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青牛白马     
正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历来有两种传说。佛家认为,汉明帝夜梦金人,"于是遣使天竺",使者与两位天竺高僧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到洛阳。道家则说,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化胡人,才有了佛教。两种传说无非是佛道两家互争短长,皆非历史真实。但它们也反映了古人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和想象。  相似文献   

2.
任继愈把南北朝佛教纳入到中国思想史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考察,针对南北朝佛教发展的社会历史基础,形成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其中心议题"心性论"颇具思想史意义;并以南北朝佛教对儒学的宗教化以及与道教的关系为案例,阐释了南北朝佛教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改造与贡献等。  相似文献   

3.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许多关于刘三妹的传说,优美动人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将这些刘三妹的传说进行"集合性"的阐释,可反映出富川"梧州人"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隐性的龙母崇拜、"刘三姐式"歌仙情结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地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关公成为全民的信仰,是诸多历史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诸多历史因素中,当阳玉泉寺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关公显圣于当阳玉泉寺,并与玉泉寺高僧普净禅师、智者大师相遇的传说使关公顺利地成为了佛教保护神,为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信奉。而关公从一名佛教保护神变为"武圣"是关公成为全民信仰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当阳玉泉寺起着促进作用。关公信仰的形成过程反过来延缓了当阳玉泉寺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陈祖煜 《科学世界》2010,(12):F0002-F0002,1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明的历史记载是从"大禹治水"这个传奇故事开始的。无独有偶,许多西方民族的传说也相信世界是从漂浮于大洪水的诺亚方舟上诞生的(《圣经·旧约》创世纪)。这些传说告诉我们,人类与洪水抗争的历史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一样漫长。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的神异叙事,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其一,对以阴阳灾异、感生神话、谶纬之术等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神学"进行集中展示;其二,对神仙、方术以及人仙遇合传说进行不同程度地叙述;其三,对佛教神话或者反映佛教信仰文化的"人佛感通"灵验进行宗教演绎;其四,对各种神、民间鬼神以及人神交通之事进行重点记载。如此种种,既是周秦之际史传创作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时又吸收了中古造神运动的时代成果。其文化效应,在于参与并影响着我国早期叙事的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宗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出现了"以像施教"的方式,形成了以佛陀为中心的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文章以佛陀造型的圆形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在圆形中蕴涵的佛教观念,探究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表明对圆形的崇尚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理想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程颢把"知言"提高到了"知道"的高度,从而使儒家之"知言"、"知德"的价值在魏晋"得意忘言"、佛教"不立文字"、"不可说"等思想流行之后得以重新认识,在新的历史、思想契机下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兔年说兔     
马义 《小学科技》2011,(3):24-25
2011年2月3日,是我国农历辛卯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十二生肖的排法,这一年为"兔年",当年生出的小孩属兔。兔是人们熟悉的家畜。自古以来,人们对兔子就有着不少美好的传说和神奇的幻想,传说月宫中除了吴刚、嫦娥外,还有一只小白兔在那里不停地捣药。  相似文献   

11.
重视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并取得了不少实绩。文章拟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研究的相关论文作一个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对其分为三类:一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宏观把握,二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反思与修正。把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整体的总结,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以“月”为词根前后扩展,组合出的词语非常多,而且形式多样,前缀式摇曳生辉,后缀式风情万种.月亮又叫“太阴”,女性特征鲜明.在古典文学的天空中,月意象冰轮常转,只圆不缺,文人墨客顶礼膜拜,以奇妙的幻想和艺术彩笔赋予她丰富的情感内涵.月亮积淀了人类从远古以来的巨大心理能量,包蕴了5000年文明绵密古老的思想,当我们吟诵那些关于月亮的清词丽句时,便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因为这是我们的“种族记忆”.  相似文献   

14.
环洞庭湖刘海砍樵传说是“狐精”这一古老神话原型的复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古老的民族记忆。这一神话原型在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中发生了“置换变形”,表现在神话原型逐渐世俗化,英雄原型与彼岸原型植入到传说中,迎合了中国民间的“狂欢化”想象。  相似文献   

15.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研究者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佛教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可以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是入世的,主张通过道德完善,完成理想抱负来实现生命价值。道家文化是避世的,主张"无为"之为,"无用"之用,生命之价值就是"道"和"自然"的价值。佛家文化从出世中寻求入世的价值,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于它轮回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是对儒道生命价值学说的交融和超越。五四运动的文化洗礼造成了传统生命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后现代化时代构建的生命价值观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