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对地名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地形地貌、水体、生物、土壤、气候和其他自然特征.茂名市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中地形地名和水体地名数量最多,它们的空间分布受到茂名市地形的影响.茂名市生物地名可以分为与植物相关和与动物相关的地名;土壤地名可以分为与土壤颜色和土壤质地相关的地名,土壤颜色以红色系为主,土壤质地以砂质为主;气候地名主要与降水相关.其他自然特征地名主要为数量和颜色,多和地形、水体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结合起来,起修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以日照市具有详细来源信息的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和GIS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地名与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地名的区域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地名的分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日照市自然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西部为主核心、莒县东北部为次核心向东港区和岚山区沿海一带扩散,与日照市地势形态空间特征相吻合;人文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莒县南部为主核心,五莲县中东部为次核心,莒县北部和岚山区北部相对集中的格局,反映了日照市人文历史演化由西向东、由陆地向临海扩展的空间特征.总体上,村落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南部、莒县中西部为主核心,东港区和岚山区交界地区为次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体现了区域自然要素空间态势与人文演化的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与其余3种自然保护地在数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但4种自然保护地在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均表现出离散化分布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同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而面积上主要影响因素则呈现出趋同性.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其解释力均增强,交互的特征呈多维度复合影响的态势.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的差别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和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湖南长沙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分析与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村级地名所体现的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研究.将湖南长沙市村级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村级地名形成的影响,探索长沙市地名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16市1978-2007年改革开放30 a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马尔可夫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同与分异过程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市域人均GDP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得出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表现为向中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趋同;用空间自相关性方法考察各市域与周围邻居城市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与其邻居之间存在正相关;据此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策略、健全区域互动机制以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向高收入趋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核密度的宝鸡地名文化特征与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分析宝鸡市乡镇地名表现的地理环境特征、宝鸡市地名命名规律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分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方法借助Arc-GIS10.2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宝鸡市152个乡镇名作为离散点,绘制宝鸡市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结果与结论地名中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姓氏和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在整个宝鸡市分布形成不同的核密度分布中心。而其他类别的地名的形成和分布也呈现各自的规律性,水文植被类地名受气候与河流的影响,历史文化传说类地名分布与人文现象紧密相关,方位数字类地名分布与地理位置空间密切相关,人们选择以吉祥类动物为地方名称的代表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吉祥,联系生活。  相似文献   

9.
以天山北坡为研究区,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新疆旅游数据,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统计学方法,深入揭示A级旅游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等7个因素对天山北坡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旅游人次较高;石河子市、昌吉市、阜康市、玛纳斯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人次较低,空间分异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A级旅游景区数量、第三产业占地区GDP比例、星级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对旅游空间分异有较大影响;影响因子两两交互结果均为增强关系,对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力协同增强;各因子对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存在差异.天山北坡旅游空间分异的失衡主要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程度、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鼓励与引导所主控.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实本的专有名称.受地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的影响,地名命名被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本文采用统计法、历史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所有乡级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将地名按地理属性分为自然地理类名称和人文地理类名称两大类,并从地名的语源类型,探析内蒙古地区的地名空间分布规律及折射出的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4种单变量密度函数的峰数检验,应用于中国人均GDP年度数据相关序列的分布检验,·发现一个带漂移项的随机游走过程.这为检验地方政府GDP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93—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路径设计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快速增长,县域间的差异扩大;县域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增强。2)京津唐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涞源县–高阳县–武邑县–枣强县–邱县"经济冷点带逐渐形成;县域人均GDP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分布,并且整体上呈现强化趋势;经济发展重心以文安县为核心,呈现"先西南、后东北"的"V"形变动,东北方向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3)与OLS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改善。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显著促进了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揭示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应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理论,借助GeoDA统计分析软件,对云南省126个县(包括区、县级市、县和自治县)2008年的人均GDP进行了空间相关性分析,即分析2008年云南省各县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与农村人口比例的空间关联性,以及人均GDP与各县土地面积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的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为0.134 1,说明人均GDP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人均GDP与农村人口比例在空间上呈现负相关性;人均GDP与县域土地面积在空间上呈现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和人文诸要素关联紧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传统村落自然和人文地理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传统村落的内蕴空间信息进行规律分析,探查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平面曲率等地形因子,以及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公路密度、人口密度、人均耕地等因素对安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明显,经济、坡向等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安徽传统村落属凝集空间分布类型,形成一个极化密集区(皖南山区)和一个半环密集区(大别山区);安徽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均呈北西—南东(NW-SE)方向,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因子四要素控制,高程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聚合效应最强,地面平均曲率和海拔高程是安徽传统村落空间偏向NW-SE走向的控制因子;安徽传统村落局域关联特征为高高(HH)、低低(LL)聚集区域,缺乏高低(HL)、低高(LH)区域。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Ⅰ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和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全局Moran’s Ⅰ指数为0.3911,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Ⅰ散点图和LⅠ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Ⅰ值分异图.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Moran’sI和Getis.OrdGf’指数,以某区县域单元为对象,选取2000-2010年人均GDP及其相对增长量为指标,对研究区经济时空集聚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人均GDP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态势在2000--2010年间逐年加强(Moran’SI从0.18增长到0.41),区域形成了北部高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而南部各县市单元则组成了低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区;(2)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但与人均GDP的演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研究发现Moran’S,和Getis.OrdGf+指数能够较好透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时空演化过程,也肯定了空间自相关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所起的作用,而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地区人力资源要素如何对该地区人均GDP发生作用是该研究关注的中心.因此,该研究从经济指标人均GDP入手,通过构建经济量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探寻其中的奥秘.研究发现,人力资源是通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适龄人口率两个路径从需求端与供给端同时作用于人均GDP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