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丰家喜 《科技资讯》2010,(21):239-239
苏轼是浪漫主义词人,已成定论。论者多循其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进行研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先是第一个大量使用题序的词人,张先词的题序内容丰富多彩,记录士大夫交游唱和的题序使词带有了诗化的特点。散文化的题序使词带有叙事的色彩。张先与苏轼在熙宁年间交往甚密,资料表明两人有师法相传的关系,张先词在题序上的创新,对苏轼以诗为词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潘阆首先在词中写意城市风光,柳永则真正开拓了以词描摹城市风情的新境域,张先对此也有贡献;韩琦、苏轼、仲殊、秦观、周邦彦等词人则继续把城市风情词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历来鉴赏者多关注于思想内容的解读,而对其艺术风格论述较少。该词在艺术方面最鲜明的特色一是意象脱俗,词境超拔,二是托物寄怀,寓意深远。这种"高妙"是词人人品学问的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5.
康顺理 《科技信息》2012,(4):198-198,200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描述了词人在中秋之夜的抑郁惆怅,也体现了他超然达观的生活态度,把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该词文本的解析以及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中外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苏坚、苏庠父子交往密切,但学界关注不够。苏轼与苏坚的交往,始于苏轼出知杭州的元祐四年(1089),终于苏轼离世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不仅仅因为同宗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工作相处、私人交谊、文学爱好中有很多相互借重和器重的地方。对他们的交谊展开研究,对于苏轼研究和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中国文学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 ,其词以超轶出尘之姿 ,在词史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成为后世学者词人说不尽的话题。东坡才学之高 ,胸襟之旷 ,性情之真 ,赋予他的词以无穷的魅力 ,形成了苏词品清、境旷、情真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易勇 《科技信息》2009,(13):209-20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苏轼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中那洒脱的情怀、自由的音律,豪壮的情调、奔放的感情,严整的章法、独特的技巧,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一种“奔放美”。  相似文献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苏轼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中那洒脱的情怀、自由的音律,豪壮的情调、奔放的感情,严整的章法、独特的技巧,给人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一种鼓舞、一种"奔放美"。  相似文献   

10.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1.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诸方面展现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又全面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且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在《东坡乐府》中保存下来的三百多首词,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词的出现,标志着词这一新型文学样式,于柳永之后,再来了一次更新、更彻底的历史变革。苏轼以前的词人,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词为诗余”,乃文人末技,不过佐歌  相似文献   

13.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4.
南宋词人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辛弃疾.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苏轼词的创作个性,他的作品对于词这种体裁的独立地位的确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他的作品反映了一个生在屈辱时代的英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苏轼《蝶恋花》词约创作于绍圣二年(1095)秋谪贬惠州期间,词中以“香草美人”寄寓了词人贬惠后的感怀与识见,含激愤于恢谐之中,寄妙理于旷达之外,集情趣,谐趣,理趣于一炉,谐中寓庄,似婉实豪,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苏轼的婉约词──兼论苏词与北宋词风的关系[日]正木佐枝子从唐代到苏拭出现为止,词的风格是怎样的呢?我们只要看一看这一时期的代表词人以及词集就可以明白,例如晚唐的温庭筠、北宋的二晏、欧阳修、柳永词,以及把温词放在卷首的《花间集》等作品,大致都是婉约...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起落很大。顺利时官至三品,月俸百缗;落魄时流离迁徙,居无定所。经济状况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在他的诗、文中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爬梳宋以来历代文论家的评述,指出了苏轼以他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和独到造诣对辽金元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钱基博的苏轼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坡文讲录》和《中国文学史·苏轼篇》两部论著中,前者是授课讲义,从文体分类角度总结了苏轼散文的主要特点;后者则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苏轼及其诗文的风格,并对苏轼与欧阳修、苏洵、苏辙、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等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和精要论断。虽然钱基博对苏轼散文的研究较浅,但议论精到,或可为苏轼散文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文为诗、以学为诗,自后山、易安以还,学界多有论述.但对其以文论诗、以学论诗的批评方法,却少有涉及.苏轼以文、学为批评,显然是出于他一贯的以文、学为诗的学术思维习惯和学术背景.他的以文、学为批评,集中体现在其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