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海德格尔从寻找物、器具、作品的划分特点开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物的概念,转入追求物的真理,揭示出物即存在本身。在海德格尔的追问过程中,其思想重心经历了两次转向:不同于中期基于存在的历史的探讨,其早期立于世界维度,晚期立于语言维度探讨物性。通过对“物”的追问,海德格尔标示了其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任景辉 《科技信息》2007,(36):199-200
在西方理性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形而上学逐渐得到了完成,即价值之思逐渐取代了存在之思,最终使人类思想处于一种无根状态之中。海德格尔对尼采虚无主义所进行的形而上学批判,正是基于价值与存在之关系而进行的。本文正是试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虚无主义的体察为背景,通过对价值思想的发展历程和自身性质的剖析,来展开海德格尔的反虚无主义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无"的思想对于其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并非直接是对某存在者的否定,而是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但同时作为这一否定的无,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并不作为否定者而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存在者之旁.这一所有现存语言都无法言其是的无是任何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都无法通达的,因为将一切都作为存在者固定下来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贯原则.因此,无的否定意义便在这样的向度上被提示出来:否定在者自身的同一性,在者既是其所是,同时也不是其所是.无也由此彰显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对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5.
威廉斯的诗歌创作充满着哲学思考,从初期诗歌创作中对形而上学真理的质疑及拒斥,到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没有思想,除非在物中的物的自行言说及思想的显现,威廉斯充满哲理性的思考贯穿其创作的始终。他的没有思想,除非在物中与海德格尔等现代哲人的思想有着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世界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对前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世界”概念进行述评。海德格尔在对以往哲学关于存在、关于世界的理解的解构中,区分了自然的世界概念和生存的世界概念,从存在论而非存在者的角度揭示出此在世界中存在之世界本身。这种看待世界及自我的新视角有益于人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省,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自我以及世界。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规律、真理一般表达为判断.作为对科学事实的有所断定,科学判断关涉存在者,这是科学的特质.但这并不是科学的什么坏事,而是科学思想自身的规定与限度.在现象学看来,作为一种对象性思维,科学判断并非本源之思.为了克服科学判断的认识论困境,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都从哲学上作出了各自的有意义的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否定科学,而是力图为科学思想寻求更为坚实的本源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分与边界.胡塞尔揭示了作为述谓判断基础的前述谓经验,对存在判断加以悬置,并主张回到生活世界,但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受制于先验自我.与胡塞尔不同,海德格尔则走出了先验现象学,致力于科学判断的存在论基础的揭示,即一种存在之思,进而实现诗意的居住.但就语言自身何以成为科学判断的本源的问题,海德格尔并未给予充分的阐明.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在科学判断与思想的本源问题的探索上,都增进了对科学及其与存在、语言关系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留下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后期海德格尔批判了现代主义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人道主义,认为一切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这种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离开了物道、天道,人道主义成了虚无主义,导致了世界的各种危机;现代主义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存在的遗忘;对存在的遗忘就不能处理好人道、世道、物道、天道之间的关系;要超越主体中心论形而上学就要首先恢复人的原本含义,正确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把人看作是天、地、神、人四元之一,平等地对待世界的各种存在者,按四元要素的整体统一关联原则出发进行筑造和栖居,从而拯救世界,达到天、地、神、人和谐诗意栖居的理想状态。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逻辑上出现了悖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就可能回到蛮荒之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9.
语言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而对语言的划分亦标示了其思想行进的站点,具体表现为自然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诗意的语言.自然的语言首先是诗意语言的开端,但却成为遗忘并被耗尽的诗歌.形而上学的语言首先表现为陈述,其次表现为生产和设定.根本上却是对自然语言一种形式化的强迫.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在现实中遭遇语言的沉默,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自然语言,亦即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与禅宗在语言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其对主客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后期的延续.也是非对象化运思在语言观上的表达。禅宗以得悟为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认为“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但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乃是存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遮蔽着的到达”这一观点与禅宗“心非相,非离语言,非不离语言”的观点存在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