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法国《世界报》以"千年英雄"为专栏名称,连载了12位生活于公元1000年前后,且对此后人们生活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苏东坡以"无可救药的文人"而名列其中。该报对苏东坡文人英雄的定位,与西方英雄观念变迁及异域文化反思有关。而"千年英雄"的称号,《人民日报》海外版初始的报道即是有所偏向的解读,经过《千年英雄——苏东坡图传》的进一步加强,其对时间的曲解及兼顾苏轼多方面成就的评价,成为目前流行的看法。中西方学者对"千年英雄苏东坡"称号的不同定位与解读,反映了对苏轼在当代意义与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恢弘壮阔的英雄叙事充满了男性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零星点缀的几个女性形象,颇有意味地呈现了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①。当这种刻板印象表现为一种性别刻板文化渗透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时,于刚柔相较中,作家的正统英雄观显露无遗,即智谋与勇武俱全的忠贞志诚之士,方显英雄之本色。然而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水浒英雄身上的闪光之处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本文即以英雄叙事为触点,观照并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由此呈现的英雄叙事方式与英雄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3.
于艳  陈全献 《科技信息》2009,(2):99-100
从Hopper和Thompson提出去范畴化的概念并对名词和动词两种词类范畴的去范畴化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很多的学者进行了更多的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作者发现他们对去范畴化概念的定义及其翻译还未能达到统一,无一质疑Hopper和Thompson划分词类的标准。本文试图在分析Hopper和Thompson、刘正光等人名词去范畴化的研究的基础上修正并进一步明确去范畴化的定义:去范畴化是范畴成员丧失原有范畴的本质特征游离出此范畴的动态过程。去范畴化的结果是范畴成员的再范畴化。词类去范畴化和词类再范畴化共同构成了词类范畴化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4.
仪式教育的承启性、周期性、象征性与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内在要求具有逻辑一致性,仪式载体的运用可以提供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契机、将抽象的新时代英雄观具象化及强化新时代英雄观育人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过程“形式化”、内容承载“简单化”、形式设计“刻板化”、价值传递“被动化”四种倾向。因此,走出现实困境要通过改进仪式过程、贯穿教育核心、增强载体创新、坚持文化育人来促进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5.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6.
动物小说英雄叙事模式在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动物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动物小说既继承了英雄叙事传统,也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思考,展示了动物英雄的独特存在、情感互通和悲剧命运。动物英雄叙事具有价值尊重、文化反思和生态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存在主义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通过解读海明威的作品中的“准则英雄”来分析存在主义对海明威的影响以及海明威作品中“准则英雄”与“存在主义英雄”之间的异同,以期加深对海明威作品人物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研究Abel范畴的推出范畴与Abel范畴的平凡扩张的关系,证明了Abel范畴推出范畴的平凡扩张与Abel范畴平凡扩张的推出范畴同构.  相似文献   

9.
从修辞论的角度重读影片《英雄》,可以发现张艺谋艺术追求上的一个明显转变——即从"变叙事"和"寓言体"向"大叙事"和"象征体"的回归。而引发这一转变的动因,则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焦虑。这是一种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影片运用艺术手法为缝合这一心理缝隙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修辞方案,但依然还是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缺口。  相似文献   

10.
英雄神话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认同标准。不同文化对英雄认同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希神话中英雄特点的比较,从英雄的性格标准、道德标准和命运标准三个方面,解读中西方文化在英雄认同标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于《水浒传》中英雄的论述很多,但很少关注《水浒传》中群体英雄的塑造。笔者认为《水浒》不仅通过面具式的图腾崇拜赋予英雄们超人的外形和性格,而且在强化英雄的邪性之美中,进一步突现了原发性的生命激情,最后种种力量汇集,形成“群体舞蹈式的英雄氛围”,在这种共同的“律动”和“声韵”中,情绪被逐步强化、郁积、宣泄,把人类对生命尊严的崇拜推向极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阳刚之美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2.
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原有范畴特征,又同时获得新范畴的特征和功能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反映了词语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的认知发展,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的创新意识的体现。语言实体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其意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主观化,可以说意义主观化是非范畴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突厥语民族和蒙古族由于相同的游牧经济生活、共同的萨满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族源关系和频繁的历史接触,他们的英雄史诗之间具有诸多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和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规律和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阐释了突厥英雄史诗和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缺少诗歌英雄的年代,在这个诗歌荒芜的年代,王家新却以一代先锋诗人的姿态把随笔集《没有英雄的诗》呈现给我们,展现了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创作情感中的独特视野,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典型状态。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右完备的Abel范畴上的右平凡扩张,得出右完备范畴的平凡扩张范畴也是右完备范畴,并证明了范畴的平凡扩张与极限的交换性.  相似文献   

16.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叙事对作为文化英雄的知识分子形象产生了质疑.经由王朔对知识群体的调侃、贾平凹对末世文人的挽歌以及新世纪以来大学题材小说对教授群体的丑化,知识分子叙事书写了文化英雄在近二十年来的溃败命运.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叙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角度偏颇与审美意识简陋的双重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英雄作为社会史化认可的行为模范,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英雄观体现人们对何为英雄的认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语法是人类对纷繁复杂语言现象的抽象化和模块化,即范畴化。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的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借助语言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语法范畴与概念范畴间必然存在差异性,因而导致了语法范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