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伟 《科技信息》2010,(26):174-175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充分体现了东方美,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堪称川端文学的颠峰之作。本文详尽地分析了《雪国》的虚实结合、意识流、镜像视觉、悲美结合、借景抒情和象征手法等典型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历程十分曲折,其文学风格主要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由表现孤儿情感、描写自己爱情失意的“私小说”到体现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美的文风的转变;二是转向二战后以《千只鹤》、《山音》为代表的主要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的风格。本文拟从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轨迹入手,探讨川端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中一脉相承着大和民族共有的审美特性“物哀”,本文主要从川端三部代表作中阐述了“哀”中之美:哀怜中蕴涵感动、悲伤中透出壮美。  相似文献   

4.
“物哀”是日本文学、美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川端的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具体体现为:强调自然风物;侧重抒写恋情,哀的底蕴、美的追求;“知物哀”的圆融化境。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似乎对镜子有着特殊的情结,<雪国>就是以一段著名的"暮景镜"开场.<现代日本文学史>就指出:"<雪国>通过'暮景'和'晨景'两面镜子将岛村引入虚无的回忆."此外,南京大学沈俊发表在<日语知识>2002年第8期的<川端的「镜世界」>也详细阐明了这一观点.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主客观等方面对川端文学的代表作品<雪国>、<古都>中"镜子"作用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镜子"正是川端文学达到虚实合一这一境界所借助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否定了存在的意义 ,追求一种灭亡的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客观、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在《雪国》中 ,运用了人物“映射”和意识流的手法来体现。川端的悲观主义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但在其创作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由此而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对日本文学、世界文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评价,一直争议颇多,其中争议较大的是他创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问题。有人认定他是日本“唯美派作家”,甚至是“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有人则只认为他是有个人特色的“新感觉派作家”,或是思想艺术倾向都“相当复杂”的“著名小说家”,并不认为他应当属于唯美主义作家之列。那么究竞该如何认识川端创作的总体倾向呢?他的创作同唯美主义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上述基本问题试作探究。  相似文献   

8.
川端文学极有个性,别具一格,形成日本的“新感觉派”。川端文学主要是西方现代派和日本传统手法结合的产物,也是惮宗美学的体现,是东方因素与本土因素的融化。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日本传统文化、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其成名作《伊豆舞女》和中期创作的《雪国》等作品均可见有电影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中,想象力、电影镜像、光影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特有的电影情结。  相似文献   

10.
周杭 《科技信息》2013,(36):85-85
在日本文学界有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蔚然成风的作家自杀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自杀成为了一件神圣且体现日本之美的事情。例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其中川端康成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是什么原因让文学巨匠川端康成走上自杀之路的呢?  相似文献   

11.
孙犁的小说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显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创造美的意境 ,充分体现艺术的含蓄 ,人物性格、风习民情等方面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 ,用质朴的语言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结合川端康成特殊的"孤儿根性"和恋爱态度,可以看出他所继承的日本传统文学"物哀"、"幽玄"的思想以及他所受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古都》中川端康成对樱花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本真的隐喻意义的把握出发,说明了樱花作为战争的反思形象所包含的"自救"与"她救"意义,借以加深对川端康成在战后回归日本传统美的文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之一员 ,其创作既根植于日本文学传统美的世界里 ,又借用西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 ,开拓了自己的文学新路。纵观其小说创作 ,具有阴柔之美 ,刷新文学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情境小说 ,自然的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自觉地借鉴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成果,用古今中外的大量文艺审美实践来阐释自己的理论,初步建立起以直觉说为基础的文艺心理学。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学,审美对象及形象的直觉等概念,并把美学看作为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学思想。就丰富性而言,他有着汉代一般文论家不具有的理论的体系性;就独到性而言,他的文论思想,不仅在汉代文论中是一种深刻而卓越的见识,即使对后代中国文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如“诗骚”传统的建立、文学创作论等,都有不可限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其文学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超越了本民族的局限,并且更进一步地还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在另一方面,阿来的文学观又具有藏族作家独特的宗教情怀,其许多文本都打上了藏地宗教的烙印。阿来的这些文学思想和观念。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一系列文学批评文本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整算意识。这种整体意识表现在两个层面:就对文本的解读来说,他以作家的情感、精神因素作为桥梁和中介,既发掘作家创作的外部因素:又深入于作品的内部世界,探寻其中的联系,显现了别具一格的批评理路;就批评家的批评指归来说,他又遵循“文化——文艺——教化”的宏阔思路,希冀文学批评能够起到教化人心、振奋民气的作用。这种整体意识表明,李长之决不是一个仅仅就文论文的批评家,文学批评在他的心目中有着更加宏阔广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江健三郎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接受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经由西方文化的洗礼,大江健三郎把《圣经》知识熔铸到创作中,使其文学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赎情怀。同残疾儿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广岛、长崎核爆患者深重苦难的体悟,激发了大江文学中宏大的共生感。而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大江把个人的、家庭的痛苦,升华为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一般宗教的普世救赎意识,浸润到大江文学中,体现了大江对人的终极关怀,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