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硫鎓盐引发环氧丙烯酸酯/乙烯基醚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DVE-3)、1,4-丁二醇乙烯基醚(HBVE)为活性稀释剂,研究其与环氧丙烯酸酯(EA)所组成的光聚合体系在硫鎓盐光引发剂下引发的光固化动力学影响因素。DVE-3(HBVE)含量越大,EA/DVE-3(HBVE)体系的转化率越低,体系的聚合温度越高,体系的转化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环氧丙烯酸酯/烯丙基醚体系的光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乙二醇烯丙基醚(AE)为活性稀释剂,研究了其与环氧丙烯酸酯(EA)所组成的光聚合体系在光引发剂下的光固化动力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体系的聚合温度越高,体系的转化率越低;AE含量越大,体系的转化率越低;自由基/阳离子混杂引发体系的引发效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阳离子或自由基型引发剂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IR、DSC、ESR等手段研究了丙烯酸酯体系的紫外光固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体系在30℃下受紫外光辐射产生的固化反应初期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后期的固化反应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马来酸酐改性环氧豆油丙烯酸酯齐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来酸酐和环氧豆油丙烯酸酯反应 ,制成一种改性齐聚物。由该改性齐聚物配制的紫外光固化涂料 ,其涂层固化速度、硬度、附着力等综合性能优于环氧豆油丙烯酯齐聚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液的方法实现了环氧丙烯酸酯和蒙脱土的插层,并在紫外光作用下利用光固化反应制备了环氧丙烯酸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衍射对材料样品进行了插层表征,对有机蒙脱土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对样品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冲击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有机化的蒙脱土具有一定的触变性;插层后有机蒙脱土的片层被撑开剥离;少量的有机化蒙脱土的加入可较大提高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将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和二乙醇胺(DEA)反应,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带有刚性环结构的单体3-(N,N-二羟乙基氨基)丙酸异冰片酯(DEAIBOA),然后将DEAIBOA引入水性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分子中,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刚性环含量的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水性低聚物(IBOA-WSPUA)。系统研究了低聚物中刚性环含量对乳液稳定性、光聚合性能及其固化膜的物理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附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5种低聚物的分子量均接近单分散,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乳液稳定性及光聚合性能,双键的最终转化率均在85%以上;随刚性环含量的增加,低聚物固化膜的拉伸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铅笔硬度逐渐增大;低聚物固化膜的附着力得到明显改善,在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及玻璃基材上均达到5B。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备耐热、阻燃性能优异的新型含Si环氧丙烯酸酯(EA)纳米涂层,以KH-570改性纳米SiO2和有机硅改性EA作紫外光(UV)固化组分,并在配方中加入纳米Mg(OH)2,制备了系列UV固化新型含Si EA纳米涂层。通过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研究紫外光固化体系涂膜耐热、阻燃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有机硅改性EA中添加KH-570改性纳米SiO2,可以提高纳米涂层热稳定性、阻燃性,同时使其保持优良透明性;当改性纳米SiO2含量达5%时,涂膜耐热、阻燃性能均最佳;同时在体系中加入Mg(OH)2,可进一步改善体系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环氧大豆油(ESO)为原料,丙烯酸为开环试剂,在催化剂三苯基膦的作用下以不同配比的环氧大豆油和丙烯酸合成一系列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AESO)低聚物,并在紫外光照射下固化成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低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热重分析(TGA)对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的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丙烯酸含量的提高会导致固化膜热分解温度降低.通过拉力测试研究不同配比固化膜的拉伸性能的变化,发现丙烯酸含量的变化,对固化膜拉伸性能影响显著.通过铅笔硬度、涂膜附着力及冲击强度测试研究了固化膜的其他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含量的增加,固化膜相应的力学性能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十八烷基胺蒙脱土、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E)、1,6-己二酸与丙烯酸为原料,以N,N-二甲基苯胺为催化剂,以对苯二酚为阻聚剂,合成了纳米蒙脱土改性光敏稀释剂.研究了反应温度、蒙脱土、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90-100℃,缩水甘油醚与1,6一己二酸的摩尔比为2:1,N,N-二甲基苯胺的质量分数为1.0%,对苯二酚的质量分数为0.10%时,合成条件最优,合成的改性光敏稀释剂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和小的固化体积收缩率.将所合成的光敏稀释剂配合光引发剂、光敏树脂(EA)和适量涂料助剂制成光固化涂料,对其紫外光固化涂料进行了拉伸和冲击实验,得到漆膜的拉伸强度为27.66MPa,对应的断裂伸长率为12.18%,其冲击强度随蒙脱土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环氧蚕蛹油和环氧大豆油在甲酸作用下的动力学性质,得到了开环反应动力学模型。根据环氧油合成反应和开环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对环氧化反应操作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环氧油开环反应模式,较好地描述了有机酸-环氧油开环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还原剂用量、乳化剂种类、聚合温度对丙烯酸酯共聚反应的影响,利用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了聚硅氧烷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构,并对共聚物胶膜进行了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油性和耐水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12.
漆酚金属盐聚合物催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漆酚-FeCl3-SnCl4聚合物(UR-Fe-Sn)催化剂催化丙烯酸与正丁醇直接酯化合成丙烯酸正丁酯(BA)。研究了合成BA的最佳反应条件:醇与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3:1,反应温度113-125℃,反应2h,酯化率达90%以上。考虑了UR-Fe-Sn的重复使用性,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在77%以上,且该催化剂活性可再生恢复到最佳干活性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c(M)、引发剂浓度c(I)、乳化剂浓度c(E)、聚合温度T对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聚合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c(I)0.15c(M)1.60c(E)-0.79·e-6549/T,Mη∝c(I)-0.31c(M)0.47c(E)-0.47e2970/T;r(St)=3.93,r(BA)=0.28。  相似文献   

14.
用同步预聚法合成了环氧树脂-聚丙烯酸丁酯双链式IPN。研究了组分比、丙烯酸丁酯交联剂量及网间交联剂量对IPN力学性能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组分比和一定交联剂量下,IPN的力学性能协同增加,网间化学交联不能提高IPN的综合性能,环氧树脂-聚丙烯酸丁酯双链式IPN为两相体系,全IPN组分间相容性优于半IPN。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尿素-过硫酸铵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酸乙酯(EA)与明胶的接枝共聚反应规律。结果表明,维持反应时间为2.0h,[G]=20.00g/L,[EA]=0.1900mol/L,[APS]=1.3×10~(-2)mol/L,[U]=1.3×10~(-2)mol/L;T=60℃时,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均较高.此外,还测得了接枝PEA的粘均分子量,讨论了其接枝共聚机理.  相似文献   

16.
这类化合物有些可以作为基团转移聚合(GTP)的引发剂,且引发活性及稳定性相差较大。为了进一步研究GTP反应,利用红外光谱着重研究丙二酸酯类硅烯醇醚的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1 丙二酸酯类硅烯醇醚的结构初探 合成产物及其某些对比化合物的IR特征吸收列于Tab.1中,表中化合物I-V的碳—碳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进行了乙醇和叔戊醇为原料,在常压液相下合成乙基叔戊基醚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出了一个13参数动力学模型,并用改进的进化算法计算了反应速率常数和水的阻害系数。在改进的进化算法中,模拟退火的方法被引入了交叉策略和变异策略之中,并且与地化策略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多进化模式的进化-模拟退火算法。通过与一般遗传算法的比较发现,该方法收敛速度快,估算精度高,并能有效防止计算陷于局部优化,所得到的有关动力学参数可靠,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8.
用扭辫分析(TBA)方法研究四官能环氧树脂(Ag-80)/新型固化剂砜醚二胺(SED)的固化过程,绘制出对复合材料固化工艺有重要价值的时间-温度-转变状态图(即三T图),同时,研究了该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用Arrhenius方程计算出凝胶点前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4.36kJ/mol;用试误法分析出凝胶点后的固化反应近似为n=1,m=1的自催化固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