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三年来发表的约10本专著、40篇论文的收集与整理,从生态批评的运作现状、生态文学的文本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观念更新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期望从事生态文艺学研究的同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更加自觉、更加系统的把我国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个术语自2002年被引进我国之后,短短的几年里,已经引起学界高度的重视。曾繁仁、鲁枢元、王宁等知名学者发表著述对其进行探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重要刊物都刊发或转载了相关的专题论文。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生态责任与生态整体观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原则。生态批评对现实的介入性,使得将这两个概念引入"河北和谐社会建设"这一论题成为可能。建设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建立一种生态文明型的社会。河北和谐社会建设,应在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认真履行生态责任。这种责任就政府而言,体现为决策层应转变发展理念并落实在相关的制度与管理层面,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就公民个体而言,应逐步建立起生态伦理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8.
精神生态研究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精神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倡导达到一种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稳定、和谐的境界。精神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一个次域,也是生态批评向人类精神领域的拓展。目前国内学界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却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视域中“自然”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批评的视野,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在历史演进、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阐释了"自然"的涵义,从而展示了"自然"这一常用词蕴含的异常丰富的内蕴,并希望藉此为生态批评理论建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中西批评话语对惠特曼生态思想有所忽视。惠特曼生态思想发源于自身经历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惠特曼生态批评思想建构在歌(文化)与自然、诗人与自然以及上帝与自然等关系层面,主张自然是艺术价值的标准,其创作实践又体现出生态整体统一、生态改良动力以及精神生态和谐等生态思想内涵,力图建构生态作家和生态批评家惠特曼形象。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的时代责任与话语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在全球化进程中兴起,是一种自觉承担时代责任,关注人与自然的生存,关注社会现实的文艺理论批评。中国本土具有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儒家与道家的生态观各有特点。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有可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话语,与时俱进,参与全球对话,建设21世纪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区是生态工业的实践。生态工业区中各个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的产生,企业之间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在生态工业区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物质循环。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工业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工业区规划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璐  阎其华 《科技信息》2011,(5):I0112-I0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阐释了生态批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象、所关注问题,以及生态批评的方法。并通对具体作品从生态批评角度进行研读。  相似文献   

14.
评说环境,讨论生态似乎是当前的时髦话题。因为国人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已有了切肤之痛;对生态、环境的问题作理性的思考与深入研究也成为当下学术界的“显学”。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美学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经过四、五年的理论探讨与酝酿,在新世纪初,学者们推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引人注目的有,2000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曾永成的《文艺生态学引论》;同年12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生态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了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和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其后,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2003年10月)和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2003年8月)以及袁鼎生的《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2005年5月)先后出版并引起文艺学、美学同仁们的反响和好评。同时,全国性的生态美学会议也在各地连续召开,颇能吸引政府及学界的眼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美学丛书》或许是赶上了时髦的快班车,但细细读来却又觉得作者都是在严肃认真地进行学理的探究,似乎又和赶时髦无关。该丛书由韩德信的《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盖光的《文艺生态审美论》,岳友熙的《生态环境美学》,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学是一种伴随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生存危机关系的思考而萌芽、成长、兴起的文学现象。我国生态文学的建设发展其实与世界接轨很快。中国生态文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众多的作家已经涉足于生态文学这一新领域中,有相当一批生态文学力作问世,中国生态文学理论与批评退步兴起,已经培育出一个生态文学的读者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生态文学还没有形成大气侯,缺乏体验深刺的作家群,创作题材相对比较狭窄,见事不见人。当前必须拓展生态文学的社会效益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在1974年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已经 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虽然仍然是社会过程的源头并且不会完全消亡,但现在主宰人类生活的却是社会空间.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即空间在根本上是依靠并通过人类的行为生产出来的.每个社会都会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也暗示了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以往人们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将生态批评设置在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空间内,通过我们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化空间模式,这个空间模式不仅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反思和修正的参考意见,同时也是确保子孙后代身心健康得到保护的成长空间.那么,在生态批评空间中,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翻译.即通过语内翻译将中国古代生态哲思的文言文、医古文翻译成现代人能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社会和种族之间,探寻生态正义和生生不息的内涵,从而丰富生态批评理论,推动生态批评空间生产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空间出来.  相似文献   

17.
刘运霞  张巧毅 《科技信息》2011,(28):139-139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把"性别"和"自然"作为自己的批评维度。在《老人与海》中,海洋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又象征着大地母亲,从而把自然与女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从海洋在男权制社会控制下所遭受的摧残与破坏,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的同时,要学会同情,理解与尊重女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关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作为“先知”作家的劳伦斯早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哲思,并且作为一个主题在他的作品里一以贯之。本文试从劳伦斯的代表性诗歌中分析他的生态哲学思想。以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向内转”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向内转”、创作心理研究与文艺心理学学科建设是鲁枢元1980年代学术研究的重心。鲁枢元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言语学研究与精神生态研究也生发于文艺心理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内向性与主体性色彩。虽然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生态学的跨界研究,分属于鲁枢元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文艺研究,但三者之间具有血脉联系和思想共性,即鲁枢元一以贯之对精神、心灵与内宇宙格外关注。因此“向内转”不仅是鲁枢元1980年代文艺研究的“关键词”,也是贯穿于鲁枢元整个学术生涯的“关键词”,体现了鲁枢元文艺思想的精神底色和学术研究的总体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