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翘嘴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2~2003年,在浙江湖州,对翘嘴红鲌亲鱼的选择、运输、培育及苗种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鱼培育要以鱼或虾为饲料,繁殖年龄应3足龄以上,规格以0.75~2.5 kg/尾为好.浙北地区的繁殖时间为6月上中旬,繁殖水温20℃以上,雌雄亲鱼的比例控制在1:1~2:1之间,适宜催产剂为HCG LRH-A.采用一次注射,在环道内自然产卵、孵化的方式为宜.繁殖用水要严防浮游动物的进入,出苗时应带水操作.  相似文献   

2.
介绍 状黄姑鱼(Niben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卵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共获19.1万尾幼苗,其全长为2.0~3.8cm,成活率为29.38%。  相似文献   

3.
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在浙江湖州进行了赤眼鳟池塘培育和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以粗蛋白含量大于22%的配合饲料和紫萍为饵料,经6个月池塘培育,大部分1龄个体的性腺已基本成熟,2龄个体性腺成熟率达100%;池塘培育的1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7.07±0.43)×104粒,相对怀卵量457.0,成熟系数23.0%。2龄赤眼鳟的绝对怀卵量为(12.18±0.89)×104粒,相对怀卵量233.5,成熟系数13.3%;拉网等应急剌激对亲鱼产卵有明显影响,每口培育塘繁殖次数不宜超过2次;赤眼鳟人工繁殖宜1次注射、自然产卵,雌鱼适宜剂量为1 000 IU HCG 10μg LRH-A/kg,雄鱼减半,雌雄亲鱼比应控制在7/4以内;浙北地区的人工催产时间在5月底至6月初、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宜。经池塘培育的2龄亲鱼的催产率95.9%、受精率75.3%~88.4%、孵化率86.6%~94.1%。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研究了翘嘴红铂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的技术。结果表明:天然水域捕捞的翘嘴红铂鱼种在池塘条件下,通过人工培育能够达到性成熟,其成熟系数为14.46,相对繁殖力为30.28。亲鱼采用一次性注射组合催产剂,自然产卵的方式,受精卵在孵化环道中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苗,LRH-A2 1.2μg+DOM5mg和LRH-A21.2μg+HCG 1000 IU+PG 0.8mg催产剂组合具有较高的催产率和受精率。  相似文献   

5.
Mian状黄姑鱼人工繁殖及海水池塘育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Mian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的方法对4对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在水泥池进行孵化和培育,结果培育出1.2-1.5cm的鱼苗42000尾,培育至4-6cm,成活率85.2%,共35800尾。  相似文献   

7.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黄鲷的形态、生态、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报道了黄鲷亲鱼选择培养及人工促熟催产技术,胚胎发育、仔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苗种培育等有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注射LHRH-A,和LHRH-A2+DOM催产后,经营养强化培育的野生黄鲷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0:00~16: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7 d.在培育水温20~22 ℃、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相似文献   

8.
花Hua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Hua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Hua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Ⅴ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9.
鮸状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鮸状黄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表明:在网箱内培育3龄以上的亲鱼经激素诱导后可在网箱内自然产卵;催产激素LHRH-A和HCG,催产率达到100%;效应时间公36—40h之内;受精卵在水泥池充气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5.7%。在水泥池培育仔鱼的平均成活率为52%-75%,培育稚鱼的成活率为35%-45%,培育幼鱼的成活率为11%:使用土池培育早期仔鱼,15d仔鱼,22d稚鱼和27d稚色的成活率分别为8%,19%,30%和45%。在盐度30、水温24.2℃的条件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苗需要23h30min,在试验期间海水盐度为20-34,水温18—28℃,DO6.5mg/L以上,pH值为8—8.5。  相似文献   

10.
经过5个月的培养,成功培育出体长9~11cm性腺发育良好的蓝曼龙雌鱼16尾,雄鱼11尾。随机选择6对雌雄蓝曼龙鱼放入繁殖缸,其中有3对亲鱼共产下约3000粒卵,36h后孵出体长约4mm的仔鱼,培育1个月后得到体长1.5~2cm左右的幼鱼约600尾。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面积为2000m^2的鲫鱼池套养培育黄颡鱼亲鱼;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进行人工催产;利用家鱼孵化池进行流水孵化。实验结果表明:黄颡鱼在性成熟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用LRH—A2 DOM PG(LRH—A2、DOM、PG分别为4ug、0.8mg、2.2mg)的配合药物来进行生产,催产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12.
选用紫红火口鱼为母本、红魔鬼鱼为父本,探索鹦鹉鱼品系繁殖管理、苗种培育、饵料的选择和投喂量、添加剂对繁殖的影响。介绍另一种血鹦鹉鱼的繁殖方法,亲鱼母本选用火鹤鱼,父本选用紫红火口鱼。由于鹦鹉鱼为杂交所得,其遗传基因十分不稳定,再加上人工雕琢,便出现了许多形色各异的鹦鹉鱼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对以2-氯吡啶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钨酸和硫酸为催化剂合成2-氯吡啶-N-氧化物的方法进行了反复实验.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浓H2SO4与2-氯吡啶的体积分数为0.2:1.0~0.3:1.0,2-氯吡啶与钨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8.5:1—20.8:1,反应中H2O2与2-氯吡啶的物质的量比为1.3:1~1.5:1,反应最适温度为70~80℃,满足这些条件的反应产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大獭蛤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基地进行大獭蛤(LutmriamaximaJonas)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在铺沙的池塘里进行,放养的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8mm,大獭蛤稚贝饵料为施肥繁殖的浮游藻类,以大部分大獭蛤稚贝壳长达到2cm为出苗标准。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30℃、盐度为zo%。以上,放苗量为375万粒/公顷的条件下,大獭蛤稚贝经过45~60d即可以培育成壳长为2cm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自然产卵的目的。强化培育的3批亲鱼(共91尾)在77d里共产卵120天次,产卵量达26276.8万粒,其中上浮卵18452.9万粒,上浮卵率为70.2%,上浮卵的受精率为92.5%。另外,斜带石斑鱼的产卵与水温的关系密切,最适的产卵水温在24~27℃之间。  相似文献   

16.
将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红色斑马鱼配对放入缸底铺小卵石的繁殖缸中,为其提供一定的条件,促使亲鱼繁殖产卵。一对亲鱼产下约200~300粒淡黄色鱼卵,约48小时后受精卵孵化出无色透明的仔鱼。以灰水和蛋黄水投喂仔鱼,2个月后培育出48尾体长2-3cm的红色斑马鱼幼鱼。  相似文献   

17.
在我省武威,临夏培有的甘肃白猪,在省畜牧厅主持下,经过专家鉴定.给予了较高评价。这是我省在猪种培育上,继甘肃黑猪之后,培育成功的又一新的猪种.甘肃白猪全身被毛为纯白色,体型外貌一致.性状遗传性稳定。具有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的特点,主要经济性状达到:产仔猪平均9.59头,45日龄断奶窝重平均65.2公斤,后备猪6月龄平均体重达70公斤以上,成年公,母猪体重分别为170公斤和150公斤,20~90公斤肥育期日增重600克以上.每增重1公斤需混合料3.8公斤,胴体皮薄,脂少.屠宰率为75%.瘦肉率在52~54%之间.在全国已经培育成的几个肉用型猪种中亦属高瘦肉率品种.同时还有4个各具特点的品系结构单位,符合全国猪新品种选育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室内饲育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放射免疫方法对比观测了室内饲育4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亚成体和9~11龄西伯利亚鲟的成体血清睾酮(T)、雌二醇(E2)的周年变化规律,并对4龄西伯利亚鲟亚成体的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组织学检测,以期为西伯利亚鲟后备亲鱼培育和全人工繁殖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4龄西伯利亚鲟亚成体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与成体接近,T在9—10月份和3月份较高,E2在8—9月份较高.成体雄性西伯利亚鲟,T在排精前升高,排精时仍保持较高值;E2全年较低。雌性西伯利亚鲟,T在产卵前升高,临近产卵和产卵时降为较低值;E2在产卵前一年10—11月份较高,临近产卵和产卵时降为较低值。4龄西伯利亚鲟的性腺成熟系数雄性为4.1%~9.7%,雌性为8.2%~14.5%.组织学观察结果雄性个体的精巢已发育到Ⅲ或Ⅳ期,精巢中有少量成熟精子出现;雌性个体的卵巢发育处于Ⅲ~Ⅳ期,最大卵母细胞直径达到2.Omm。综合以上结果判断,室内饲育4龄西伯利亚鲟雄性个体已接近性成熟,而雌性个体尚未达到性成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0-1995年褐菖鱼由增养殖技术的研究,综述了褐菖鱼由生活习性、生态习性、摄食习性、繁殖习性、年龄与生长、亲鱼暂养与管理、亲鱼促熟与催产,仔稚鱼个体发育、生态习性、生态耐受度及生长特性、饵料选择、培育技术以及褐菖鱼由暂养、活体运输与渔获技术,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技园地》2006,(1):25-25
1.配种年龄母羊开始有发情表现.公羊开始有性行为.只足性成熟,正处于强度生长发育阶段,还不能配种繁殖。此时配种,则会使交配的公、母羊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所生后代品质也很差,绵羊的适宜配种年龄为1—1.5岁.最适宜的利用年限为5年~6年:小尾寒羊的配种年龄为8月龄.繁殖年限为6~7年,以3岁-4岁繁殖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