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云南大理点苍山地区晚更新世沉积地层中的古植被的孢粉化石鉴定,结合孢粉图示的综合分析以及孢粉组合带的划分,探讨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的演替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古气候的波动过程进行了初步推测,结论显示自122-118Ka.BP的湿热气候期之后,该地区的气候演变经历了7次从冷-湿热的气候波动旋回。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孢粉特征及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10多口钻井的孢粉、藻类资料分析研究,在以往较少见到化石的晚更新世晚期的硬粘土沉积中找到了能明确指示古环境的孢粉、藻类化石,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孢粉组合,一种是以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另一种是以陆生植物Pinus-Cupressaceae-Picea-Abies-Quercus(deciduous)-Grarnineae占优势的孢粉组合,证实了该层硬粘土形成期间曾经历滞水和水退的环境交替.也为探讨硬粘土成因、沉积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黄土高原中部晚更新世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陕西富县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5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S1、L1和S03个形成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榛-菊-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孢粉占多数,乔木植物花粉出现高峰为特征;Ⅱ带为菊、蒿优势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乔木植物花粉显著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松-藜-中华卷柏增长带,以松、藜、中华卷柏显著增加,乔木植物明显增长为特征.结论 S1形成时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温暖较湿;L1形成时期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冷干;S0形成时期植被为森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4.
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都黄土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完整且高分辩率地记录了晚更新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清晰易辨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和稳定的磁化率特征反映了这种变化的全过程;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了武都黄土物质构成主体部分与黄土高原一致;大旋回,大幅度的粒度变化特点说明受控于远距离,大尺度搬运过程及风力强弱的交替。  相似文献   

5.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小黑土剖面是黔中高原岩溶化盆地剖面,深390cm,未达基岩.采样71块,获孢粉17769粒,有71个科属,以本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草本花粉,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二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附近山地有松林及云杉林一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凉一温暧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孔深390cm处为24500±1800a.B.P.;深310cm处为21260a.B.P.,属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平原东北部金鸡河左岸一级阶地的孢粉资料开展研究,并结合光释光测年数据,恢复北京平原东北部地区的古植被类型,分析晚更新世晚期北京平原东北部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平原东北部气候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气候温凉干旱;第二阶段气候寒冷湿润;第三阶段气候较寒冷湿润。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有一定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对腾格里沙漠古湖泊沉积和地貌的考察及对典型代表剖面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连续而巨大的淡水湖泊高水位形成于距今3.9~3.6万年前.在距今3.3~2.3万年期间,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曾存在一面积至少达16200km2、水深25m(白碱湖,最大水深超过60m,分布于大海子一带)的淡水湖泊.大量的瓣鳃类、腹足类化石及介形类化石组合的存在表明该时期湖泊水温不低于10℃,由此把该时期的湖泊暂且称“腾格里大湖”(MegalakeTengger)  相似文献   

9.
宁夏清水河下游晚更新世冰卷泥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宁夏清水河下游(北纬37.4°,海拔1230m左右)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发现了晚更新世晚期的冰卷泥,表明当时多年冻土的南界在宁夏一带可扩展到北纬37.4°附近,与现今相比,年均气温降低了8~9℃。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弧形山地中,晚更新世强烈的构造抬升以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气候最终导致清水河堰塞成湖并在湖泊边缘的沉积物中形成了冰卷泥。  相似文献   

10.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J3-K1)盆地火山岩的化学成分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确认出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纪(J3-K1)盆地火山岩系是橄槛安粗岩系,且与其燕部的火山岩系组成单级性系列。这是中生代滨太平洋板块俯冲并挤压中国大陆板块的结果,进而控制的盆地(J3-K1)是在受总体挤压背影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建立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以来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文化事件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序列,进而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都平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与中国其它地区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古蜀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全新世以来气候的变迁直接相关并贯穿于古蜀文化演进的始终.其中气候温湿期对应着古蜀文化快速发展或繁荣时期,而古蜀文化的突然中断往往对应出现气候变冷干事件,显示古蜀文化演进与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如何获得过去植被覆盖变化的定量信息对于进行气候模拟至关重要.在根据文献研究恢复出的近300年来中国东部部分省区的垦殖率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对清代、民国期间各地史志记载的分析以及现代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的比较,得出了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近300年来中国东部部分省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分布图.结果显示,近300年来,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其余省则主要为森林覆盖,并因地理因素等原因可分为不同的森林类型.此外,草地、交通居住用地等所占土地面积比例较低,因此在植被类型变化上尚处于次要地位.这一定量化结果为区域气候模拟提供了必需的植被场.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南翼晚更新世古土壤及其成土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统下伏的硬粘土层具有粘粒胶膜、土膜结构体、裂隙和微裂隙、植物根系和植物碎屑等古土壤特征,系古土壤。软锰矿的分布指示地下水位在地面上下3m左右,这由于冰期低海面本区相对海拔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间冰期时的南海海平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蚀平面,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及其沙坝下伏的滨海相粘性土顶界高程等来看,距今约203万a的间冰段时南海高海面及其北部岸线接近现在的情况。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形成的海蚀平台类高,老,新沙坝比邻和类高,这是南海北部海岸的地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潮汕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潮汕平原第四系一些钻孔的沉积相,孢粉学及^14C年代分析,论述了韩江,榕江及练江三角洲的古环境演变,认为有过两次以上的海侵期,而主要的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前三角洲期,古三角洲期和现代三角洲期,这些古环境的演化与南海的δ^18O曲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以豫东平原2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40多年间县域尺度上聚落变化特征的一般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各县域内聚落均表现为总面积增加及斑块数量减少的特征;县域尺度上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均偏小,但多数县域呈上升态势,表明其聚落规模结构相对均衡,较大规模聚落发育不够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其聚落规模体系的变动更为显著.(2)1972-2015年县域聚落空间分布由集聚分布向离散分布变化;聚落空间扩张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市)中心邻近区位,但不同县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县域聚落变化受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因素驱动,且这些因素所引致的差异程度在逐渐增强.该研究结果可对乡村聚落调整和聚落体系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Wei  Niu  Yunbo  Yan  Ling  Cui  Zhijiu  Li  ChuanChuan  Mu  Kehua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17):2672-2684
The Changbai Mountains (2749 m a.s.l.) in northeastern China are one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regions with glacia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as evidenced by well-preserved erosive and accumulative landforms at elevations above 2000 m a.s.l, formed by glaciers around the crater lake, Tianchi Lake. Cirque glaciers developed on both the inner and outer sides of the volcanic cone. Well-preserved cirques, glacial trough valleys, glacial threholds, polished surfaces of the glacial erratics and the moraine ridges indicate that several glaciation processes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this region. Resuits of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n the moraine sediments, and the K/Ar,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TIMS), electronic spinning resonance (ESR) dating on the volcanic rocks suggest two periods of glacier advances. One is named the Black Wind Mouth glacier advance taking place on the west and north slopes of the volcanic cone at an elevation of 2000-2100 m a.s.l., which is dated to about 20 ka, being the result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The other is named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glacier advance at the elevation of 2400-2600 m a.s.l., dated to 11 ka during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and is tent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Younger Dryas stage. The scope of the former glacier advanc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Regional comparisons showed that the glacial sequence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re similar to other glaciated area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later part of the last glacial cy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