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敢为人先、坚守执著"是对皖西籍著名作家蒋光慈精神的基本概括。《皖西学院学报》自创刊伊始就与蒋光慈研究结缘,学报"皖西文化研究"栏目是目前国内蒋光慈研究的核心学术阵地之一,并且是其中目前最活跃的学术阵地。回顾了学报蒋光慈研究所依托阵地——"皖西文化研究"栏目的发展历程与建设基础,展望了学报"皖西文化研究"特色栏目今后发展的有关打算。  相似文献   

2.
蒋光慈是20世纪20年代末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左联"的重要作家。他开创了"革命+恋爱"小说的创作模式,引领了革命文学的时尚。他于30年代初的创作的都市小说《丽莎的哀怨》,以一个流落中国上海的白俄贵族妇女的口吻,书写了其在异国他乡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个体命运与革命必然性的冲突。因小说不符合革命文学的规范要求,蒋光慈本人受到了"左联"的批判并因此被开除出党。蒋光慈的这一经历展现了一名革命作家在革命集体中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金庆凯 《科技信息》2009,(23):28-29
本文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针对对皖西革命老区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师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师资层面找出影响皖西革命老区农村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开展的制约因素,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运动,不仅更新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而且产生了以鲁迅《呐喊》,郭沫若《女神》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充满革命精神的新文学作品。1923年至1924年同,一些关心文学工作的共产党人热情倡导革命文学。1924年蒋光慈《新梦》诗集的出版,可说是飞出了革命文学的第一只春燕。  相似文献   

5.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4-F0002
为纪念皖西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著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蒋光慈同志诞辰110周年.在2011年9月11日上午,皖西著名作家蒋光慈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六安市伯爵国际商务酒店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南皖西学院主办,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皖硒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承办。  相似文献   

6.
以"牺牲、奉献、创新、争先"为内涵的六安精神是六安人民进行经济社会建设、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六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与皖西革命是密不可分的,皖西革命是六安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六安精神是皖西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从过程看,皖西革命30年即是六安精神初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内容看,六安精神与皖西革命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历史视角来解读六安精神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其本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具体英译案例里的诸多失语现象,从“他者”哲学视角,提出了强调“自我”保障文化场内在需求、尊重“他者”正视文化差异、并寻求二者融合统一的对应策略,构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真实身份及他异性,助力本土革命红色文化话语重塑,促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皖西革命歌曲的产生有赖于皖西地区丰富肥沃的民间音乐土壤和该地区激烈的革命运动以及军民的革命热情和音乐创造力。革命环境已经不在,但皖西革命歌曲所承载和弘扬革命精神的"余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价值。因此,保护和发展皖西地区革命歌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著名革命作家蒋光慈祖居何处,众说纷纭,其中“河南固始说”较为普遍。针对此说,从地方史迹、家族宗谱、实地勘察等方面寻找论据,根据蒋光慈祖籍变迁情况,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蒋光慈父子和河南固始关系虽密切,但蒋光慈乃“皋城(六安)蒋氏”后代,而非源出河南固始县“兴八公”蒋姓后代。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小说《追求》对国民革命失败后一批青年的时代苦闷与追求作了书写,悲观和颓丧是其基调,青年们一个个在追求,但一个个都失败了,凄绝之情弥漫纸上。青年们的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与戴望舒的诗歌《雨巷》、胡也频的诗歌《欲雨的天色》、蒋光慈的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具有互文性。革命阵营对《追求》的批评是以宣传革命的有效性为标准的,但这并不是衡量小说的可靠标准。《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追求》的创作是有更具体背景的,《追求》的颓丧叙事有作者当时苦闷、颓丧心绪的投射。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蒋光慈小说引发了现代文学史最早、最大的翻版、盗版现象,畅销一时。蒋光慈小说有着多重流行元素,特殊时代造就了其小说先锋内容,革命加时尚的恋爱、激情的宣泄与通俗的书写迎合了作为当时文学主要接受者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阅读趣味,同时,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也为蒋光慈小说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定稿于1929年4月14日,连载于《新流月报》创刊号、第二期和第三期.小说刊出后,立即遭到以“创造社”为主的一批革命文学家的严厉批判.甚至有人要以此对他进行组织处分.1930年“太阳社”的冯宪章在《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一文,对诸多批评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创造社”的华汉(即阳汉笙)紧接着便在《拓荒者》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发表《读了冯宪章的批判以后》,对冯文进行驳斥与批判,说该文是“非马克恩主义的文艺批评与观点”.这以后,《丽莎的哀怨》就似乎被定了性,一直作为否定了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相似文献   

13.
蒋光慈的革命小说,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革命理论否定了“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思想革命,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革命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的先河。“寻找意义”的叙事结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叙事模式和集体主义化的精神追求,共同演绎了现代革命的叙事逻辑。这在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4.
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上海书写成功借用了“上海”这一特殊空间复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质,营造出一个物质绚烂而又革命激进的另类摩登城市。通过对蒋光慈小说中关于上海的书写进行分析,能使我们对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皖西籍当代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历史的天空》而一鸣惊人,许多人对他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惊疑不已。通过对徐贵祥的采访及后来的多次接触,以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期揭示他的成功之道从而以飨读者:心中有梦,理想不灭,汲取营养,坚守秉持,终致有获。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文学占领中国文坛的年代,蒋光慈的《丽莎的哀怨》抛开了以往革命文学的写作套路,选择了流浪异乡的白俄贵族妇女丽莎作为书中的主角。而且在改换了人物和题材的同时,还改变了创作手法,这明显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套路格格不入。在其写作生涯中,这成为他一次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皖西外语教学因此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外语教学管理要尽快形成“一条龙”体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同时要重视文化导入,但外语教师的素质是皖西外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的一个倡导者,蒋光慈在理论和创作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一方面他认为,历史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群众已登上了政治舞台,集体的生活已经将个人生活送到了不需要的位置了。”①因而他大声疾呼,要求新文学作家去反映和描写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生活。而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蒋光慈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人物形象刻画最为成功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作家情感倾注最多的也是青年知识分  相似文献   

19.
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三大武装起义之一.起义中诞生的红三十三师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六霍起义的过程也就是皖西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皖西党的建设不但为六霍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也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皖西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同时也折射出皖西地域皋陶、庐剧文化及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卖场展示空间作为服装终端销售的载体,是服装品牌体验的重要场地,其展示空间的创新设计与人才培养对传播皖西红地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