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刘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4-164
《致杜鹃》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水平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诗歌的形式、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入手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试图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诗人及他的创作,更具体、更准确的对诗歌形成评价。  相似文献   

2.
菲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营构方面颇为着力,拓展了于有限中见无限的无究艺术魅力;善于放飞想象力的菲华诗人在诗思、诗形等方面的用心锻造,为读呈献了不少颇具审美意味的艺术佳构。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人元稹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作笔,以质朴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元稹的悼亡诗,用大量的关于黑夜与梦境的描写,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怀念天地。诗人惯用对比手法,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由于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受,诗人在诗中反复地吟咏死亡——这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从而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深深的死亡意识,呈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独创的“无题”诗,旨意幽深,婉转动情,有如一颗颗蓝色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读者。因为只署“无题”,没有点名写的是什么内容,不知其所指,这就  相似文献   

7.
酬唱赠答诗和写景纪游诗在文廷式诗歌中占有一定比重,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是考察诗人情感脉络和诗风嬗变的重要环节。文廷式的酬唱赠答诗在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寄托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非是言不由衷的唱叹之音。其中不仅有诗人外部活动的反映,更有诗人内心思想嬗变的折光。文氏之写景纪游诗借游览途中之所闻所见,将山光水色的描摹转化为审美过程中的超然心态,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深刻体验,以此来消解内心的忧愁苦闷,表达对于时局的忧虑。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径庭,对比鲜明。诗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练,其强劲的风骨、豪壮的格调,俨然一位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而在词中,婉转抒情,呈现清新自然之气,宛若一位闺闱女子,颇具女性情怀,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诗中的刚健豪迈与词里的阴柔温婉,都是作者人格的一个侧面。全面地显示出诗人兼词人的多向性格和人格魅力。这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被誉为唯美主义的先驱,他反对说教诗,认为美应该是诗歌创作的唯一目的。在他的创作生涯中,爱伦·坡从始至终践行自己的创作原则,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并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致海伦》是爱伦·坡为了纪念自己心中美的偶像斯坦纳德夫人而写的一首诗,创作此诗时,诗人只有十六岁,然而这首诗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诗人的创作理论。该文以唯美主义及爱伦·坡的创作原理为理论基础,从超凡之美的象征、心灵之美与纯真之爱的融合以及诗人唯美的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评析《致海伦》中海伦的形象,从而彰显了诗人始终如一的唯美、唯爱、唯真的诗心。  相似文献   

10.
正像我在《中国的“自传”》一章提到的①,一般认为西欧诗是空想的产物,而中国诗相对来说是写现实的。如果说中国诗是诗人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经验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思念,一一写入诗中,那么它即使不是描写了诗人人生的全部,至少也是描写了一部分。既然如此,诗...  相似文献   

11.
孙会 《科技信息》2009,(36):110-111
诗人娜夜从步入诗坛开始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以其女性的艺术视角彰显个体自我对生命、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在她的诗中,关于对爱情的书写和她作为女性的生存与体验一直倍受关注,同时她的诗歌意象和语言也有着一定的特质。她的诗,往往以现实感受为基础,顺从内心感受的召唤,把所有的观察、体验、感受都源源不断地融入诗中,从而使得质朴而又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2.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 ,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 ,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 ,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 ,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3.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4.
周馨璐 《科技信息》2009,(32):156-157
李贺是中唐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是一位夭折的天才。他的诗在中唐诗坛上异军突起,在元白的坦易、韩孟的奇险、韦柳的冲淡等等之外,另辟蹊径,独放异彩,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初唐诗人王绩的诗歌创作与南朝以来的官体诗进行了决裂,而新人耳目,别具一格。其诗清新疏野,不事雕琢,一任感情的自由流泻奔放,情与物转,物因情现,适可而止,情貌无遗。在朴素的词句里面.深藏着浓厚的情思,在抑扬错落的词语里,仿佛听到自然律动的声响。兼用比兴,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情的逼真较好地统一在诗歌里。且结构精巧,意蕴婉转。追求格律,已接近或达到律诗的基本标准。王绩是初唐一位承前启后的独特诗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初唐诗人王绩的诗歌创作与南朝以来的宫体诗进行了决裂,而新人耳目,别具一格。其诗清新疏野,不事雕琢、一任感情的自由流泻奔放,情与物转,物因情现,适可而止,情貌无遗。在朴素的词句里面,深藏着浓厚的情思,在抑扬错落的词语里,仿佛听到自然律动的声响。兼用比兴,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情的逼真较好地统一在诗歌里。且结构精巧,意蕴婉转。追求格律,已接近或达到律诗的基本标准。王绩是初唐一位承前启后的独特诗人。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径庭,对比鲜明。诗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练,其强劲的风骨、豪壮的格调,俨然一位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而在词中,婉转抒情,呈现清新自然之气,宛若一位闺闱女子,颇具女性情怀,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诗中的刚健豪迈与词里的阴柔温婉,都是作者人格的一个侧面。全面地显示出诗人兼词人的多向性格和人格魅力。这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长于立体形象建构的诗人穆旦,往往善于把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考转换为一种具有质感的形象。在《冬》这首诗中,诗人便使“冬”这个单纯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触媒,来自由而谨慎地表现自己对于社会深沉的忧虑,对于生命存在虚妄与残忍的焦灼以及对于生命悲剧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20.
台湾诗人经过独特的社会生活感受而写出来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政治色彩的诗,在台湾诗歌中是很有力度的一类作品。这些诗,写于不同时期,写了社会的不同侧面,写了诗人各自的生活体验。其共同点是贴近劳苦大众,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感与批判意识。诗人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或呼喊,或揭露,都是正义感所使然。目睹纷繁的人世,有美的东西足以令诗人喜悦,但他们没有把自己囚于个人快乐的小天地,没有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