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3年前我去伊拉克,途中在德黑兰观光几天。那是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我对德黑兰的繁华,权贵富商的奢侈、下层人民的贫困,迄今印象颇深。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是什么样子?经历了将近八年战乱的德黑兰又是什么样子?笔者虽然经常阅读关于伊朗的材料,但对它的实际情况却感到迷惘。  相似文献   

2.
伊朗重返国际社会——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朗在中东的作用日益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刚刚结束的德黑兰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1997年12月9日一11日)很像一次盛典:来自穆斯林世界55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云集德黑兰,欢迎伊朗重返国际社会。近20年前,一场出乎预料的伊斯兰革命把伊朗抛到了国际政治的边缘,因失去巴列维的伊朗(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的第一个月里,伊朗首都德黑兰爆发了市民和大、中学生的示威游行,反对阿米尼政府的卖国政策和反动统治。阿米尼政府出动军警,进行血腥镇压,但是运动还是扩大,从德黑兰直到伊朗南部的大城市设剌子。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的某一天,我在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候机,当电视上出现有关伊朗核谈判的新闻时,多位伊朗人涌到电视机前顿足观看;2015年1月至2月,我在德黑兰调研,当时伊朗核问题谈判正处于胶着状态,我感觉到伊朗民众面对核谈判这个话题时心情忐忑、焦灼;2015年9月至10月,我赴伊朗考察,真切感受到伊朗人对核协议达成的喜悦,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是豪情万丈;今年5月至6月,我再赴伊朗时,已察觉到伊朗人对核协议的热情有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2月,我在德黑兰巴列维王宫向几位伊朗朋友提了一个问题:迄今最有名的五位伊朗人是谁?他们庄重地说出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大帝、诗人菲尔多西、萨菲王朝的中兴之君阿巴斯大帝等几个名字,最后他们以比较怪异的语气和神色提到伊朗现政权的缔造者霍梅尼。2014年6月,我在利雅得的一栋私人别墅内见到其主人,他是一位沙特商人,亦是一名警察,在探讨商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警察身份  相似文献   

6.
基什岛是伊朗在波斯湾中的一个岛屿,离伊朗本土最近距离17公里,全岛面积为90平方公里,它以优美的海岛风光著称,被誉为“波斯湾的明珠”。到伊朗的第二天,我们就从德黑兰飞到这里。伊方这样安排的目的十分明确:希望我们报道一下他们引以为豪的自由经济区。整个基什岛真像一个大工地,已建好的高级饭店、商务中心林立,还有许多楼堂馆所正在兴建之中,到处是旋转的吊车,一派繁忙景象。伊朗迫切需要国外的投资,并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投资政策。这里是伊朗开放的一个窗口,他们希望把基什岛建成像阿联酋的迪拜那样的自由经济区。然而,…  相似文献   

7.
感受德黑兰     
我喜欢德黑兰的夜晚,也许是因为我看到德黑兰的第一眼就是在夜间。我们乘伊朗航空公司班机追着落日一直向西飞去,到达德黑兰时已接近午夜零点。广播中乘务员柔美的声音告诉大家,飞机即将降落。我向舷窗外望去,整个德黑兰就像一个璀璨夺目的巨大盘子,一直延伸到天边。上面放满了金项链、珍珠、玛瑙……那是由四通八达的马路上的一串串路灯,以及公园、居民区里的照明灯所组成。如此壮观的城市夜景俯视图,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白天的德黑兰则是另一番景象。整个城市的色彩是灰和黄,灰黄的建筑比比皆是,有一种单调的感觉。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驾…  相似文献   

8.
最近伊朗又成为国际大热点。先是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引起伊朗官方的强烈不满;接着伊核阿拉木图会谈高调开场,又低调收场,结果依然是大家熟知的“未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9.
时事概览     
普京:西方国家不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16日出席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二届里海五国峰会,并对伊朗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他也因此成为自1943年斯大林在德黑兰出席"三巨头"会议后,首位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8日,伊朗著名政治家、政坛"大老"拉夫桑贾尼因突发心脏病在德黑兰去世,享年82岁。1月10日,伊朗为其举行国葬,德黑兰万人空巷,参加葬礼、自愿送行的民众据称达250万,其规格规模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史上仅次于霍梅尼的葬礼。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及主要政治、军事和宗教领导人悉数到场,是笔者所知近年来伊朗各级高官公开亮相最集中的一次。拉夫桑贾尼去世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伊朗体制的稳定,但其政治意蕴相  相似文献   

11.
2月1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自由广场,成千上万的民众举行盛大集会,纪念伊朗伊斯兰革命28周年。  相似文献   

12.
正跨越千年的伊朗,她最真实的样子是否如你印象中一样清晰?德黑兰,是一座熟悉的秘境。熟悉,缘于耳熟能详。记忆中,"德黑兰"这个名字和"约旦河西岸"一样,小时候先从新闻中听得耳熟,许久之后才知道它的分量。长大后,从事国际时政新闻分析的我,笔下更是离不开德黑兰这3个字:中东火药桶,一发不可牵。而秘境,则惊于眼见为实。德黑兰,在一片黑色面纱之下,是否如你我臆想那般充满仇恨的怒火和弥漫的硝烟?纵使阅世间无数,初涉之心仍无法逃脱忐忑与敬畏的萦绕。  相似文献   

13.
正距离伊朗首都德黑兰革命大街不远,有一家在伊朗华人圈中小有名气的中餐馆"拓邦",老板娘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红姐"。差不多三年前,红姐和伊朗合作伙伴一起合开了这家店面不大的饭馆儿,那会儿伊核协议刚刚签署,红姐的生意起势也乘了这股东风。那段时间德黑兰的各大酒店热闹得很,挤满了来自欧日韩当然还有中国的商人。伊核问题解局,形势和缓,大家都  相似文献   

14.
1979年,一群德黑兰大学生咆哮着冲向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他们越墙而入,将使馆外交人员劫持为人质。随后,伊朗与美国开始对峙,引发了长达15个月的国际危机,这次危机的影响至今仍无法消除。  相似文献   

15.
印权斌 《世界知识》2013,(12):60-61
性格叛逆的德黑兰女大学生"喏,这就是我家",丽娜指着亚兹德城西一座三层小楼对我说。丽娜是德黑兰大学文学院学生,与我在一家咖啡馆结识。时值宗教节日假期,她返家休息,顺便做我在亚兹德的向导——要深入了解伊朗社会,人脉很重要。如大多数德黑兰大学的女生一样,丽娜性格叛逆,心直口快。放假前,她曾因宿管将晚归时限提前而参与示威,  相似文献   

16.
伊朗事变的扩大,使中东区域成为国际注意的一个新中心。这有两种看法:(?)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看,这是民族自觉与自决的新型式。德黑兰和亚塞尔拜然是关闭不住了,战争打开了波斯湾与高加索山的大门,伊朗人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当然要求自由与民主。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强权国家的观点看,他们想到的就是土地、矿产、石油及港口等等。这两种看法的不同,使伊朗事变的发展,增加了复杂性。这里收集的三篇文字,主要是代表英美的观点的,其中有许多材料,可供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6月13~17日,我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考察组前往伊朗访问,就"一带一路"建设、中伊关系以及中国在中东的作用等问题与当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专家进行研讨。我们是初次到访伊朗,行程比较短,只去了德黑兰和库姆,有些观感可能是一知半解。尽管如此,百闻不如一见,直接与当地人座谈、交流,还是有很多感触和与之前不同的想法。看似有序的社会状态本来,我印象中的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它极端反美,正遭受制  相似文献   

18.
正6月下旬以来,伊朗国内发生了一系列可疑的大火和爆炸事件。6月25日首都德黑兰以东的帕尔钦军事基地弹药库发生爆炸。6月30日德黑兰一家中心医院发生天然气爆炸,造成数十人死伤。7月2日纳坦兹核设施发生大规模爆炸,摧毁了离心机厂房。7月4日波斯湾霍梅尼港附近石化厂发生氯气泄露,造成数十人受伤。7月12日伊朗西南部一家石化厂发生泄露并引发大火。7月13日  相似文献   

19.
熊明 《科技信息》2009,(32):306-306,303
本文系统总结了伊朗德黑兰北部高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进口设备物资的清关流程、特点和规律,重点就伊朗当地委托清关、代理清关的必要性和几个操作性问题做了阐述,提出了清关实践中值得重视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源远  南迪 《世界博览》2022,(11):54-57
<正>近年来,伊朗电影频频在国际影坛获奖。人们吃惊地发现,伊朗电影原来是那么纯净、柔美,如清泉流淌,如琴音悠扬。20世纪90年代,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声名鹊起,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一阵伊朗风。他于1987年拍摄的《何处是我朋友家》在德黑兰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国际电影节之旅,引发了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誉。之后他拍摄了《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更是在顶级的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