰构图、使用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相应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文化在南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建设中的精神教育价值、历史见证价值、情感寄托价值,加强受众对南昌地铁公共艺术的理解,弘扬南昌红色历史文化,促进南昌城市个性化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3.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和空心化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以成都市明月村为案例,研究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从城市流入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明月村的移民通过乡村制度性公共空间的参与、非正式公共空间的重构、节庆事件空间的打造、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灵活转换等日常生活实践,重构了旅游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尤其是强化了乡村的社会关系和村民的地方认同。研究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路径;同时也将以往对生活方式型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范畴从私人或家庭领域扩展到了社区公共领域,丰富了生活方式型移民对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许多的乡村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但是,乡村公共空间一直都是以农业作为其主导因素,如今却要换成旅游因素作为其主导因素,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此外,目前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都非常少,通常运用的是以往运用于城市空间的一些设计方法,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空间场所、游憩设施、道路交通等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高层居住建筑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然而,我国已建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只满足了"住"的要求,忽视了"居"的意义,无法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分析了我国目前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阐述了高层建筑中公共空间的类型,提出了高层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措施,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希望能够对我国高层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完善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我们该如何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做出应对性的反应?本文通过对唐山市公共环境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唐山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发展思路,从而为老龄化趋势下唐山市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凸显唐山"宜居靓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王敏 《皖西学院学报》2023,(1):14-17+36
乡村红色资源开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塑造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进而达到乡村生活富裕意义重大。当前红色乡村带动乡村振兴面临着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薄弱、基础设施开发尚未完善、红色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产业带动效应不足等瓶颈阻碍。革命老区六安市D村从“强体——铸魂——造血”等几方面切入,为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下一步,可以从修复红色旧址,建强红色阵地;激活红色文化,守好红色根脉;串联红色资源,壮大村内产业等几个层面发力,确保红色资源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更为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乡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论述加强乡村公共体育场所设施建设意义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安徽省乡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所谓红色歌谣的档案式保护,就是运用档案工作的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将红色歌谣有效保存起来,形成红色档案,以便存储和利用。其中,应遵循保护为主和整合力量等原则,并采取科学抢救、规范操作、编研并举等综合方法,切实搞好普查、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研究、出版、创作、展演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轨道交通每天都有很大的客流量,而且其站域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因此轨道交通站域会承担一定的文化功能;由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及其特性所决定了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必须具备商业功能.将上海人民广场站域分为内部节点圈层和外部场圈层两个空间,并分别从3个功能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广场两个圈层的公共空间.探讨了轨道交通站域的公共空间对改善轨道交通周围环境以及传达城市文化底蕴方面应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怡 《科技信息》2011,(11):17-18
本文在对走马塘村的公共空间进行调查分析与材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公共空间功能和变迁的原因,梳理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公共空间的内在需求。最后以解决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探讨了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策略,提出公共空间重构不仅需要以政府层面为主导进行规划建设,更需要农村居住者内在需求的参与,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性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目前比较受人欢迎的一种旅游形式。作为良好的旅游载体,乡村旅游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空间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对景区的所有感受,引入建筑学中空间的概念,以泰山马蹄峪为例,对乡村的旅游空间进行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是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运用因子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投入.  相似文献   

15.
16.
为促进古田会议会址红色革命景区的活化与资源转化,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在回顾古田旅游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古田会议会址常规旅游存在的问题,继而尝试从4I理论的视角对“古田会址+红色剧本杀”的文旅融合分析,针对古田会址目前状况提出红色剧本杀建设促进古田会址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的建议。上述研究将加强红色剧本杀独特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古田会址的体现;上述建议可达到红色革命景点的转型和“红色文化”既入眼又入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迪  单鹏飞  李伟 《科技信息》2010,(17):I0028-I0029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整治规划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古村落公共空间进行了界定、分类,并阐述其整治规划的内涵,并以太湖明月湾古村落为例进行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1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2):122-128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市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分布及优化机制进行研究,从空间布局现状、形成机制及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企事业单位系统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差异性空间布局主要受社会经济水平、自然人文和地理位置因素、居民物质消费水平、体育赛事承办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聚落布局、公共开敞空间、公共交通、均衡布局4个优化布局特征为导向的对策,并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模式、特色打造、利用、保障对巢湖市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改革,提升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为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供状态数据,为体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在非遗传承与活化工作中融入现代旅游,有助于实现非遗的再现、再造、再生,能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以安徽省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了非遗的传承与活化和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在分析了六安市非遗的基本状况、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开发,促进非遗有效传承与活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效应,对该区域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从村域角度出发,以三峡库区奉节县仙女村为例,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得当地农业种植、人口结构、生计变化和农户收入等数据,探讨仙女村乡村特色农业演变及其效应.结果表明:1)仙女村农作物种类从多样化的传统农作物向单一的特色农作物发展,脐橙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农作物,产量迅猛增长; 2)仙女村村民年收入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农户生计类型发生改变,由纯务工向纯务农转变,农户外出的务工地点与仙女村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4)脐橙林从散乱分布到集聚分布转变,在空间上不断向交通线路靠近,并且脐橙种植的品种类型也趋于多样化; 5)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脐橙林种植面积的扩大,仙女村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增强了仙女村生物多样性,该村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土地的生产力提高,仙女村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