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源于物质生产生活,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升华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定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民族文化的力量之源、党的执政之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新时代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共识、团结统一,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充裕。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提出来的,是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出来的,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实践探索凝练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成就,源于党的卓越贡献,源于党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全党增强历史自信的实践路径是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积极掌握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传承发展,是对马列经典作家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教师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客观需要,有着深刻的生成逻辑;包含教师素养、教师使命与担当、教师价值、教师地位、教师成长以及对思政课教师的期待与要求等核心要义,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为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从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总结中国文化从自大走向自卑,从自省走向自立,从自强走向自信的过程;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应对当前多元文化挑战、强化民族意识、培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对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进行阐释;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等角度探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对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承、建设、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青年工作提出许多重要论断,深刻解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青年观以青年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基本遵循,表现出具有唯物辩证规律的内在逻辑,在指导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过程中彰显时代价值,实现了生成逻辑、内在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际上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核心体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使命的本质体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客观要求,中国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期盼,是新中国70多年探索奋进的价值选择。从照搬苏联经验到立足本国国情,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愈发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并在实践中走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阶段,迈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步入新发展阶段,成为人类现代化的新飞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引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提振社会主义话语权,推动生命与共、命运与共,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等方面,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旨和世界意义,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泛娱乐化在资本逻辑“赋魅”下突破其适度边界,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业已产生弥漫性毒雾效果,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在对网络泛娱乐化的生成逻辑及隐匿在其背后的渗透逻辑进行深度揭示的基础上,从批判性视角对这一错误社会思潮给出纠治进路。消解网络泛娱乐化首要关键在于净化网络空间迷障生态,大力培育新媒体话语权,强势挤压泛娱乐化存植空间;同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摄资本逻辑运转,着力深化娱乐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网络娱乐内容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质量引领。  相似文献   

10.
将特征概念引入电磁场有限元前处理中,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控制理论的任意二维区域有限元网格生成的新方法。该方法根据一些典型特征,将整个区域自动划分出若干个特征区域,对于每一种特征区域,根据模糊理论以及专家经验,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和模糊控制策略,从而生成具有一定梯度,疏密合理的有限元网格,可提高网格质量,减少用户手工输入量。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生成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英语中的逻辑转喻现象。认为逻辑转喻本质上是一种谓词隐含现象,是语言使用者追求表达经济性和利用格式塔认知原则的结果。动词补语形式的多样性要求和隐含事件的强规约性是逻辑转喻的生成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人本质上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文化存在,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是人的世界独有的,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是客体对主体完善的效应。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关系范畴,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其社会意义在于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问题中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价值作为一种实践性事实,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得以发展的一种对象性存在。价值关系虽负载于客体却灌注着人的主观目的,是主观见之客观的现实性的实践关系。价值不是实体之有属性之有,而是关系之有,不能将之归并到主观世界里或客体属性上做直观的理解。相反,应将之归属于人的生存关系并进行实践把握。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因不能理解实践活动对人的解放的根本意义,故而遮蔽了价值关系的生存本质和人学意涵,不懂得从社会生活的内在本原处敞开人之为人的生存命义。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的逻辑价值是指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正确理解和分析逻辑、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本质及其关系是认识和把握数学教学逻辑价值的基础,数学与逻辑均为“形式科学”和“工具科学”,其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数学教学要“重视逻辑”,但“数学不等同逻辑”.逻辑影响和制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众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的视角来考察,八一精神的生成与发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政治逻辑,以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兴盛繁荣的发展逻辑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八一精神历久弥新,不仅表现在革命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中国共产党人革故鼎新,也必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思想引领、精神动力的作用。八一精神是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引擎、是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鞭策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6.
是否选择群众路线、怎样实践群众路线,体现了政党及其党员的价值观。群众路线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质、实践品格、政治操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坚持、文化图腾和生命体征。在新形势下必须把握好群众路线问题上的"变化"与"不变""、守望"与"创造""、抛弃"与"修养"。  相似文献   

17.
清初合肥相国李天馥创作了很多歌咏故乡合肥山水的诗篇。其咏巢湖诗表达了对巢湖山水的热爱、对乡民生活的关怀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画家石涛曾受李天馥邀请来合肥游览风景名胜,并有描绘巢湖风光的《巢湖图》和组诗传世。李天馥、石涛巢湖诗是人们较少关注的巢湖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讲话、座谈、书信等多种方式从时代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青年寄予深切厚望,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性的青年教育新理念新论断,在青年一代健康成才培育、高校教育工作目标取向、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等方面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认知。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情真意切且立意高远,对于新时代青年健康成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国家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发源于我国古代先贤人才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指引其正确方向,它也是党的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以其独特的成才经历和家学渊源告诉我们"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道理.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杨勇兵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88-391,39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从主体或人的方面考察现实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因而具有深刻的主体意蕴、实践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更为深刻的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总体上并没有为当今时代所超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它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