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孔子的义利观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肯定人的求取私利的本能,鼓励人们通过正当途径追求个人私利;但更主张公利的义,认为义高于一切。孔子这样的义利观并非纯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而是他面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同社会”的解体和“小康社会”的兴起,使他不容回避“私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历史变故,使他认识到财富失衡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政治思想,必须通过“义”去调节社会财富的严重不平衡。为富以道,以义制利,安贫乐道,舍利取义,完整地体现着孔子义利观“安百姓”的政治目的。孔子“罕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利最难言”,目的在于君子人格的完美。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老子在义利观上有相近之处,包括把利进行划分,强调要爱惜民利,指出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但更多的还在于区别和差异上,主要表现在义对利的作用认识、利的等级适用、对待社会发展的态度和义利观的性质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文章以介绍孔子的和谐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说明其对维护当今社会秩序的启示。孔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突出指出其中“义利观”、“尊尊”、“仁政”等观点对现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待孔子的和谐思想应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其扬弃,从而使孔子的和谐思想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历年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而对他的经济思想不甚关注,认为孔子“罕言利”,没有堪足称道的经济思想。以致对孔子的经济思想论者不多,更没有形成有关孔子经济思想研究的专著。不过学界同仁仍然有所笔耕,其内容涉及义利观、财富观、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人口观、赋役思想以及整体经济思想评价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以“义”为核心,围绕义利之辩展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通过分析儒家的义利观,我们看到建立在“义利合一”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对于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立道德回报的有效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建构完善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观离不开对传统的反思和扬弃,孔子义利观具有以义统利、义利并重的思想特质,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心态和精神面貌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探讨孔子义利思想,树立既符合民族精神又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德育观,确立青少年义利关重的道德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中义利观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经典中,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辨”。朱熹视之为“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与延平李先生书》)。 有人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就是重义轻利。更有甚者,有人不究全部内涵和精神实质,仅仅抓住重义轻利的抽象概念,并赋予一种狭隘的理解,便笼统否定,大加挞伐。有鉴于此,本文本着求实的精神,对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以还其本来面目。 “义”的原意为礼仪的仪,后来假借为适宜、合宜,即人生活动,人际关系中的应当和准则。先秦儒家所说的“义”,一般是指道德上的应当、应该。“义者,宜也”(《中庸》)。义在与私利相对时,意谓国家、天下之大利,也称作“公义”。“利”的本意为锋利,后引申为利益、好处、财利。先秦儒家所说的“利”,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有时是专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利观,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认识或看法。综观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义利观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看到,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主要观点是:  相似文献   

8.
义利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1]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端正私营企业经营者义利观 ,是私营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障 ,是私营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客观要求。端正私营企业经营者的义利观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着力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义、利、中国历史上三种主要义利观以及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种义利观的阐述,提出教师应该让中专学生树立怎样的义利观和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的问题,并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高校后勤工作为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更是学校各种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高校后勤部门,作为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重要承担者,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义利观问题上提倡重义轻利,更指明了如何合理妥善处理好"义"、"利"关系,为当前后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融合百家义利观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主流的儒家义利观,经过宋明大时代义利观内部的讨论,最终使叉利观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得到完整的体现,并在现代社会中由传统慢慢转向现代,成为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靳楠 《科技信息》2012,(30):223+225-223,225
先秦儒家、法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义利之辩自古有之,而先秦儒、法是源头,对后世义利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义利观的问题上,在两家都认为"利欲之心"是"人之本性"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侧重点,进一步比较分析、挖掘借鉴其丰富的义利观内涵,对构建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承继孔子,他深入地探讨了礼的起源,在发生学上完善了孔子礼学思想;荀子“援法入礼”,以礼“合群制分”的思想使礼在社会功能上更加扩大化;荀子以礼“正名”的思想完善了孔子礼学中的正名理论;其以礼节欲的义利观发展了孔子礼学中的义利之辩。荀子以礼为道德之极,全面推进了孔子礼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儒家义利观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较有影响的儒家人物的义利观,并阐述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及其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郑斌孙 《科技信息》2008,(23):202-202
在中国近代,传统义利观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严复对传统的“义利”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开明自营”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严复义利观的阐述,来分析其义利观对今天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对义利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以义为重”论;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以利为重”论。“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是价值取向的失衡,阻碍社会进步。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如墨子、荀子等主张义利统一,提出“义利并重”论。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选择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将成为当今中国人要逐步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福乐智慧》与《论语》尽管成书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但在伦理思想上有许多共性。本文比较了两书的义利观.从义利观的角度研究两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上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作为伦理道德建设的要求,其形成具有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但还需要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上的努力构建来进行引导。对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义利观的研究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关注的核心内容,义利观的构建需要从前人的义利之辨中汲取合理成分,还需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义利关系的变化,总结出社会主义契约伦理义利观的必然性、建构性、原则性,并对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0.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本文拟就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强调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为价值导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三个方面,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见利思义、以义取利,利与义相统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