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掘进巷道断面形式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地质预报和井下实际的地质构造对煤矿巷道掘进中断面优化的作用;提出适合特殊地质条件下,掘进巷道合理断面形式、断面设计参数及正确的井巷支护;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预防煤矿巷道掘进中的冒顶事故。  相似文献   

2.
曹云钦  吴桂义  骆科林 《贵州科学》2007,25(Z1):257-262
本文针对马蹄沟煤矿松软破碎煤层的工程地质条件,探讨了联合锚杆支护形式以及不同的断面形状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巷道中运用,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对大跨度高地压巷道的支护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在大跨高地压破碎巷道中可应用鼓形断面和差异锚杆支护等较新颖的支护方式的结论,从而解决了巷道施工和维护的一系列难题,达到降低支护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煤矿巷道支护工序实施和施工应用中,一教认为有效提高支护质量的关键问题是支护方式的选择及支护参数的确定.而对巷道断面形状产生的影响考虑不足。通过现场实践调研得知,巷道断面形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有比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支护质量。采用FLAC5.0数值模拟软件,选取六种不同断面形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模拟比较,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不同断面形状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刘庄煤矿大断面煤巷复合破碎顶板稳定性难于控制,制约快速掘进,影响安全施工和巷道维护这一重大工程问题,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对巷道断面和支护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人造拱形断面及滞后迎头一段距离的弱化支护技术,实现了最高月掘进1 510m的好成绩,为煤巷快速掘进顶板控制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大断面煤仓硐室围岩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朱矿井煤仓硐室为例,运用损伤力学分析了巷道开挖效应;利用FLAC4.0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大断面硐室围岩的稳定性,并建立了无支护和锚杆注浆联合支护两种模拟方案,两种方案模拟结果的对比显示锚注联合支护形式能够有效地加固围岩和控制围岩变形;通过工程类比法和FLAC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大断面硐室锚杆注浆联合支护方案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锚注联合支护参数,通过后期的现场观测,说明了锚杆注浆联合支护在大断面煤仓硐室支护中效果良好,能够保证硐室围岩的长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西部地区特殊的成岩环境和沉积过程,在西部矿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极弱胶结地层,具有成岩时间晚、胶结差、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泥化崩解的特点,是一类特殊软岩;巷道围岩自稳能力差、自稳时间短,开挖后易出现大变形、强底臌、冒顶等工程灾害,严重影响了矿井建设与安全高效生产。针对蒙东五间房矿区特殊的工程与地质条件,综合运用极软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矿压监测及工程实践等技术手段,提出了极软弱地层斜井井筒、开拓与回采巷道支护对策及施工措施,并成功指导工程实践,保证了斜井井筒与巷道的施工安全及围岩的稳定;基于回采巷道断面形状的优化分析与锚固平衡拱理论,提出了应用切圆拱形断面与双层锚固平衡拱结构,保证了回采巷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及安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系统总结了极软弱地层井巷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极软弱地层中斜井井筒与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弱胶结软岩遇水易泥化、崩解对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影响,以东胜井田某矿主斜井弱胶结软岩巷道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弱胶结软岩遇水软化机理;通过理论计算,提出全断面锚网喷架支护方案并给出具体支护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弱胶结软岩巷道全断面锚网喷架支护方案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较大孔隙的微观结构和较高的伊利石、蒙脱石等亲水性物质含量是导致弱胶结软岩遇水破坏变形的主要因素;全断面锚网喷架支护形式能够确保支护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围岩变形量较小.  相似文献   

8.
开采实践证明,大断面煤巷综采面顶板容易冒顶,巷道两壁容易片帮脱落以及发生巷道底鼓,影响巷道正常功能。通过加强对大断面的观测和检测,通过改变大断面巷道形状、支护参数、优化施工工艺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大断面的支护,能够改善大断面巷道稳定性,增强综采面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系数。本文通过实践经验,对综采工作面大断面全煤巷道几种支护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进一步增强大断面巷道稳定性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倾角"三软"突出复杂煤层开采深度及巷道断面的不断增加,回采巷道的支护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李子垭南二井3102回采巷道顶板的监测分析,对回采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进行优化,使其回采巷道能够适应"三软"突出复杂煤层条件,有效控制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提高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崔严  张红军 《科技信息》2013,(14):433-434
赵庄二号井1305大采高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开采工艺,设备型号尺寸比较大,巷道沿煤层顶底板掘进,要求巷道断面比较大,巷道净宽达5.0m,净高达4.9m,属于超高大断面巷道。加之赵庄二号井巷道直接顶为泥岩,极易风化变形破碎,因此,必须采用强力锚杆支护系统,控制巷道围岩的整体完整性,保持巷道的稳定。对于巷道顶板尽可能采用高预应力强力支护体系,防止顶板的下沉离层,故此采用高预应力全锚索进行支护;对于巷道帮部,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系统控制煤帮的整体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何涛 《科技信息》2012,(31):451-451,449
通过介绍锚网索喷与U型棚联合支护技术的作用机理,结构特点,及其在义马煤业集团孟津煤矿井巷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和分析,得出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大大节约了新井建设中井巷支护费用,增强了巷道支护强度且减少了后期巷道维护费用,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此项技术值得在矿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付强  陈优良 《安徽科技》2011,(12):57-58
巷道交岔点支护形式的选择是保证交岔点安全稳定的技术支撑,在煤巷小角度交岔点施工中,选择单一支护形式会因巷道断面要求、支护稳定性等方面影响而难易满足需要,通过多种支护形式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支护形式的优点.对解决交岔点支护会带来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巷道交岔点支护形式的选择是保证交岔点安全稳定的技术支撑,在煤巷小角度交岔点施工中,选择单一支护形式会因巷道断面要求、支护稳定性等方面影响而难易满足需要,通过多种支护形式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支护形式的优点.对解决交岔点支护会带来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杨晋 《科技信息》2012,(19):438-439
通过对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层煤采后煤层顶底板移动规律及影响范围进行分析,提出下层煤开采时,在保护煤柱边缘附近布置巷道,应采用内错式布置,该种布置方式使巷道承受压力大为减小,采用锚杆、网片及配套锚索可有效支护巷道顶板,能将下层煤开采时的回采巷道变形控制在允许变形范围内,支护难度降低,支护成本及巷道维护费用也大大降低。同时针对下层煤回采时,巷道围岩受二次采动影响,变形加剧,提出了加强超前支护距离及提高超前支护强度等方法,有效的控制了巷道顶底板变形,保证了巷道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严生华 《科技信息》2012,(35):404+445-I0404,I0445
通过对大断面软岩巷道使用锚带网索支护辅助锚注支护前后围岩变形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现场工程实施进行了监测.实测结果表明锚网索带支护与注浆锚杆相结合的方法.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承栽能力.能有效控制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6.
李华栋 《科技信息》2013,(34):70-71
本文结合赵庄二号井1302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对锚网带索支护的回采巷道应力、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认为,所选用的锚网带索支护形式能较好的控制巷道变形;在生产中加强非行人侧支护强度,并对底板进行适当加固,围岩控制效果将更加理想。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近距离煤层开采中巷道支护机理进行了分析,阐明了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在井巷顶板管理中的突出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井巷道采掘日益加深的现状,根据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深部巷道的初期锚喷支护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计算。论文中讨论了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分析了支护后围岩的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另外,对巷道初期支护后围岩断面收敛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并确定出二次支护的最佳时期。结果表明: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抗变形能力强,可以作为巷道初期支护来控制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9.
高应力大断面破碎围岩巷道二次强力支护支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深部高应力大断面破碎围岩巷道支护难的问题,分析了不同支架断面形式随侧压系数的变化巷道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特征,以及双层工字钢梁的高度对承载受力大小影响特征.开发了适用于高应力大断面破碎围岩巷道拱形叠加底拱全封闭工字钢支架,该支架采用矿用工钢上下重叠并连接成整体的全封闭马蹄形结构,支架的整体承载能力比工字钢对棚提高了2.5倍以上.井下试验结果表明,拱形叠加底拱全封闭工字钢支架二次强力支护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软岩巷道的支护技术,确保巷道稳定和正常使用,采用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仪对三水平回风石门围岩进行了岩性组分分析,应用钻孔探测方法测出了围岩松动圈范围和裂隙分布区域.针对围岩岩性、松动圈范围和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等因素,支护形式确定为初次柔性支护即锚网喷支护与预应力锚索支护,二次支护用高强度支护即锚索与全断面锚注加固组成的复合支护结构.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支护1个月后,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在30~35 mm范围内;累计观测75 d后,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均控制在45 mm以内,围岩变形量较小,保证了巷道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