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直接碘量法测定了三种橙汁饮料中抗坏血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橙汁饮料在碘量瓶中存放0.1 h至24 h,Vc含量最高,36 h后,VC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3.
实验室测定维生素C含量多用直接碘量法,此法简单准确,但因碘蒸气有毒,实验过程中会对学生和教师身体产生一定危害。利用微型装置采用直接碘量法测定几种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发现碘单质每次实验消耗量仅为常量滴定的1%~10%,而测定结果与常量法并无显著性差异。本方法可为实验室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微型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玉萍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471-472
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几种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教学中,采取自选水果、蔬菜及组内重复实验等措施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红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3):29-31
本文在不同条件下对马铃薯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贮藏6个月后维生素C含量下降了67.87%,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C在中性偏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对热,碱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研究了果汁在不同温度、热处理时间、酸度,酸种类及蔗糖浓度等条件下Vc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对Vc稳定性有明显影响。高温短时加热(93~100℃,1~3min)条件下,Vc的破坏率较低;在有氧条件下Vc在pH为5~6时最稳定;EDTA,酒石酸等酸类对Vc的稳定性提高作用显著;而低浓度蔗糖(30%以下)对Vc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用碘量法探讨在不同PH值、温度、贮藏时间以及干扰离子的影响下猕猴桃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猕猴桃中维生素C在PH=3.0~4.0,温度在20~50℃较稳定,贮藏时间的延长,对猕猴桃中维生素C残留量仅小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茶叶中茶多酚及维生素C含量与储存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在营养学上的意义。方法: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开封后再密封保存的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储存6个月前后两次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含量前后两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茶与红茶相比,茶多酚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绿茶高于红茶;维生素C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叶开封后再密封、避光保存,茶多酚的含量不易丧失,但维生素C容易氧化减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11):23-23
通过对维生素C注射液新、旧生产工艺对比,考察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解决了维生素C注射液颜色发黄、pH不稳定、质含量下降的质量问题。采用新工艺生产出的维生素C注射液符合法定标准,且质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系统比较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三种方法,分析每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用直接碘量法、返滴定法、2,6-二氯酚靛酚法测得维生素C片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为86.45%,86.37%,86.57%,从而确定最适合测定维生素C片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是直接碘量法. 相似文献
11.
杨玉萍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15
用折光法、碘量法两种方法测定了维生素C注射液的含量,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测的维生素C的含量、标示量百分比相近,误差均小于5%,碘量法的结果略低于折光法。折光法是一种可以快速、准确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维生素C抗氧化作用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含量升高.自由基与生物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之间有高度的亲和力,二者一旦结合,就会生成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使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受到破坏,对组织造成伤害,影响运动能力.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在自由基清除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维生素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机制,分析了维生素C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维生素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青椒中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介绍了钼蓝比色法测定青椒中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井对最大吸收波长和最佳显色条件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是在波长839nm处有强吸收,维生素c含量在0.004-0.024m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2.51%,回收率为97.2%。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用此法测得市售青椒样品中的还原型维生素c的含量为0.2390mg/g。 相似文献
15.
利用2-酮基-L-古龙酸与甲醇生成2-酮基-L-古龙酸甲酯,然后加入碳酸钠与2-酮基-L-古龙酸甲酯反应转化为维生素C钠,系统地研究了转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碳酸钠用量等对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可以显著地改善反应的条件,提高维生素C钠质量.在反应温度为62℃时,转化率提高到96.01%.在转化反应中...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维生素C胃漂浮片,考察其漂浮和释药性能,确定最优处方。根据辅料性质及制剂质量要求,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维生素C胃漂浮片性能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及试验条件。试验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得维生素C胃漂浮片,在人工胃液中考察其漂浮性能并用滴定法检测其释药量。研制的维生素C胃漂浮片的迟滞时间小于5 min,持续漂浮时间都大于12 h,其8 h的累积释药量大于80%。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维生素C胃漂浮片具有良好的漂浮特性和释药性能。 相似文献
17.
18.
重铬酸钾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片中维生素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16 mol/L 硫酸介质中,维生素C与重铬酸钾发生褪色反应.采用分光光度法在350 nm处测定重铬酸钾的吸光度变化值ΔA.ΔA与维生素C的浓度在1.7~100 μg/m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A =0.007 7CX 0.027,相关系数R=0.998 5.用于药片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1%~99%之间.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9.
腌制青椒中亚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腌制青椒中亚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指导人们合理膳食,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腌制青椒中亚硝酸盐和维生素C含量随腌制时间的变化规律。腌制青椒中亚硝酸盐含量随腌制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第3天出现最大值,而腌制青椒中维生素C含量随腌制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要充分利用青椒中维生素C,人们应该尽量食用新鲜辣椒,减少食用腌制辣椒。食用腌制辣椒,要放置3天以上进入安全食用期再食用。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和单轴静载蠕变试验,研究了交通荷载、环境温度、材料类型和水作用(高温浸水和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荷载和环境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沥青混合料的粘性,随着荷载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呈幂指数关系减小.中间级配(玄AC13-2、石AC20-5)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较好;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最差;大粒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优于小粒径沥青混合料.水的作用严重削弱了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而冻融循环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高温浸水.并且Burgers模型可用于表征沥青混合料水损害前后蠕变性能,且其粘弹性参数均受到水作用的不同程度影响,水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抗高温变形能力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