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和峡谷区的96个喀斯特植物群落样地为依据,以样地乔灌木树种的重要值按属性归并,用系统聚类法和PCA排序法进行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析,综合两种分类结果,高原区38个样地划分为4个类型,峡谷区58个样地划分为6个类型,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高原区与峡谷区的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且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对植被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寒嵩草草甸草地退化导致植被稀疏、覆盖度下降、群落物种组成减少、群落中各功能群的比例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降低.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7年后,恢复最快的是一年生杂草,其次是禾草类;重度退化草地改建成人工草地7年后,禾本科植物仍然是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但原生植被中的优势功能群--莎草类在任何人工草地中没有出现;经相关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各群落之间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表明,退化草地经过多年的封育,或经松耙补播后逐步向原生植被方向演替;人工草地逐步向退化演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检索到的122项研究平台上,90%的研究平台未考虑气候变暖幅度的季节差异性对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且仅有15篇文献涉及围封之外的管理模式.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显示:(1)气候变暖幅度的季节差异对草地动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不同草地管理模式下动植物群落结构对气候变暖响应的差异;(3)环境变化时动植物群落间的相互调控.这3个问题在未来草地群落研究中应重点关注.通过文献综述阐述并分析草地动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论蕨类植物生态类型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因子对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进行了划分.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可划分为5大类:光照生态类型、温度生态类型、水分生态类型、土壤生态类型和生境生态类型.光照生态类型包括阳性蕨类植物、阴性蕨类植物和耐荫蕨类植物3类.温度生态类型包括热带蕨类植物、亚热带蕨类植物、暖温带蕨类植物、温带蕨类植物和寒温带蕨类植物5类.水分生态类型包括旱生蕨类植物、中生蕨类植物、湿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蕨类植物4类.土壤生态类型包括酸性土蕨类植物和钙质土蕨类植物2类.生境生态类型分为土生蕨类植物和附生蕨类植物两大类,附生蕨类植物又分为树上附生和石上附生2类.最终得出结论:蕨类植物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的多样性密切相关,蕨类植物的生态类型能指示生态环境的质量,也能反映植物区系间的地理亲缘关系.文中附有生态类型图片.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草地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草地生态系统.尽管二者在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同样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威胁.针对草地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国内多个研究单位分别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草原开展了一系列的草地原位控制实验.本文主要从模拟增温、模拟降水变化和模拟氮沉降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在这两类草地生态系统中开展的全球变化控制实验的结果,以期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全球变化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湖北省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退耕年限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样地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查.通过Jaccard相似性指数、Gleason丰富度指数比较,分析了不同退耕年限对群落植物多样性丰度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样地退耕后的植物群落大致经历了白车轴草、鸭儿芹群落→杂草类群落→毛茛群落→山酢浆草群落4种群落类型的演替.退耕50年的样地与未耕种过的自然生境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最高,Jaccard相似性指数值为0.3,退耕5~6年的样地与未耕种过的自然生境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最低,Jaccard相似性指数值为0.021.各种地类的植物Gleason多样性丰富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未耕种过50年30年20年10年5~6年.该研究可为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土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兆祥  陈晓奇 《江西科学》1993,11(2):111-120
用Q-型聚类分析法对取自大茅山和金盆山的34个常绿阔叶林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用Q-型聚类分析法所划分的类型与按优势种划分的类型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但是聚类分析法可以对样地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不但可把取自不同地区而优势种相同的归为一类,也可把它们划分开来;同时还可把优势种不同而地区相同的样地归并到一起.这反映了与地区的经纬度、海拔高度等生境条件相联系的区系组成的变化.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把34个样地划分出15个类型.本文还详细介绍了Q-型聚类分析法.  相似文献   

8.
天然草地的组成类型及退化特征,对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生态的恢复治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白银地区天然草地资源组成、草地类型结构以及退化草地植被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时期草地植物生态型、生产力的构成变化规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从初期到后期,高位芽植物最先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优势种密度急剧下降,群落盖度、生物量比、鲜草产量与可食草产量百分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提出了天然草地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哈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研究该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类型、物种组成、生活型谱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地区群落按演替过程可划分为草地、灌丛、落叶松林、杨桦林、春榆水曲柳林、胡桃楸林、椴树槭树林、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等9种群落类型;有维管束植物205种,分属68科142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裸子植物3科7属8种,被子植物59科129属189种;优势生活型主要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明显,随着演替的进展,草本植物多样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乔木植物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灌木植物从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到灌丛植物群落阶段多样性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后随着演替的进展,呈现先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趋势,后期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和9月采用同一样地两次重复随机样点法,对位于粤北的韶关学院西南区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入侵林地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并采用成对法T检验对7月、9月样地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的个体数和豚草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7月豚草入侵地植物群落是以豚草为优势类群的单调群落,物种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低;9月豚草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由单一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过渡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的群落,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两个时间段内植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df=14)(P=0.047〈0.05,df=14),表明豚草的生长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筼筜湖藻栖的端足类主要有: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强壮藻钩虾(A mpithoe vali-da)、平掌拟钩虾(Grammaropsis laevipalmata)和尖额麦秆虫(Caprella panantis).但不同时期、不同藻丛,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主导的藻丛,主要出现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上野蜾蠃蜚和日本大螯蜚是丰度最高的两种端足类,它们在11月达到丰度的最大值,分别为3.22×104和1.07×104m-2.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和根枝藻(Rhizocloniumsp.)主导的藻丛分别出现在2008年1—3月和3—5月,上野蜾蠃蜚是其中最优势的端足类,但丰度较低.石莼(Ulva lactuca)主导的藻丛在整个调查期间都有分布,端足类以上野蜾蠃蜚和强壮藻钩虾为主,丰度在3月最高,分别为11.59×104和1.20×104m-2,而后迅速下降.不过,在石莼主导的藻丛,端足类的丰度和大型海藻生物量之间的变化并不同步,而是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大型海藻啃食者(如强壮藻钩虾)的滞后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植物区系特征为:植物种类较少,以温带科属为主,特有种、属种稀少.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超载过牧,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丢失.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加强天然草地资源的保护、优化家庭牧场生态结构及生产模式,建立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逐步实现半舍饲和集约化生产.建立健全草地资源监测、预报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不同生态类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structure of the wild-type 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 has been determined to a resolution of 3.2 nm by electron cryomicroscopy and computer imag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he 3D density map exhibits characterist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calicivirus: a T=3 icosahedral capsid with 90 arch-like capsomeres at the icosahedral and local 2-fold axes and 32 large surface hollows at the icosahedral 5- and 3-fold axes. This result confirms that the RHDV isolated in China is a member of the Caliciviridae family. A rather continuous capsid shell was found without channels. However, our RHDV structure also reveals some distinc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not observed in other caliciviruses, including interconnected capsomeres and the lack of protuberance on the base of each of the surface hollows. Two types of p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with similar outer capsid structure but diffe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s inside the capsid shells, which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by conventional negative stai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s the genomic and subgenomic RNAs are both packaged into particles for RHDV, we suggest that the two types of particles identified correspond to those containing either the genomic or subgenomic RNA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山西五台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和群落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五台山海拔2400-2800m之间的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结果揭示了种群分布特征和群落生态特点,群落的格局与优势种的格局有密切关系,三类草甸的格局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山西省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不同起源类型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径级和林层特征,并对落叶松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特征和种群对邻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优势种群落叶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进行研究; 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mISAR模型)分析样地中乔木树种对局域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两种不同起源的落叶松林内落叶松种群呈正态分布,根据林木胸径(DBH)将落叶松分为小(5 cm≤DBH<10 cm)、中(10 cm≤DBH<30 cm)、大(DBH≥30 cm)3个阶段。人工林和天然林小、中、大3个不同阶段的株数比分别为10:3:4和10:3:6,树种多样性分别为0.96、0.54、0.52和1.27、0.94、0.63。两种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点格局分布总体均表现为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和中大尺度上的随机分布。此外,两种起源的落叶松林内物种在调查尺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单物种所有个体对邻域全部树种的丰富度起到促进作用。【结论】研究区长期的干扰使两种起源类型的落叶松林具有较为相似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中径级林木个体多但小径级和大径级较少,种群难以实现世代交替。  相似文献   

16.
苏北海堤防护林冠层截留降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苏北海堤主要防护林类型林冠层降水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冠层在降水分配格局方面有较大差异,柳杉林冠层截留率(29.4%)>水杉林(25.7%)>刺槐林(17.5)。透流率则是刺槐林(75.7%)>水杉林(68.2%)>柳杉林(66.0%)。刺槐林和水杉林树干径流率明显高于柳杉林,分别为6.35%、6.1%和4.65%。各林分冠层截留率随降雨量级增大而递减。水杉、刺槐林在落叶期截留率比柳杉林低20%,盛叶期柳杉林与水杉林相近,比刺槐林高10%~15%。另外,在逐步回归分析基础上,筛选出了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降水特性因子,并给出了各林分冠层降水截留量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素水平下油菜高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小区试验获得的油菜主要生育期的冠层反射光谱,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和不同供氮水平下油菜冠层光谱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冠层光谱分别在近红外和可见光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施氮水平,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在可见光区域反射率值减小,而在近红外区域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一阶导数光谱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具有向长波方向移动的趋势,同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双峰"现象则愈显著.红边位置随生育期和氮素水平的变化不明显,红边面积与红边幅值几乎在所有的生育期中呈现出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而表现为增大的趋势.对于同一供氮水平下不同生育期,冠层红边面积与红边幅值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呈"波浪"形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Surface pollen and stomata of 61 samples collected in a study area ranging from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 to oak forest(Quercus spinosa) in the Yulong Snow Mountain region in Yunnan,China,are used to distinguish vegetation commun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ropical seasonal rainforest(and mountain rainforest),south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and Quercus shrub are distinguished effectively from other vegetation types by analysis of surface pollen.The south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Pinus kesiya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are distinguished effectively from other types of vegetation by pollen analysis.However,P.yunnanensis forest is not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vegetation types,and P.armandii,P.densata forest and temperate deciduous conifer mixed forest are not distinguished.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Pinus pollen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s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re not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Conifer stomata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identifying and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iferous forest,and this method performs well even with a small number of sampling points.  相似文献   

19.
山地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群落物种重要值,确定群落类型.对群落物种重要值采用分割线段模型(broken stick model)、对数级数分布(Log series distr ibution)、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几何级数分布(Geometric series distribution)等4个种-多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石质山坡(长芒草Stipa bungean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对数级数拟合结果更好,土质山坡群落(短花针茅Stipa brevifora-长芒草Stipa bungeana)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更好,说明了2个群落结构是对2个样地环境特点与放牧干扰相互作用的响应.沙化草地(油蒿Artemisiaordosica-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lla)群落中油蒿处于极优势地位,占据整个群落的大多数生态空间.拟合检验表明该山地草地植被物种分布格局较符合随机生态位假说和生态位占领假说,严重的放牧干扰不仅降低了优势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使次优势物种及其他物种也没能较好的发育,说明外部非生物环境对群落胁迫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在内蒙古草原锡林河流域土壤水分含量梯度上,测定土壤含水量并调查植物群落样方,探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多样性沿水分梯度的变化.发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的单峰关系;而香侬威纳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含水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香侬威纳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Pielous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半干旱草原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生产力的影响极为显著,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群落均匀性的影响有限,说明除土壤含水量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草原植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