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内学界多年来有种看法:中国文学史书写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而且还很严重。提倡各民族文学多元共生无疑必要,但多元共生涉及很多复杂因素,也并不意味着"平分秋色"。因之对"边缘化"问题应该综合把握,多些客观审视,防止以偏概全,避免理想代替现实的情绪化。由此要注意三个问题:历史状况的全局衡量;文学史书写与文学客观状况;文学史书写的经典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抗战后期,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畅销一时,重庆文艺界针对其色情成分和灰色的人生观展开批评,同时论及其流派特征与创作动机。其中李长之、邵子南多侧重于艺术分析和思想评价,何其芳则上升为政治批判。这次批评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上缺席已久。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的书写者应该是带有专业审视眼光的阅读者、接受者,也应该是敢于对历史"改写"的文化立场鲜明者。从对待历史的态度、个人书写痕迹、评价文学的标准、政治色彩、"经典化"问题、写作模式问题等多方面考察几本新近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史的写作最后总还是一种操作行为,它在历史的表象和记录之间寻觅点滴空白和沉淀,"补白"和"开掘"是文学史书写的一个意义非凡的任务,这里的书写者始终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接受者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在1988年至2010年已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剑桥美国文学史》等四部文学史著作中,林语堂是唯一一位都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作家。在上述四部文学史著作的林语堂书写中,国外文学史编者坚持他者视域的个性化文学史阐释路径、杂糅相关文学史料、结合文化研究的微观视角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等多样化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是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它没有终点。它的使用造成了相关称谓的混乱。洪子诚提出的文学“一体化”的论断,对新中国文学的命名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科建构均有启示意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内部书写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带来文学史的人为的断裂。分析当代文学史书写背后所存在的症结,有助于排除这些困扰,从而建立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重要舆论公共空间,在和"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革命文学派"激进左翼文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派"权威党治话语的艰难对抗和反击中,坚守并承载了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绚丽开幕式后处于落寂边缘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取向和价值选择,谱写了文化史、文学史和报刊传播史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在英语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来自尼日利亚的阿切比却尖锐地批评了这部小说,其观点引起了巨大争议.透过阿切比的批评策略,可以追问他的批评作为后殖民批评文本的深刻政治意图,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苏尤格主编、1995年出版的蒙文版《蒙古族文学史》(当代)和特·赛音巴雅尔主编、1999年出版的汉文修订版《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是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两部文学史的编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材料充实,批评视角多样,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广泛吸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这两部文学史的编写特征体现出不同编者的撰写风格,反映出学界对蒙古族文学的认识以及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转变文学观念开始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然而,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权力话语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学科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且付出了牺牲文学民族性和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的沉重代价,因而需要检讨和重新认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呼唤民族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潍坊学院学报》2011,11(1):72-76,79
1959年国庆之际,国内期刊杂志刊载了大量对新中国十年文学进行检阅的庆祝文章。这些文章对新中国十年文学进行的历史书写比最早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早,但目前学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些文章大致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文学观、文学标准,因此它们在文类划分、叙述模式、成就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代表着不同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写作应该是史料、史识和“问题”三者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大量占有史料,是文学史写作的前提;史识体现撰写者的识见,是文学史写作的灵魂;“问题”是指从现实中发现已有文学史著作的局限性,进而写出新的文学史,是文学史写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不仅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文学视景,更为文学史的写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新世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收获。该书赋予"发展"以切实丰厚的内涵,展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倡导多元共生的"合力型"的文学生态格局,写作中彰显"文学性",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是宋代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家,他的传记文学理论在坚持史学原则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传记的写作,包含了传记写作的态度、目的、方法、语言等问题,使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史学和文学的两极中得到平衡,为后代传记文学理论的发展开启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停地面临着命名的紧张与焦虑。长时段的有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取代与交错,短时段的有“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的更迭与延展,这些歧义丛生的命名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长过程,呈现着“现代”的丰富内涵。不过,命名焦虑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导致取代式命名不断。文学在发展,文学史写作在继续,文学史命名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史家的笔下诞生,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就,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深化对文学史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写作从借鉴模仿到学科自觉用了近半个世纪,期间,有西学东渐的移植,有从课堂讲义到学术专著的提升,亦有文学史观从多元到一元的整合。20世纪30年代,文学史书写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文学史家辈出,文学史著述大量出版,朱自清、周作人、赵家璧、李何林、周扬等人的写作实践在为新文学史确立体例范型和时空架构的同时,也在进化论、阶级论、革命论的映照下,彰显出不同的成色。  相似文献   

16.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作为历史文学的一种.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主观意识上存在特定的历史文学观念。在历史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周梅森经历了由。以史鉴今”、“以史警世”转向。以史娱今”的转变;在历史文学的真实观方面,周梅森坚持以虚构的人物表现历史精神的真实;在历史文学的现实性方面,周梅森从反恩现实出发在历史中寻找现实悲尉的根源,真诚地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7.
兵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从文学史范畴看 ,有些兵书可从文学史角度研究 ,如先秦兵书与先秦文学 ;从文学创作范畴看 ,兵学对文学作品有着除题材之外的更全面影响 ;同时 ,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界以往对文献史料之于当代文学研究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固于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作为断代史和专门史的属性有所忽略.对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任务和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特赇性缺乏足够的自觉。在文献史料的运用上,既有囿于研究者的史学意识和史料视野,大量新发掘的文献史料没有进入文学史,导致一些流行的偏见仍是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钉子户”;也有在写作上未能将文献史料与作家的文学行为分析、优美作品的深度阐释、文学史价值的重构与发现有机地加以融合的问题。以作家的“文学行为实存分析”为中心,结合政治、制度、文化的考察.融合事件、思潮、作家、作品.叙述出文体演化史、思潮流变史、审美风尚史以及作家作品史齐头并进、杂糅无间的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生动和流动的景象,应是文学史叙述追求的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自建国以来 ,我国的文学史写作就存在两种方式 :集体写作与个人写作。在“个人写作”范畴中 ,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代表的一批著作带着鲜明的国家集体话语首先出现 ;到 80年代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与钱理群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 ,“现代性”视角在文学史写作中出现 ;90年代 ,陈思和与洪子诚各自完成一部当代文学史著 ,他们不约而同地站在启蒙立场上对当代文学流程进行反思 ,从文学史个人写作由“集体话语”到“启蒙话语”嬗变的动态过程中 ,我们可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对文学史写作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