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抗战时期陕西民营工业起落的原因及启示.认为抗战前期陕西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是战时所处地位的变化、内迁工厂的影响、国民政府的扶持、当地市场扩大等因素造成的;后期全面衰落是能源、原料的限制、“政府统制”政策的失误、国有企业的冲击及通货恶性膨胀的影响等造成.由此表明,陕西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全国各地工业的发展与交流;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鼓励。  相似文献   

2.
在本文中 ,笔者对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即问题的提出、断绝说和连续说的争论、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的展开和现代日本经济体系源流的论争四个阶段 ,认为对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是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而展开的 ,探讨战时与战后经济体制的关联是研究的主线 ,同时 ,笔者还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战时经济统制法,是经济法的特殊表现形态,反映出非常时期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直接性和极端性。民国政府实施战时经济统制法的实践,为现代国家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的办法,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陕西近代纺织工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抗日战争时期陕西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借助于历史资料,分析了陕西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艰难道路及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规律.结果表明:(1)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上升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契机;(2)特殊的市场条件造成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空间;(3)内迁企业为陕西纺织工业发展输送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4)政府较多地干预,国有企业起重要作用是抗战时期陕西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5.
罗萍 《孝感学院学报》2012,32(3):107-111
1930年代国内盛行的统制经济思潮,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其一,民营企业发展形象在统制经济思潮中趋于低小;其二,民营企业发展愿望在统制经济思潮中遭到冷落;其三,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在统制经济思潮中受到漠视。这样,统制经济思潮从社会舆论压力和大众认知趋向的角度,与国民政府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合流,一起推动中国现代工业的主体形态由私营经济向国营经济转变。然而,统制经济思潮中所浸透的国人希图依靠国家力量,借助发达国家资本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梦想,却在官僚权贵资本主义借机膨胀不断吞噬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走向了破碎。这其中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为了使湖南的交通与大后方连接,国民政府和湖南省政府大力开发水陆交通线,修筑了湘桂铁路湘段、衡宝公路和洞榆公路,并对原有公路进行改造。但由于日军不断进攻,湖南的陆路交通线常遭破坏。同时,政府统制水运,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业务;近代走向衰落的驿运事业也发展起来。战时湖南的交通便利了后方大量物资的流通和人员流动,支撑了中国抗战;促进了全省经济和城市发展,加快了湖南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刘娜 《科技信息》2009,(16):104-105
全面抗战开始后,基于文化建设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同处重要地位的认识,国民政府确立了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文化政策,出版政策也转为战时状态。《修正出版法》、《修正出版法实施细则》、《新闻检查标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等战时出版法规的问世,一方面确为战时环境所需,但另一方面,出版界人士牺牲“小我”利益换取国家“大我”利益的选择,并没有阻止国民政府以战争为由,加深对新闻出版界的钳制。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地处上海的天原电化厂内迁到重庆,成为后方兴建的第一家内迁民营企业。在抗战的特殊形势下,该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为寻求发展,其采取了多项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推动了战时天原厂的发展,但通货膨胀、政府统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争的起因往往在于经济掠夺,而战争的成败胜负也往往以经济能否持久为其决定因素。战争,不管性质怎样、战争双方实为一场国力总体战,总要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为此,要求国家运用政权力量对国民经济实行控制,以保证军需民用,这是战时经济的特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长期推行不抵抗政策,没有战争准备,加之经济重心在沿海,所以战争初期,全国经济体制很不适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在慌乱中进行调整,经过一个转轨过程,逐步过渡到战时统制经济的轨道。这一战时经济政策,包括金融,财政,工业和国内外贸易各个经济部门。本文仅就贸易委员会与贸易管制发表浅见,以请教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有所扩大、教育布局渐趋合理、教育质量大大提高、科研成果极为丰富。战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既具有强烈的战时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的缘故,其次也是由于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然,还有就是战时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我国高校的数量与规模逐步扩大,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战时未曾长期萎靡,而是在经历了短暂的萧条后,逐步获得发展。这一方面归功于国民政府和高校自身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压力、国共之间的竞争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推动等因素亦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2.
湖南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抗日战争爆发前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抗战爆发后,为支援抗战,国民政府与湖南省政府采取积极的农业政策,兴修农田水利、改良农作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建立战时农村金融体制、开垦荒地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湖南农业为抗战提供了军粮棉布,在抗战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证了前线的供给,对八年全面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河子垦区中长绒陆地棉生产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长绒陆地棉(以下简称"中长绒棉")是指纤维绒长在33mm左右的棉花(按棉纤维长度,棉花可简单分为四类:短绒棉,绒长小于27mm;中绒棉,绒长27-31mm;中长绒棉,绒长31-35mm;长绒棉,绒长大于35mm).据2001年全国棉花工作会议报告,目前我国纺织工业需要中长绒棉占棉花原料总量的20%,而实际生产量不到3%,市场缺口很大.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言,棉花类型绝大多数为中绒棉,缺少纺织工业所需的短绒棉和中长绒棉,尤其是后者,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兵团在棉花中期发展规划中,着重强调大力发展中长绒棉.  相似文献   

14.
王云清 《科技信息》2013,(18):152-15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的节节进攻,中国大片领土沦陷,战略后方越来越小,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成为中国抗战的总后方。当日军把战略眼光放在长江航道,以为封锁长江便能斩断前方与后方的联系,便能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时,国民政府大力经营以重庆为中心的川江。国民政府尤其大力整治在崇山峻岭之中被世人称为蛮荒之地的乌江航道,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竟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陕西近代农业科技发展概况及特点进行研究,并重点论述了陕西在棉麦良种的引进和培育、近代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科学技术是促进近代陕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防重要性,陕西地区经济状况在北宋有着鲜明特色和独特地位。宋代经济高度发展和外患频仍既刺激着陕西经济的运行,也从负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大规模宋夏战争爆发之前,北宋前三朝的陕西经济相对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宋廷先后发展陕西的农业生产、政府主导下的商品专卖以及临时的粮草籴买等经营手段,为宋代后来的战时经济政策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陕西经济牢牢围绕国防进行建设,在当时的北宋版图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为保障国民政府征兵制在江西的推行,江西省政府构建了从军师团管区到基层乡镇保甲的兵役行政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性兵役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征兵动员。战时江西的征兵为保障抗战胜利所需兵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田赋征实政策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解决军粮民食问题而实行的战时政策。在当时全民抗战的情形下,为坚持持久作战,保证军粮的供应无缺,实行田赋征实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行征实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与人员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弊端百出,贪污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9.
成立于抗战初期的四联总处是战时国民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金融机构,它对战时国统区的经济、金融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目前该研究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但尚存诸多缺憾与不足,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工业资源重新配置与科研技术力量的分配重组,是对中国几十年来学习并积累西方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化能力的一种检验,在中国近现代技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抗战时期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对后方冶金燃料的研究开发为例,探讨科技工作人员如何在资源、资金、设备、人才等多方限定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出适应战时工业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