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斌  陈为成 《工程与建设》2013,(6):828-829,838
通过沥青混凝土(AC-13、AC-20、AG-25)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的试验统计分析,提出改性、不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参数标准值与规范推荐范围之间的区别,给路面设计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状弹性理论,利用远离承载板中心的两点路表变形响应反算土基回弹模量。根据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常用路面结构组合形式,构建土基回弹模量与两点路表弯沉值之间一一对应的数据库,建立回归模型。由理论弯沉盆和实测弯沉盆的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土基回弹模量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可靠性,为进一步快速、有效地评定土基的承载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兵  徐得潜 《工程与建设》2007,21(2):18-120
路基顶面的回弹弯沉值的检验标准主要为经验公式,文章通过对路基回弹弯沉值的经验公式和理论公式的分析,探讨了非标准轴载下弯沉值测定的换算,并对弯沉测定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测试方法对沥青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数。针对常见的AC-16I、AC-20I两种沥青混合料,在大型精密设备一材料试验系统(MTS)上对其回弹模量进行了试验与分析。试验在0.1~0.7MPa单位压力下,分别用“顶面法”与“侧面法”测试了竖向位移,顶面法中又采用了MTS机架位移传感器和线性位移传感器两种方法,侧面法用了应变规引伸仪测试竖向应变。结果表明,在0.7MPa单位压力下,侧面法比顶面法的回弹模量更接近部颁规范推荐值。同时测出了不同温度下沥青混合料回弹模量,建立了回弹模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的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仪器适用于测定各种路面的回弹弯沉以评定路面承载能力或供路面结构设计使用,也适用于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的压实度弯沉检验.该仪器采用弹子轴承结构,具有简单、灵敏度高、测量准确等优点,适用于各种不同现场的测量.为公路建设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企业标准Q/320/NTY76-1998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春兰 《科技资讯》2009,(25):61-61
沥青路面的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对沥青路面弯沉测试中温度修正作了说明,并对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中采用的修正方法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提出一种从设计角度出发的路基回弹弯沉控制的方法,基于多层弹性和弹性半空间体系理论,采用刚性单圆均布荷载作用模式、层间完全连续的接触条件,导出了回弹弯沉的计算式。同时,由于实际填筑用土具有黏性,引入了黏性影响系数,运用弯沉等效提出了路基回弹弯沉控制方法。依托海南省万洋高速公路"利用高液限土填筑路基"的工程课题,制定了试验方案。实测结果表明,利用高液限土填筑的路基,回弹弯沉过大;加铺了满足材料模量要求的掺砂砾填料后,回弹弯沉小幅降低;加铺达到材料模量要求的掺水泥填料后,回弹弯沉大幅降低;实测值稍大于弹性理论的计算值。并给出了相应黏性影响系数参考值,验证了本路基回弹弯沉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贝克曼梁法检测路基路面的回弹弯沉值及其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路基路面的回弹弯沉值,可以反映路基路面结构的密实性以及路基路面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同设计标准相比较,以确认该公路工程的施工是否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在旧路补强设计中,回弹弯沉值也是评价原路面结构的一个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9.
甘肃黄土地区土基回弹模量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取甘肃黄土地区有代表性的几条高等级公路,采用承载板、贝克曼弯沉梁、落锤式弯沉仪3种方法实测土基回弹模量,建立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公式,进而提出了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取值范围为35~71MPa,保证率97.7%,为进一步研究甘肃黄土地区的路面典型结构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半刚性基层不同龄期弯沉检验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与模量随龄期增长,基层弯沉值也随着龄期变化。为得到半刚性基层不同龄期的弯沉检测标准,在室内成型二灰土和二灰碎石试件,并在标准条件下养生;采用顶面法测定试件不同龄期的抗压回弹模量,得出其模量随龄期增长的规律,将其代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简化公式中,得出不同龄期半刚性基层顶面弯沉值计算公式,并给出其实例应用的说明。结果表明,采用该弯沉公式并结合路面实测数据计算出的弯沉值,作为相应龄期半刚性基层的施工弯沉检验标准值,能充分反映半刚性基层弯沉值随龄期的变化规律,更好地评价路面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考虑一年中季节含水量(含水质量分数)变化对土基强度的影响,保证土基强度设计取值的可靠性,在美国AASHTO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中采用有效回弹模量作为土基强度设计值.通过分析不同土基设计强度取值对沥青路面设计弯沉值、路面结构设计厚度及所能承受的交通荷载的影响,提出用有效回弹模量代替最不利季节模量作为土基强度设计值.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季节变化的有效回弹模量值作为土基强度的设计取值,能够保证路面的整体结构强度,降低成本,使设计取值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公路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公路工程是连接我国各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通道,故强化公路工程建设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路面达到相关标准就须对其进行检测,当下常见的检测方法就是回弹弯沉检测法,该种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应公路施工的最终质量和性能,以此对于公路路基路面进行准...  相似文献   

14.
应用弹性层状理论,以弯沉等效为原则研究了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的计算方法,指出了现有当量模量换算公式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当量模量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其边界条件,在大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荷载作用半径为0.15 m的换算公式,并增加荷载作用半径影响修正系数.修正后的换算公式可适用于基层与土基模量比大于2且基层当量厚度大于0.2 m及荷载作用半径在0.1 m-0.5 m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的换算,具有更高的精度、更好的外延性.  相似文献   

15.
路基弯沉检测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中路基弯沉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结合西安-户县高速公路试验路实体工程,对土样进行室内轻、重型击实标准回弹模量试验,现场检测土基回弹弯沉值、回弹模量和压实度等指标,对检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土基回弹模量与稠度、压实度的关系,进而推出季节影响系数与稠度关系.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取值宜在规范基础上提高20%~40%;结合回归得出的土基回弹模量与土基顶面弯沉的关系,可以得到路基顶面弯沉检测标准,从而为路基弯沉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使用中存在的路基回弹模量衰减问题,应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和弹性多层体系理论研究了设计年限内路基回弹模量衰减对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的影响.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当路基回弹模量衰减超过20%时,所设计的沥青路面厚度已小于使用要求的限度.研究成果可供考虑路基回弹模量衰减的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等效原则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弹性层状理论,研究了不同等效方法对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换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弯沉等效为指标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值不能很好地反映板下地基的受力特性,会导致板底应力计算结果偏小;而以板底拉应力等效为指标的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值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基层刚度和厚度变化对板底拉应力的影响。因此,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时建议采用基于拉应力等效的换算方法,而基于弯沉等效的换算方法则可用于基层(或垫层)弯沉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层BP神经网络和层状弹性理论,由路表变形反算土基回弹模量。利用层状弹性计算程序构建了土基回弹模量与路表弯沉数据库,并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土基回弹模量反算模型。理论和实测路表弯沉反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和泛化能力,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为进一步快速、有效地评定土基的承载能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现行《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为依据,推导出三届弹性体系轮间路表弯觉系数的逼近式,使三层弹性体系弯沉表达式中的无穷积分隐函式显示化,以利于计算式的求解并节省计算机求解的时间。本文还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推导并验证了四层,五层体系结构层轮间路表弯沉系数的逼近式,以适应当前铺筑多层次的高等级路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沥青混合料模量是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重要计算参数.对3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和A-70沥青混合料进行动态模量和静态回弹模量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模量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动态模量与静态回弹模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模量明显大于对比沥青混合料,且随着频率的降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增大倍数增大;沥青混合料的静态回弹模量与低频下的动态模量呈指数关系,因此当试验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沥青混合料静态回弹模量值对动态模量值进行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