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耀辉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5):1-4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它突破了前人单纯写景的藩篱,白描中写出了景物的鲜明个性,还能传达出作者的遭际、个性和志向等内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游记作为一种特点更加突出。蕴含更为丰富的独立文体自立于散文园地。 相似文献
2.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品清新淡雅,即景抒情,堪称山水人格化的典范之作,也是我国游记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永州八记》进行赏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探讨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永州八记”的创作与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思想状况、生活体验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组具有游踪连续性的水游记中,借助生动鲜明的山水形象,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格,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创作手法。其中有些篇章,直接涉及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出他的一贯性政治主张。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可贵的思想价值,构成了浓重的现实主义特色,正因为如此,“永州八记”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特别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5.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互文的视域下,文本呈现出来的“失陷”的英雄在多重的语境互涉下透露出鲁迅晚年孤独、尴尬、困境的超额承负。同时也是对其早期精神界战士观的一种反现与批判,在反思和超越中继续战斗。 相似文献
6.
夏秀丽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5):44-47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建设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不短的历程,尽管还存在着诸多疑问和争论,但是,面向中国文化特殊性以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文化视域已经在哲学层面上生成。在文化哲学视域中,《实践论》、《矛盾论》提炼、概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穿透了中国传统治理理念的神秘外壳,消弭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壑,重铸了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领导力量。因此,在文化哲学视域中,笼罩在《实践论》、《矛盾论》之上的一些历史尘埃可以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空间批评强调空间是地域、心理和社会的多维整合,为从多领域多视角赏析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将小说的叙事文本划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会空间,从地理、认知和种族三个层面探讨南北城乡、优劣心理和黑白人群二极对立的内在关系,旨在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特征,展现《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时空版图。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关于<金瓶梅>的阐释都是把时代性的问题视域作为他理解的"先有结构"而产生的,这一新的文学意义的生成是他的问题视域与小说本文视域融合的结果.这就说明了理解和阐释不仅受小说文本之规定性的影响,而且也受时代性问题视域的影响,问题视域决定了理解的何所向,二者的视域融合生成了此在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陈增杰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83-83
8“三格四品”:4693,“吴中诗风”:4648,皎然:4603,创作风格:2619,吴中诗派:2265,中唐诗歌:1772,中国诗歌:1613,盛唐诗歌:1531,诗创作:1437,诗式:1384,张志和:1195,理论总结:1143,顾况:1129,诗歌理论:1121,自适:1088,诙谐幽默:1070,地域风情:1011,地域文化:942,诗歌创作:904,江 相似文献
12.
陆游的《入蜀记》叙其入蜀途中的地理风光、人文历史,在奇山丽水的游览之中,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并借古讽今,抨击时政,充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主战精神,从而树立了南宋一代昂扬刚健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3.
蔡克骄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43-47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14.
金华捷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1,(Z2):83-85
《刑修(八)》条文中,关于减刑和假释的修改部分既有合理之处,也存在缺陷,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尤其是限制减刑和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须深入分析其内涵。关于时间效力的司法解释第二条,既限制了死刑立即执行也贯彻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此外,《刑修(八)》的生效,也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有所扩张。 相似文献
15.
朱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40-44+52
《中庸》英译中呈现出多元化阐释:传教士理雅各对《中庸》作了基督教神学阐释,文人辜鸿铭翻译的《中庸》充斥着强烈的道德诉求,哲学家安乐哲以过程哲学阐释《中庸》。译者受历史背景制约,有不同的身份立场和翻译目的,因而对《中庸》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每个译本都是一种创新和完善,不同时代的译者对《中庸》进行思想传承的创新,给《中庸》英译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入蜀记》叙其入蜀途中的地理风光、人文历史 ,在奇山丽水的游览之中 ,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并借古讽今 ,抨击时政 ,充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主战精神 ,从而树立了南宋一代昂扬刚健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7.
《瓦格纳的日场》是美国作家薇拉·凯瑟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文以时空艺术论为基础,从小说螺旋式的时间形态和圆形的召唤式空间结构2方面出发,探讨该作品的叙事特点,并指出女性在婚姻和梦想面前应当正确地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翻译这项任务。本文从"视域融合"这一角度入手,以傅译《高老头》为例,简单分析了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翻译。 相似文献
19.
李亚明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2):80-83
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我们发现,《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有两种层次关系,即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弓矢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并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王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当思想呈现于具体现实世界时,它必然对现实政治秩序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政治现实对思想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柳宗元和王阳明尽管基于儒家夷夏之辨的价值立场,从根本上排斥和否定以象祠为代表的淫祀,但基于对各自所处具体政治现实的体认和把握而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方式:柳宗元直接显白地表示赞同摧毁象祠,而王阳明则通过改造象祠之内容而间接曲折隐晦地表达了对象祠的否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