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欧和亚洲各兄弟国家在1959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继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除朝鲜和保加利亚早已在1958年完成农业合作化外,蒙古、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郁在这一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越南、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十分迅速;波兰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取得了进展。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普遍增长,农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引言自从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毛主席的报告作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这个运动的胜利开展意味着我国农业改革,农业生产应用科学技术的时候已经到临。为着保证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必需有一系列的新措施。按照中央农业部的指示,本省农业领导部门曾提倡试在种单季稻地区改种双季稻,早晚稻间作地区改为早晚稻连作,以增加土地的复种面积,为提高本省水稻总产量的途径之一。据报纸所载闽东闽北已有试种双季获得增产的范例。福州郑依姆农业社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毛泽东倡导农业互助合作的理论原因和基本观点两方面论述他早期的农业合作思想,说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主要理论贡献及缺限,有助我们探索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期产生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文政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6):115-115,118
建国以来,国家通过土改、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乡村社区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总体性垄断,形成了“单向-依赖”型社区权力结构,随着分权式改革的推行,乡村社区权利结构向多元化转型,这是社会发展趋势的使然,当前也应该积极引导,使社区权力在分化的基础进行新的整合,形成社区发展强有力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5.
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具有以运动的模式推进、以多种形式开展、以权威主体领导、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等特点。它不仅调动了群众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密切了干群关系,有效地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某些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下,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12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给全国人民指出奋斗的方向,以华南地区来说,国民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重点,在华南地区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增加农作物们复种面积。因此华南地区一年三造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增产上所提出的课题。自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农业合作化开展下,已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政策和现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政策,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学说和生产经营理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生产运动是抗战时期一次成功地自救生产运动,也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最大一次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三农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政策和现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政策,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学说和生产经营理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生产运动是抗战时期一次成功地自救生产运动,也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最大一次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三农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以农业合作化方式,确立了农村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工农并举、城乡兼顾的思路,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教育农民,搞好为农公共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路会银 《科技信息》2008,(19):332-33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无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的老一代,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阶段,我们党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也实现了从自然到自觉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对党的社会整合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以利益整合为核心,以政治整合为保障,以法律整合为手段,以文化价值整合为重要途径,重新架构党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今天蓬勃高涨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在全国人民中间进行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和成就的宣传,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这种宣传可以使我国广大群众更加深刻地、眼界开阔地理解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伟大意义,更加坚定地相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方针的正确,更加认识改造事业的复杂性以及取得胜利的必然性。为了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我们需要一系列介绍苏联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的书籍,来配合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已出版了一批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面的书籍,这是值得欢迎的。现在就这些书籍中举出四本来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农业合作化时期邓子恢对农民的认识及其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邓子恢认为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农民是党制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前提条件;认为土改后的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有着两种积极性,即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实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要正确对待农民的“两种积极性”,否则,农业合作化运动就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迅速完成的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心态是促使其一再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进行合作化时期农民社会心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事件的全面理解,对于正确判断农民的心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结构性变迁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适应中国社会变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方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实现从组织整合到政治整合、从行政整合到法治整合、从元整合到多元整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农村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在全世界来讲仍是最大的农村,到本世纪末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使八十年代初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二是使全国人民在生活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为此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与农村能源的建设、开发利用、节约并重的重大事项紧密的结合起来。因此,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能的需求为目的,并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划时代的转变,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初以动员农村青年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为出发点,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50年代末逐渐扩展到城镇知识青年,成为探索城镇青年就业、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的新途径;"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席卷全国城乡,弊端百出;"文革"结束之后,新的中央领导审时度势,毅然结束了这场举世罕见的人口逆向迁徙运动,率领全党、全民走上了新的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我国农村正在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要实现这个转化,就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观念。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亿万农民致富,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缩小三大差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阐明过在农业合作化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下,组织被排挤出农业的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目标中曾经使用过这一提法,但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伴随着农业合作化进行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一个综合的、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关于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关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思想等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有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有更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多重矛盾斗争中,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反贫困探索。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适时问世肯定了农民运动的革命性与正义性,也总结提炼出毛泽东最初倡导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开展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与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多维建设的农村反贫困基本理路。2021年,承载着根本解决绝对贫困历史重任的精准扶贫方略已落下帷幕,开启了新时代“三农”发展征途。归根溯源,毛泽东提及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创新土地制度、考辨农民整体性与特殊性以全方位开展农村事业的物质维度,强化组织制度保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向度,与激发农民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为美好生活图景而奋斗的农村反贫困价值意蕴实现了时代联动,对进一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