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型科研机构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以新型科研机构兴起为背景,分析了新型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条件和表现特征,提出构建共享、开放、多元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新型科研机构快速发展的有效模式。根据协同创新机制的作用效应,提出推动新型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及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徐淑琴 《广东科技》2014,(23):30-35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值得传统科研机构借鉴和学习。无论是院校与政府共建、院校与企业共建,还是企业自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广东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或样本参考,也成为广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值得传统科研机构借鉴和学习。无论是院校与政府共建、院校与企业共建,还是企业自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广东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或样本参考,也成为广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种需要。案例篇汇集了广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广东陆续涌现出深圳光启、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等一批定位理念新、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新、创新模式新的新形态研究开发机构,被称为"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科研机构"、"新型研发组织"、"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省、地市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这些机构进行了多次调研,初步探究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现状特点、发展成效、运行机制。根据笔  相似文献   

5.
《科学管理研究》2015,(3):68-71
在国家推进"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的背景上,以陕西省独立民口科研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创新现状与特征为研究内容,采用创新调查的调查方式,根据科研机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对陕西省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产学研结合、创新信息及技术来源、创新成果及转化、政府政策对创新的影响、阻碍创新活动的因素以及转制机构产品、工艺、营销创新等7方面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系统分析,得出陕西省科研机构创新现状较好、产学研合作开展广泛等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快我国各类科研机构变革、构建符合国情的新型科研机构是打破当前"研-产-市"脱节、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重要途径。对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美国创业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日本研发法人机构等典型科研机构创新与成果转化举措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实际给出相应启示,这对加快我国科研机构改革步伐、提升机构效率与"产研融合度"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洪  王微 《科技资讯》2015,13(2):175-179,181
该文对所选取的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进行调研,主要从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和特色协同模式三个方面展开,总结每一家被调研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并以图例展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的异同: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服务协同模式来的表现差别不大;从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上来看,政府、高校和企业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协同主体;从特色协同模式来看,被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基本支撑服务之外,又以独特的方式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最后就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技强国,"德国制造"一向以高品质、高科技含量著称,这些都与其独树一帜科研机构布局体系密不可分。在详细介绍德国科研机构布局体系的基础上,分析联邦德国境内主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界等有关机构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并提出对我国创新基地建设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机构知识库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实现工具,并就机构知识库运用于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科研机构利用机构知识库创新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的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2012,21(10):14-15
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在两会期间递交的提案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他表示,希望政府对于当前在广东率先涌现出来的新型科研机构,其中很多是民办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究竞什么是新型科研机构,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为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从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演化历程与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广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进口仪器关税减免、加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补助力度、上下联动破除政策“不协调”障碍、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更大政策支持等6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活动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等,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部分,而政府部门属研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源头部分,因此科技活动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谈力  刘毅 《广东科技》2012,21(16):63-66
在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时期,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助力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本文在研究国外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各级政府机构制定促进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政策、企业制定商业模式创新方案、科研机构突破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一种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创新绩效模型包括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模型。计量方法包括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计算方法。根据调查数据,对安徽省科研机构过去4年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统计分析,指出科研机构的创新总产出在稳步提升,但创新绩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地融合,解放和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广东不断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创新科研机构的发展加大产学研合作,以搭建各类创新平台等举措实现改革与发展。在广东产学研合作工作推动下,在广东大手笔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促进下,一个个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在此落地生根、萌芽创新、茁壮发展,并成长为辐射带动广东科技创新的新兴力量——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广东实施“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大“成果”,这一颗颗闪耀的“新星”正以燎原之势,照亮南粤大地。  相似文献   

16.
伍文浩 《广东科技》2014,(17):59-63
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既要用好存量,又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决定》提出“培育一批市场化导向的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产业研究开发院、行业技术中心等新型研发组织……制定新型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出台扶持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市场化机制新建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近年来,我省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快速成长并迅速崛起,冲破体制机制的藩篱,焕发出超出想象的爆发力,逐渐成为了广东创新发展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理研究》2017,(2):43-46
创新意味着活力和发展,而科研成果转化则意味着如何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去。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由于专业科研机构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科研机构科研项目与实际具有偏差等原因,导致部分科研工作者缺少创新性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从专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与成果转化率评价入手,分析目前我国专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与成果转化率评价的关键性因素,从而提出专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与成果转化率评价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科学管理研究》2016,(1):42-45
研发与产业化新型关系正在形成,平台型高技术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基于学科领域、需求来源、互动机制,提炼出平台型高技术研究机构的理论框架,其学科领域处于新巴斯德象限,需求来源结合政府和市场需要,互动机制网络化、集群化,并利用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进行了案例分析。平台型高技术研究机构代表了新型的科研机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是我国科研院所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艳 《广东科技》2012,21(10):27-30
“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自成立以来,定位于打造医药行业的核心加速器,做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加速新药创制的重要载体。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相比传统科研机构更应创新化、系统化,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在成立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硕果,其机制创新,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艳 《科技与经济》2019,32(1):11-15
高校在我国创新发展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帮助高校跨越科研成果到商业化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也适应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所具有的"三大特点"、组织属性和创新行为属性为基础,可以从环境、主体和行为等3个层面来构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体系,并结合我国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发展,探索我国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3种典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