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粘土属于特殊土,具有特殊的团粒结构。土工试验规程中,对于用密度计法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建议采用不同的分散剂。利用江西某地的红粘土进行了密度计法的颗粒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红粘土适宜采用8%~10%的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六偏磷酸钠对该红粘土分散效果最佳,有较好的稳定性,且能反映该红粘土的实际粒径情况。在试验结果基础上,对分散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试验结论对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粘土的工程性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的实验资料,对红粘土的超固结性及低密实度和变形特征进行讨论,指出红粘土是超固结土,但同时密实度很低。超固结及低密实度的特征对土的变形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还研究了红粘土超固结性和密实度及变形随土的埋深反常规变化的规律,并对红粘土的前期固结压力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贵州残积红粘土的力学强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0多组残积红粘土的三轴剪切试验,气压固结试验等资料,探讨了残积红土壤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残积红粘土是超固结中-低压缩性土,Pc值由0.24~0.48MPa剪切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呈“S”型,土体的强度包络线不是一条直线而呈曲线状,所以土的强度参数C,ψ值随施加的主应力则变化,总应力和有效应力所求的C,ψ值亦有差别,总之,残积红粘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其强度特征与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强度密切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红粘土大量土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红粘土孔隙指标的常见值分布范围,发现贵州红粘土的孔隙性质较其他土类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其孔隙指标远高于一般粘性土;并通过对红粘土的孔隙指标与其力学性质指标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反映出孔隙性对红粘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指出现行土饱和度Sr计算方法用于粘土时出现数值偏大甚至超过理论最大值的不合理左的原因是,将粘土中的结合水作为普通自由水引进公式,以富含结合水的特殊粘土-红粘土为例,研究其孔隙特征及其中水的性状,并讨论了结合水对红粘土Sr计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典型击实红粘土及膨胀土这两种特殊土用作路基填料时路面的破坏形式,研究取自江西吉安的红粘土以及南京高淳的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比较红粘土及膨胀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胀缩变形特性的异同,得出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粘土的胀缩变形是以收缩为主的胀缩变形,而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是以膨胀为主的胀缩变形,这两类土呈现的不同变形趋势是导致它们产生不同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进行了红粘土和膨胀土的水稳性研究,得出红粘土的水稳性明显优于膨胀土。区别对待这两类土可以更好的利用特殊土作为路基填料,使特殊土的工程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红粘土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点,分析红粘土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间不同于其它土类的特殊关系,探讨成分结构对红粘土特殊性质的影响及红粘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幅很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红粘土工程属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红粘土主要分布在南方,是性质复杂且变化范围较大的特殊土类.讨论中国南方红粘土工程属性的变化规律,对中国南方红粘土进行分区;对剖面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总结,以便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红粘土.  相似文献   

9.
在《工程岩土学》中规定粘土的液限可采用天然含水状态的土样或风干土样测定。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土也是适宜的,但贵州红粘土用天然含水状态的土样或风干土样测定液限值却常常存在差异。通过实验资料,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红粘土的“干燥不可逆”效应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贵州红粘土 1399组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贵州红粘土散点在塑性图上的位置有自己的特点:散点的展布方向与一般土一致;随着液限值的增高,它的天然含水率增大,但稠度状态更坚硬;红粘土在天然状态下表现出粉土的特点.通过统计软件找到液限指标和塑性指数与天然含水率的相关关系;再通过粒度分析实验,证明红粘土天然状态下的"假粉粒"现象.分析出红粘土红土化作用程度和成分是它在塑性图特殊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岩溶洞穴土壤颗粒分析及其对水土流失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洞穴中的土壤作为一类洞穴沉积,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价值,但目前利用洞穴土壤来研究水土流失的成果还很少.2010年8月、9月在贵州毕节、清镇、花江的三个洞穴和一条地下河中采取了洞穴土样,然后在室内用比重计速测法对洞穴土壤进行了颗粒分析并将其与地表土壤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洞穴土壤颗粒中粘粒含量远高于地表土壤,土壤通过...  相似文献   

12.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对江西东乡县孝岗镇西坪村亭子上居民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通过钻探、物探及地下水试验分析,亭子上居民区内岩溶塌陷的3个基本形成条件充分,一是岩溶发育强烈,钻孔见溶洞率达81.8%,小于1 m的岩溶顶板达70%;二是具有较厚的含粉质粘土和砂砾石覆盖土体;三是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动力充足。综合认为,在渗流潜蚀和真空吸蚀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覆盖土层内形成土洞,再经过降雨或增加荷载导致土体的致塌力上升,使得土洞顶板失稳坍塌形成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3.
用稀土数据对岩溶学方面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典型喀斯特洞穴粘土沉积物中的稀土淋失量与沉积环境中的水动力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该洞穴由潜流洞向水面洞演化过程中,因水动力条件变化,水量和流速由大变小,其粘土沉积物中的稀土淋失量也相应由大变小。稀土淋失量主要为铈族稀土量的损失,钇族稀土变化不大.各个样品的稀土分布模式完全一致,且以铈族稀土为主,基本上没有发生分异。这些特点表明:洞穴各个演化阶段的粘土沉积物的物源地相同,且搬运距离不远。样品的稀土解析实验和稀土水解实验表明,稀土主要呈类质同像存在,次呈离子吸附态存在。沉积和淋滤为弱酸性至中性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调查笔记的风格 ,叙述了人类学的一般知识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记录了人类学者们寻找巴人发源地的赤、黑二穴的带有探险性质的过程 ,初步认定 ,赤、黑二穴就在长阳县西部的柳山。清江岸边 ,柳山南麓的榨洞是赤穴 ;招徕河边 ,柳山东北麓的虎洞是黑穴。  相似文献   

15.
罗书文    陈伟海    杨桃  潘晓东    邓亚东    覃星铭   《广西科学》2019,26(4):444-455
探测清虚洞发育特征及景观资源组成,研究清虚洞形成机理,为科学开发、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在探测清虚洞的基础上,根据清虚系统的洞道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其资源构成及特征;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清虚洞形成的影响;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讨论清虚洞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清虚洞洞穴系统属于大型洞穴系统,其洞道结构为"一桥、两坑、一窗、一支洞";(2)天生桥、天坑、天窗、洞内景观及边缘坡立谷等,是清虚洞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缘坡立谷、清虚洞天生桥及云坛天坑构成了核心资源;(3)区内地形特征及下伏非碳酸岩夜郎组(T_1y)地层,为外源水流入碳酸岩地层溶蚀成洞提供了隔水条件;(4)区内地下水不仅沿着构造节理和裂隙运移溶蚀,而且单斜构造条件也有利于地下水沿着层间裂隙溶蚀、侵蚀,是控制清虚洞成因之一;(5)清虚洞穴系统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溶蚀期、崩塌期和下切3个时期。区内岩层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是清虚洞形成的前提条件,外源水是清虚洞形成的基本动力,在区内地文演进过程塑造了世界罕有的天生桥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外掺剂对红黏土的影响,对掺入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钙与氧化铝联合掺入的红黏土重塑样进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通过分析在不同外掺剂以及不同掺入率下改性红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抗剪强度峰值曲线,得出三种外掺剂对红黏土的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建立模型对红黏土脆性指数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改性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比对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的强度随着氧化钙掺入率的增大而增大,氧化钙在显著提高红黏土强度的同时降低其脆性指数,导致其延展性变差;氧化铝的单独掺入对红黏土的力学性质影响甚微;氧化钙与氧化铝联合掺入能够提高红黏土的脆性指数,使红黏土的延展性能变好的同时提高了红黏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红粘土成因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红粘土是覆盖于碳酸盐岩系地层之上,由碳酸盐岩系地层中的不溶杂质为物质来源而形成的特殊红土.岩溶作用决定了红粘土的成土早期和物质来源的特点不同于其它岩石形成的土类;岩溶残余堆积物后期又经历红土化作用,造就了红粘土的基本特征.从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来讨论红粘土的成因,指出以上两个成土阶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红粘土成因的最主要环节,并分析了成因对红粘土特性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资料、实地踏勘以及现场灰质砾岩取样、磨片及显微镜观测等方法手段,分析了红层岩溶发育特征与灰质砾岩溶蚀机理,同时,结合咸宁地区实际地质条件,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室内物理模型,通过监测抽(排)水与降雨两种情况下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土体位移变化情况,分析了抽(排)水和降雨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影响机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主要为潜蚀作用,真空吸蚀作用次之。降雨对地表土体产生冲刷,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土体潜蚀、运移;抽(排)水时水位发生骤变,水力梯度变大,加速了泥沙带出,导致含砂砾黏土层逐渐被潜蚀、掏空,加之真空负压的吸蚀叠加作用,促进土体破坏导致失稳,最终发生地面塌陷。由此可知,咸宁地区红层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潜蚀作用与真空吸蚀作用交互反应,抽水是其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