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聚醚型(A1)和聚酯型(A2)两种特定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分别与聚乙二醇丙烯酸双酯(PEGDA)、LiX、光引发剂等混合制成光敏体系,然后经UV固化得到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薄膜,并对其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固体电解质膜的机械性能都比纯聚氧乙烯(PEO)为基体的电解质膜好,加入适当比例的A1的电解质膜的导电性能与以PEO为基体的电解质膜相近,但加入A2的电解质膜的导电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一种结构类似于聚氨酯硬段的模型化合物,并以该模型化合物与聚氨酯和高氨酸钠盐复合,制备了一系列的聚氨酯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通过红外光谱和复阻抗谱分析方法对该体系的离子聚集形态、离子-聚合物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其离子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钠离子浓度的增加,钠离子优先与醚氧基发生络合,当其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后,转而主要与羰基发生络合;体系中盐浓度升高,自由离子和离子聚集体数目均有增加,该体系存在最佳盐程度,此时具有很高的离子导电性能,但电导率与温度关系不符合Arrhenius方程,硬段模型化合物的加入不利于体系的离子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3.
软段模型化合物对聚氨酯型固体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聚氨酯、高氯酸钠盐和软段模型化合物为组分 ,制备了一系列的聚氨酯型聚合物固体电解质 .利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复阻抗谱等手段对该体系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软段模型化合物对所研究的聚氨酯 /软段模型化合物 /高氯酸钠盐复合体系中离子 -聚合物间相互作用、玻璃化转变温度、离子电导率均有显著的影响 .软段模型化合物聚乙二醇 (Mn=1 0 0 0 )的加入会引起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离子迁移表观活化能的降低 ,导致聚氨酯硬段的聚集 .随着体系中软段模型化合物含量的增加 ,该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相应增加 ,室温下最高可达 1 0 μS/cm. 相似文献
4.
5.
6.
7.
Sr、Mg掺杂量对LaGaO3基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能量转换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的新能源装置.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8种具有钙钛矿结构的锶、镁掺杂的镓酸镧固体电解质材料,对其相结构、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烧结升温速率有利于烧结产品的致密化,通过锶、镁掺杂有利于提高该材料的离子电导率;与使用8%mol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即8YSZ,其工作温度为1 000 ℃)相比,使用该材料作为SOFC电解质,降低了SOFC的工作温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导电粒子模型分析,采取数学简化处理手段,建立了关于氧离子导电电解质掺杂体系的数学模型和线性回归方程.测量了采用Y2O3,Sm2O3,Nd2O3,La2O3复合掺杂形成的Ce0.8Gd0.2-xMxO1.9-δ的一系列组分的高温电导率.运用该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分析某些已有数据和本试验数据,都得到线性相关性较好的结果.分析表明,掺杂离子和所取代离子的半径差越大,离子导电性越高.改进该模型可望使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以聚氨酯、高氯酸钠盐和软段模型化合物为组合,制备了一系列的聚氨酯型聚合物固化电解质,利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复阻抗谱等手段对该体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软段模型化合物对所研究的聚氨酯/软段模型化合物/高氯酸钠盐复合体系中离子-聚合物间相互作用,玻璃化转变温度、离子电导率均有显著的影响,软段模型化合物聚乙二醇(Mn=1000)的加入会引起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离子迁移表观活化能的降低,导致聚氨酯硬段的聚集,随着体系中软段模型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该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相应增加,室温下最高可达10μS/cm。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由分子量为400的聚乙二醇(PEG400)及碱金属NaI与环氧树脂所形成的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离子电导率随盐含量,环氧树脂含量及温度的变化,并对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PVA-KOH-H2O体系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ASPE)的性能,采用溶液浇铸法向其中添加改性剂制备复合电解质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AC)等对电解质膜的物相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电解质以无定形态为主,含极少量晶相,改性剂的适量添加可以降低电解质膜的结晶度增大无定形区域,离子电导率随PEO的加入先减小后增大,随增塑剂的加入先增大后减小,三种改性剂中GROL效果最好可达4.52×10-2 S/cm,电化学稳定窗口随改性剂的添加略微变窄,但仍显示了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当三种物质同时共混加入时电化学性能优于单个组分.该研究结论对制备高能量碱性固体电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氨酯/盐复合体系的离子电导率,合成了聚氧化乙烯聚氨酯(PEU)和超支化聚缩水甘油(HPG),并与高氯酸锂掺杂得到聚氨酯固体电解质,样品成膜后利用红外光谱、DSC和复阻抗谱分析进行了表征,红外分析发现,随氧锂原子比[EO]/[Li]的减小,醚氧键的吸收峰发生红移、高氯酸根谱带则向高频方向移动、DSC和复阻抗谱分析表明该体系是非晶相材料,HPG的加入提高了聚氨酯体系的电导率,室温(20℃)下,[EO]/[Li]=4~6时其最佳电导率σ达到8.5μS/cm,该体系温度和电导率的关系既不完全符合Arrhenius方程,也不完全符合VTF方程,而是呈现为复杂的曲线关系,这可能与HPG的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多元硝酸盐—氧化铝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对其结构及导电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为一多相混合体系,在400℃附近,碱金属离子的电导率可达10-1S/cm量级;这种复合材料是质子型导体,在含氢的环境中,质子迁移数约等于0.9,质子电导率在400℃附近可达10-2S/cm量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含ZnCl2的PEG400与环氧树脂、聚酰胺的IPN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研究了其电导率与组成、温度、固化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新型高子固态离子导体-凝胶电解质高氯酸锂-碳酸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LiClO4-PC-PMMA)离子电导性和电导机理,这类离子导体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并与体系的w(PMMA),玻璃化温度(Tg)碱金属盐的浓度(c(LiClO4)等有关,当c(LiClO4)=0.5mol/L,w(PMMA)=35%时,离子导体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光学透明度及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δR 相似文献
17.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和十六烷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HPEGM)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无规接枝共聚物P(MPEGM-HPEGM),并以此共聚物为基体混合锂盐(LiClO4)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用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DSC)和交流阻抗(EIS)等方法对聚合物和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PEGM和HPEGM共聚生成P(MPEGM-HPEGM);聚合物中聚氧化乙烯(PEO)链段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离子传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达到4.5 V;在30℃时,当MPEGM与HPEGM的质量比为80∶20,锂盐与氧化乙烯(EO)的摩尔比为1∶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达到最高7.6×10-5S/cm;离子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电导率-温度的关系符合VTF方程。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和KOH为原料,运用溶液浇注法制备了PVA-KOH-PEG-H2O电解质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AC)和循环伏安(CV)等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m(PVA)∶m(KOH)∶m(PEG)=1∶3∶1)的室温(15℃)电导率可达到0.106 S/cm,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XRD测试结果表明,PVA和PEG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于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中;SEM测试结果表明,PVA和PEG在聚合物中形成均一的形貌;循环伏安曲线表明,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为2.4 V。此外,组装了Al/AgO电池,并进行了充放电测试。 相似文献
19.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其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清洁的发电而被广泛研究.其中电解质—离子导体材料是影响固体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热力学稳定性的关键.作为所期望的电解质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高的离子导电,(2)低的电子导电,(3)在使用条件一热力学稳定,(4)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一些荧石相关结构和钙钛矿塑结构的氧化物中通过掺杂和取代形成氧空位可得到高的氧离子导电性.本文介绍了一些这类离子导体材料,并讨论了它们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合成一种新型超支化聚醚类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交流阻抗技术测试分析了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结果表明:温度、锂盐添加量均对离子电导率有较大影响,当锂盐质量分数为30%时,电导率最高(80 ℃时5.45×10-4 S/cm;室温1.2×10-5 S/c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