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条标准: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结合南涧彝族"跳菜"的实际情况进行比照分析,得出了南涧彝族"跳菜"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南涧彝族“跳菜”的价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长期活跃在民间、文艺舞台、旅游市场等场域的南涧彝族“跳菜”因申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此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共时性、现时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跳菜”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理无量山、哀牢山民间的彝民,有一种独特的集传统饮食文化、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跳菜舞”,彝语称之为“吾多哈”也就是彝族的伴餐舞“跳菜”,它是彝族在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活动中,活跃气氛敬重宾客的一种民族风俗舞蹈。近年来,各领域对南涧彝族“跳菜”的研究都趋于完善,但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希望通过对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溯源、演进、种类、身体特征及组合进行研究,探求南涧彝族“跳菜”的体育功能价值,以便人们更加了解南涧彝族“跳菜”,积极参与和传承这一项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相似文献   

4.
南涧彝族“跳菜”是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南涧彝族“跳菜”的起源、文化内涵、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研究作归纳和总结,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天娇 《科技信息》2013,(23):222-222,253
由于跳菜是一门很少被人认知的艺术,本文旨在详尽的介绍南涧彝族跳菜和研究南涧跳菜艺术发展的障碍并对此提出发展跳菜艺术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彝族传统舞蹈《顶灯跳弦》已进入文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通过对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村彝族传统祭祀舞蹈《顶灯跳弦》的起源、原始形态、传承方式等进行调查,着重研究在继承和发展该原始舞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事业的深入,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研究名录的内在要求,得出彝族医药在参与名录过程中的特色与不足,从而探讨实现彝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花腰彝族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剪纸是花腰彝族服饰制作过程的首道工艺,也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针对花腰彝族剪纸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采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图像学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花腰彝族剪纸纹样的内在蕴意进行解读。其次,笔者依据调查收集所得的剪纸花样,对花腰彝族剪纸的纹样结构和题材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花腰彝族剪纸纹样是原始崇拜的产物,其纹样图案充分表征了花腰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花腰彝族人民独特而又智慧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芙、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涧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县域,利用昂普分析模式(RMP),对南涧8个乡镇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剖析,试图从品牌打造、模式开发等方面对南涧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设想。结果发现,南涧拥有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多数前往南涧参与体育旅游的外地游客是为了感受民俗节庆中的“跳菜”,游客所喜欢的旅游产品类型首先是参与型体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加之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并由单一向综合性、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四川阿坝州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3个领域多个项目,具有很大开发潜力;但现实保护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在调查、总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5.12”汶川地震后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众人熟知的"云南石屏彝族烟盒舞"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珮珮 《科技资讯》2014,(26):236-237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县级文化馆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有历史继承渊源,“莲花灯舞”“老虎舞”“陈实传说”“钟繇传说”“大周黄蜡”“南席小磨油”等“非遗”项目独具地方特色,是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长葛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深感受传统观念制约,加之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对传承人的保护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了分析我市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了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应结合学校特色,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和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