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井高温酸化缓蚀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萘为原料合成油井高温酸化缓蚀剂,用经典失重测定缓蚀剂的缓蚀速率,并用吸附理论探讨了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2.
一种曼尼希碱型盐酸酸化缓蚀剂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环己胺研制了一种低成本的曼尼希碱.该曼尼希碱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可用作油气井酸化缓蚀剂的主剂.以静态腐蚀速率为试验评价指标,对原料酮、甲醛的类型进行了筛选,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系的pH值等因素对反应产物缓蚀性能的影响,对主剂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总结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测试了该缓蚀剂在不同浓度下对N-80钢的缓蚀性能,初步地探讨了主剂与增效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腐蚀试验表明,在60℃,20%的工业盐酸中只需加入0.5%,即可满足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中酸化缓蚀剂一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7801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缓蚀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HMO计算法、红外光谱分析法、电化学测试法探讨了7801缓蚀剂及其主要成分酮胺醛缩合物的性能和结构。提出了酮胺醛缩合物分子在金属铁表面上形成稳定的多元(5 ̄6元)环络合体的结构。这种多元环络合体膜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酸液腐蚀的性能。酮胺醛缩合物在酸液中对金属的缓蚀能力比它的原料苯乙酮或苯胺的缓蚀能力大大提高。实验证明,酮胺醛缩合物和7801缓蚀剂能够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种完整致密的保护膜。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增强酸化缓蚀剂在高温深井中的缓蚀效果,以氯甲基萘为季铵化中间体,与双曼尼希碱反应,合成得到一种双曼尼希碱季铵盐,通过单因素分析法优选复配分散剂和增效剂得到高温酸化缓蚀剂SJ-1,使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法评价其缓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酸化缓蚀剂SJ-1在180℃下,加量仅为3%时,就能使N80钢片在20%盐酸和土酸中的腐蚀速率分别达到70.15 g/(m2·h)和65.32 g/(m2·h),均小于SY/T 5405—2019中的一级指标;高温酸化缓蚀剂SJ-1是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控制型缓蚀剂;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以氯甲基萘为中间体合成的双曼尼希碱季铵盐缓蚀性能优于以氯化苄为中间体合成的。  相似文献   

5.
复合型酸化缓蚀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喹啉为母体,配以有机胺和芳香族化合物,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一种复合缓蚀剂。采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法评价了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分析了缓蚀机理,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酸化缓蚀剂缓蚀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复合缓蚀剂为阳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能够有效抑制盐酸对N80碳钢的腐蚀,比目前使用的缓蚀剂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6.
酸化缓蚀剂的缓蚀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酸化腐蚀实验,评价马氏体不锈钢油管用酸化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同时,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探讨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缓蚀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在120℃鲜酸中的均匀腐蚀速率仅为14.551 6 mm/a,远小于50.8 mm/a,缓蚀效率在90%以上,并且局部腐蚀轻微,表明酸化缓蚀剂与超级13Cr马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在30℃和60℃,添加缓蚀剂后,腐蚀电位正移,缓蚀剂作用机理为"负催化效应型"。在80℃,腐蚀电位负移,缓蚀剂作用机理为"几何覆盖效应型"。  相似文献   

7.
以苯甲醛、苯乙酮和甲醛作为反应物,合成了2-苯甲酰基-3-羟基-3-苯基-1-丙烯(BHPP)。利用静态失重法评价了缓蚀剂BCB中曼尼希碱化合物3-环己胺基-1-苯基-1-丙酮(CAPP)、BHPP及增效剂丁炔二醇加量对其性能的影响。以N80钢片在BCB质量分数为1%、温度90℃、质量分数20%的HCl中的腐蚀速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的BCB优化配方为:CAPP质量分数4%、BHPP质量分数3%、丁炔二醇质量分数3%,配制的BCB缓蚀剂的腐蚀速率为1.925 5 g·/(m~2·h)。电化学测试、SEM形貌及表面分析表明:BCB复合缓蚀剂能够在钢片表面吸附成膜,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属于自发、放热、熵增反应,是抑制阳极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8.
酸化缓蚀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态挂片法对咪唑啉型缓蚀剂与表面活性剂的缓释协同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实验温度为70℃,表面活性剂与咪唑啉型缓蚀剂复配,对碳钢的缓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咪唑啉型缓蚀剂,缓释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满足油田酸化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9.
加注缓蚀剂可以缓解原油中存在的环烷酸对炼油设备系统和管线的腐蚀破坏。合成脂肪酸氨基酰胺高温缓蚀剂,采用失重法测定缓蚀剂的缓蚀率。温度和原油酸度对缓蚀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耐高温酸化缓蚀剂GC-203L的开发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喹啉季铵盐和曼尼希碱季铵盐复配物作为缓蚀剂母体,通过复配增效剂,制备出了耐高温酸化缓性剂GC-203L。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不同加量以及不同酸液类型及酸液浓度下GC-203L的动态腐蚀速率,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GC-203L在20%盐酸、土酸中,150℃下钢片的动态腐蚀速率分别为3.2g/(m2·h)、45.3 g/(m2·h),耐温可达180℃,具有良好的缓性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找到一种能够很好地抑制盐酸体系对铁或铜腐蚀的清洗缓蚀剂,进行了溴泠机盐酸体系化学清洗缓蚀剂对比实验,结果发现:苯胺与浓盐酸的体积比为3:40时,缓蚀效果理想;苯胺与浓盐酸和水的理想体积比为0.3:10:30。根据实验可以认为,苯胺是理想的酸洗缓蚀剂。  相似文献   

12.
我校自动化系研究成功的热水热量检测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和上海大华仪表厂共同设计定型的“热表”已于1982年8月25日在北京通过鉴定。这种热表已由机械工业部首次在国内正式命名为“NRS—01型热水热量指示积算仪”。经计量部门的严格测试和在北京市热力公司、清华大学新锅炉房等集中供热系统的实际应用(有的已连续运行5000小时以上),证明性能稳定,使用可靠,效果显著,一些主要技术指标有的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鉴定会认为:这项成果的研究成功并正式投产使用,填补了我国热水热量仪表产品的空白,为发展我国热水热量检测技术迈出了…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钛、钛钯和钛钼合金等九种材料,在不同温度、添加不同量盐酸的卤水中的电化学性能和腐蚀速度。发现在70℃的1.2%HCl+卤水中钛TAl处于活化状态,腐蚀速度达5~6mm/a。Ti-0.2Pd和Ti-15Mo合金处于钝态,腐蚀速度分别为0.14和0.02mm/a。可考虑用这两种合金制作在该介质使用的工艺生产设备。  相似文献   

15.
刘静  饶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0):2648-2651,2656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层堵塞类型和堵塞特征日趋复杂。现有的解堵降压措施的效果逐渐下降,已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水力脉冲-化学复合增产技术就是将振源产生的脉冲波与化学增产措施复合来进行特殊复杂油气田开发的一种新型复合增产技术。运用阿列维偏微分方程组描述,得出了水力脉冲条件下流体在地层孔隙的流速方程。结合水力脉冲力学公式和酸化模型,得出了在水力脉冲条件下,盐酸酸化时浓度分布、反应速度以及砂岩矿物浓度的变化模型;并通过C-N差分方程进行求解,为此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由我校顾利霞教授主持研制的"多功能涤纶"是继"高收缩涤纶"和"高吸湿涤纶"之后的又一新品种.它是以优良的抗静电性能为主,集吸湿、防污、易染等多种性能为一体的新型改性涤纶.纯涤纶因其大分子以共价键结合,且少极性基团,故纤维的吸湿性较差,绝缘性强,易积聚电荷.涤纶纤维的比电阻值为10~15Ωcm左右,高于静电性能标准5个数量级;回潮率仅0.4%.这不仅影响纺织加工,且使织物易起毛、起球、  相似文献   

18.
样条函数软件包,是中山大学接受中国科学院基金会资助的科研项目;历期两年,业已研制完成,并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日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鉴定会上通过了鉴定.该软件包主要用于解决地质、水文、气象、石油勘探、生物、医学、物理、化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广泛存在的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在鉴定会上,全国三十多位专家、教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平衡问题华黎明《化学教育》1991年第五期“化学命题应注意科学性”一文[1],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第四次印刷)的《高中化学课外习题集》上册第254页的26题做了理论分析。该文作者根据25℃电极电位和电动势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