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分别从大庆油田和新疆油田油井旁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石油污染降解主体菌株,并对他们从形态结构、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菌种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DQ-1属于假单胞菌属、T6190属于迪茨氏菌属.菌株T6190可以降解脂肪族烃类,3d降解率达到40.7%;而DQ-1可以降解芳香族烃类,3d降解率达到83.07%.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优选、鉴定及降解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温条件下,从大港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出31株耐低温菌,在10℃经初步降解试验,优选出对原油的解率分别为47.64%和39.81%的耐低温高效菌株D17和D24,经鉴定分别为副球菌属和盐单孢菌属.进一步对2株高效菌在10℃进行土壤降解试验,单独投加D17,D24的除油效果明显高于不加菌的除油效果,在10℃经过15d,D17使每7 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86.5mg;D24使每7 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15.8 mg.其中菌种D24的降解组分GC-MS分析表明,D24对饱和烃的降解贡献不大,对芳烃组分有较大程度的降解,且对芳烃重质组分的降解性能高于对轻质组分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3.
在低温条件下,从大港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出31株耐低温菌,在10℃经初步降解试验,优选出对原油的解率分别为47.64%和39.81%的耐低温高效菌株D17和D24,经鉴定分别为副球菌属和盐单孢菌属.进一步对2株高效菌在10℃进行土壤降解试验,单独投加D17,D24的除油效果明显高于不加菌的除油效果,在10℃经过15d,D17使每7 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86.5 mg;D24使每7 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15.8 mg.其中菌种D24的降解组分GC-MS分析表明,D24对饱和烃的降解贡献不大,对芳烃组分有较大程度的降解,且对芳烃重质组分的降解性能高于对轻质组分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冻融石油污染土壤中原位修复微生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辽河油田不同年代开采油井附近采取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融模拟试验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原位修复作用的优势微生物菌株,并比较油田冻结土壤与未冻结土壤中石油降解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石油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从未冻结土壤中筛选出石油降解细菌14株、石油降解真菌6株;从冻结土壤中筛选出石油降解细菌5株、石油降解真菌2株.石油降解细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B3号菌株在37℃、7天时间内对石油的降解率最高,为30.2 %;石油降解真菌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F3 号菌株在28℃、7天时间内对石油的降解率最高,为47.2 %.  相似文献   

5.
从华中某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了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S-4、S-5和S-7,在30℃,20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14 d后,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1.60%、40.59%和43.53%。经16S r DNA基因序列鉴定,S-4、S-5和S-7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Kosakonia属。通过实验表明,菌株的最适降解pH为7,最佳氮源为硝酸铵(NH4NO3),最佳氮、磷比为5:1,在添加营养元素的条件下,经过48 d的降解,S-4、S-5和S-7菌株对土壤中石油烃总降解率分别为74.24%、71.66%和80.29%。  相似文献   

6.
以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经过培养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X1A-2.经形态学与16SrDNA鉴定,X1A-2菌株属于戈登氏菌属.菌株X1A-2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发酵培养14h后达到稳定状态,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至33.0mN/m;在较大的培养条件范围内,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均可显著降低;石油烃类碳源的存在对其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甚微.在模拟石油污染的最优培养条件下,菌株能够长期保持活性,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使以石油为碳源的发酵液表面张力保持在35mN/m以下.研究结果表明,X1A-2是一株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在实际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筛选陕北地区的高效石油降解菌,为后续的土壤修复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本研究的石油降解菌分离来自延安市延长县某油井的土壤样品,通过以石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筛选、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得到可降解石油的菌株,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其对富集培养基中的石油降解率。利用PCR扩增技术对筛选的石油降解菌的16S r DNA序列进行扩增,通过对16S r DNA序列的测定和NCBI数据库集进行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其种属;在被石油污染过土壤中加入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进行修复试验,经50 d的修复反应,测定石油降解菌对油污土壤中石油的降解效率;最后通过种植小麦检验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效果。共筛选出3株高效的可降解石油的菌株:W1、W3、N4,三株菌均可以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环境中生长,它们在富集培养基中的石油降解率分别为42. 55%,37. 18%和33. 57%,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三株菌进行鉴定,结果是W1菌株为假单胞菌属,W3菌株为芽孢杆菌属,N4菌株为红球菌属。在菌株对油污土壤修复的研究中,菌W1和菌W3分别对油污土壤进行50 d的降解,土壤中石油量得到很大程度的降解,W1菌株的降油率为52. 20%,W3菌株的降油率为47. 84%,修复后土壤的质量对于小麦的生长没有影响。通过本研究课题,为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同时为陕北地区的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晴  郝绍菊  李刚 《科技信息》2007,(27):6-6,44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石油烃降解菌,命名为HDB-1,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9.
从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得到3株石油降解菌HZ-01、HZ-02和HZ-03,通过对16S rDNA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实验,对3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通过石油降解率测定、排油圈大小测定等研究其石油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株石油降解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并且HZ-01、HZ-02和HZ-03都能产生...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作为分离样品,连续富集筛选出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能源进行生长繁殖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X_P和X_B.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初步鉴定2株菌分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活性试验,分析了2株菌的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2株菌均具溶血和排油特性,溶血圈直径高达3.6 cm、排油圈直径高达4.9 cm,可以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并且溶血圈和排油圈直径与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呈正相关.室内培养箱实验测定,2株菌对石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2.3%(X_P)和61.2%(X_B)(原油含量/土壤总量×100%=10%),在此过程中2株菌对石油降解的速度、能力有显著效果.室外堆制试验中,60 d处理后,锯末、小麦秸秆、菌剂及N、P营养物协同处理组降解效果明显,降解率高达54.0%-68.2%,说明外源添加物能提高微生物的降解能力.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X_P和X_B是两株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在土壤中能很好地利用石油进行生长代谢,可应用于石油污染实际生物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油田单井监测指标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油田区块测试指标的特征,根据其特征与统计预测,基于系统模拟原理,将油田区块测试指标作为系统输入,油田开发指标作为系统输出,得到了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新方法,并根据这一预测新方法设计了“油田监测指标预测开发指标软件系统”。利用该软件系统对大港油区几个区块进行实例预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研究油田开发动态变化规律及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港油田港西四区污水体系,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加量不大于1000m g·L- 1,助剂(AU)加量不大于300m g·L- 1的条件下以及实验用污水的组成(矿化度为6000m g·L- 1)确定后,利用准三组分相图,选定实验范围及实验点.在选定的实验点,考察了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浓度、pH值、温度、金属离子浓度及性质、助剂、油田常用化学剂等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并初步试验了改性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受溶液pH 值、温度、金属离子浓度及性质影响较大,受助剂和油田常用化学剂影响较小,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溶液的粘度.  相似文献   

13.
从新疆油田油井旁土样富集、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HL-6,经初步鉴定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表明,使用乙醇作为碳源制备液体种子液是可行的,之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先后对菌株生长的培养基组分及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L-6的最适生长条件为:碳源(柴油)浓度为0.5%、氮源选择(NH4)2SO4浓度为8g/L、磷源为KH2PO4:Na2HPO4摩尔比为3:1、酵母粉浓度为0.03g/L、培养时间为3d、培养温度为20℃、pH=7.6、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1.5%、摇床转速为150rpm.验证实验和预期一致,优化后降解率达到89.80%,比最初的78.50%提高了14.4%.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是中石化在西部的主产油田,该区块具有超深、超稠等特点。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特性及深井举升工艺研究基础上,结合室内掺稀降粘评价,利用多相管流计算方法分析深井稠油掺稀降粘优化设计模型,对掺稀降粘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现场运用表明,掺稀降粘工艺是一种适合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5.
Oil pollution can be monitored by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is work, the degree of po-larization (DOP) was established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of oil pollution. The crude oil and the local typical surface soil from the Songyuan oil field in Jilin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Some soil samples with four levels of oil content and three levels of water content were prepared and measured. The DOP of the polluted soil and the clean soil in the field was also measured at 180° relative viewing azimuth a...  相似文献   

16.
对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表明 :微生物采油是应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 .微生物在油藏中繁衍生长、代谢发酵及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使原油裂解、体积膨胀和乳化等 ,从而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度比、改变流动方向 ,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给出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 .在华北油田现场试验情况分析表明 :微生物采油有效率达 76.7%,增产降水效果明显 ;并找出了微生物无效的原因与所选用的微生物的质量和活性等因素有关 ,所选用井的含水高等因素也有影响 .  相似文献   

17.
从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入手,再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优选微生物菌种,将优选菌种培育基液,对文南油田 8 口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加入微生物前后产状对比,来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可行性.经过8 口井加入微生物后.6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现象.从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具有明显的增油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港油田枣园地区自来屯掺水系统水质矿化度高、结垢严重的特点,在对大港油田枣园地区自来屯掺水系统水质及垢样组成的分析基础上,从温度升高,pH值、各种成垢离子含量、矿化度、管壁粗糙度等因素对成垢量的影响及结垢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温度升高,pH值增大及重碳酸根离子含量增大结垢量明显增加.特别是pH值增大,成垢量增加更为显著.该实验结果为大港油田枣园地区自来屯掺水管线成垢量的预测、阻垢和清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文明寨油田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按照油藏数值模拟原理,以调剖井对应油井的增油降水创经济效益大小为考核指标,运用正交试验的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及L9(34),正交表进行调剖最佳施工参数试验.经现场试验、分析、讨论发现:影响调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措施半径,其次为施工排量和注入方式,且最佳施工参数是措施半径在3.5m左右,施工排量在19m3/h左右,按连续注入方式调剖。经文明察油田、卫城油田、马寨油田50井次现场试验证明,较好地改善了注水井吸水剖面,对应油井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机油烃类物质对于农作物生长和土壤基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等现象。为解决土壤表层中机油烃类污染物质浓度预测的问题,利用荧光诱导技术获得机油光谱曲线,提出以小波峭度作为量化参数进行土壤表层中污染油浓度预测的方法,以市面出售三种不同机油结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小波峭度参数的随机森林对三种机油的浓度预测结果利用相关系数R_p和均方根偏差RMSD进行评价,对齿轮油、发动机油、摩托车机油的预测,分别提高了1.2%、2.2%、1.9%和14.9%、32.4%、16.8%;对三种机油随机选取30组样本,对其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6.67%、6.66%、9.96%;同时也验证了小波峭度参数在多个回归模型中的预测精度均有提高,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综上所述,这为土壤表层中其它烃类污染物浓度预测回归模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为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