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当前环绕地球轨道的太空垃圾已经达到一个倾覆点。美国宇航局表示随着太空垃圾的增多,将航天器送入地球轨道的难度将不断提高。据估计,地球轨道中飘浮着37万块时速达到3.5万千米的太空垃圾,其中可在地面就进行追踪到的碎片在2.2万块左右,包括废弃的火箭组件、卫星以及导弹碎片。德国摄影师迈克尔·纳迦尔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系统研究所合作,根据数据档案绘制了一幅令人惊异的图片,揭示已经  相似文献   

2.
文华 《科学大观园》2013,(10):69-72
为了对地球进行观测,航天器必须被送入低地球轨道,如果高度超出这一轨道,它们的仪器便无法获取细节。因而2013年1月22日又发生了一起中国卫星碎片撞击俄罗斯的"太空球透镜"(BLITS)纳型卫星故事,这再一次让人们意识到太空垃圾对空间设备的威胁。世界安全基金会的技术顾问布莱恩·维登在接受美国太空网采访时表示:"这一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在猎户座大星云内一群恒星陷入了毁灭性的危机。在这场由引力作用主导的"战争"中,该恒星系统中至少有3颗恒星从不同方向被推挤了出去。美国航空航天局称,这些恒星在数百年时间里都未被人类注意到,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其中两颗恒星穿过了猎户座大星云的浓密尘埃,在红外线和无线电波观测中被发现。观测结果显示,这两颗恒星彼此以极高的速度相  相似文献   

4.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日前于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异缬氨酸,且其在富碳样本中绝大多数以左旋形态存在。鉴于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地球上的“左型氨基酸之谜”,该研究小组认为极可能是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成为了一项佐证“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不久前于小行星的陨石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异缬氨酸,且其在富碳样本中绝大多数以左旋形态存在。鉴于氨基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和地球上的"左型氨基酸之谜",该研究小组认为极可能是小行星岩石将生物原材料带到地球,成为了一项佐证"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的新证据。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不与蛋白质有关系,而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就是氨基酸。据领导此次研究的戈达德宇航中心科学家丹尼尔·格拉文于报告中描述,他们研究的着眼点是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太空武器进入了浩瀚的太空,太空战场呼之欲出。太空战场的出现,必将给战争形态带来巨大的影响。那么,未来的太空大战将怎样打呢?在此简要作一描述。1.太空保障战。它是太空战最先产生的作战样式,也是迄今太空战的主要作战样式。它是指主要运用太空被动式武器系统,为各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提供各种保障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太空侦察情报保障、太空通信保障、太空运输保障、太空装备技术保障和太空后勤保障等。尤其是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在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失重的外太空进行性活动,无疑是一个离奇的传说和充满浪漫的幻想——但专家说,太空性爱也有许多负面效应,如易患太空病。另外,进行亲密动作时遇到的障碍,性活动时的出汗或爱液分泌,都是太空性爱的大难题。太空性爱挑战多“太空性幻想是超现实的”,NASA的内科医生洛根在太空领域基金会举办的2006新太空大会上说,“但在太空中进行性活动以及其他生物学因素的研究,对于人类长期探索太空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太空性爱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主意,还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途径”,《飞行》一书的作者邦特说。在该书中,他把爱情故事同太空旅行和量子…  相似文献   

8.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技快讯     
世界第一位太空游客蒂托南非富翁马克·沙特尔沃思作为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旅游者尚未升空,俄罗斯很快又将确定第三位太空游客。俄罗斯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的新闻秘书谢尔盖·戈尔布诺夫透露,这位太空旅游者的候选人大概在2002年秋天随专业宇航员进入国际宇宙空间站,实现太空之旅的梦想。这位太空游客可能是波兰的科学博士。  相似文献   

10.
1984年我在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的编写时,就深感space的译法值得深入研讨。1997年我在参加《高技术辞典》的编写时,更觉得应该把space的译法通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规范下来,便于正确地使用。无疑,这样做,对我国航天技术和太空科学的发展,很有建设意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spacecraft译为航天器,space shuttle译为航天飞机,space station译为航天站,space remote sensing译为航天遥感,aerospace译为航空航天;而space technology译为空间技术(也可译为航天技术),space probe译为空间探测器,space environmental simulator译为空间环境模拟器,space communications译为空间通信,space law译为空间法,space defence译为空间防御等。在这些译法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space译成空间好不好?由于space和空间都是多义词,space译成空间容易产生误解。例如空间法,就可能误解为它是关于人的活动空间的法律。根据Longman英文字典(1978年版)space的注释第4条what is outside the earth's air,我觉得将space译成太空较好。太空是一个单义词,是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从而不易引起误解。其次是space在什么地方译成太空好,在什么地方译成航天好?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是:航天是对应航空、航海而言的,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对应的英文是space flight。当space译成航天时,实际上包含space flight的意思。因此,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当然,在翻译时还要尽可能考虑我国的习惯用法。以下将根据上述考虑,讨论前述一些名词的具体译法。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spacecraft应译为航天器。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由于它既包括由地面到太空的运输系统,也包括在太空中的运输系统,译为航天运输系统较好。space shuttle的译法需进一步讨论。space shuttle直译为航天往返运输器,大写的Space Shuttle可认为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这种构形(包括轨道器、外部燃料箱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的航天往返运输器,航天飞机的英文为space plane,可以认为Space Shuttle是航天飞机的一种型式。目前我国已习惯把space shuttle称为航天飞机,我认为也可接受。台湾将space shuttle译为太空梭,是有其特点的,但这里的space变成强调它的位置了。aerospace译为航空航天,因此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应译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宜译为美国国家宇航局。aerospace plane应译为航空航天飞机,我国已习惯称为空天飞机。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space station应译为太空站,space probe译为太空探测器,space environmental simulator译为太空环境模拟器,space remote sensing译为太空遥感,space communications译为太空通信,space law译为太空法,space defence译为太空防御等。我倾向space technology译为航天技术,因为目前space technology主要是指到太空或在太空中进行航行活动的技术;space science译为太空科学,因为目前space science主要是指研究太空本身和利用太空资源的科学。而研究太空本身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技术,是不是称为太空技术,可以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而言,太空具有能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发展、认识实践活动和美学伦理等目的的价值,也有其自身的客观创造性价值。太空的创造性价值是服务于人类各种目的的价值基础与依据。尊重太空的创造性价值,坚持人类自身优良道德品质的价值上,归还清洁的太空,实现自由价值等是人类太空活动的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的概念有些人以为太空行走是航天员在太空散步,其实太空行走是一种不是行走的"行走",原因有二:一是太空无路可走;二是由于航天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因而无法用腿行走。他们在宇宙真空中主要是靠手、机械臂或机动装置。为了方便航天员的行动,航天器的内外都装有扶手,使航天员通过扶手来回移动身  相似文献   

13.
美磁悬浮科学家建议打造"太空列车",利用磁悬浮原理最高时速可达2万英里,"太空列车"将像高速炮弹一样被射向地球轨道——据美国媒体、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遨游太空是许多人的梦想,然而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太空门票"使得太空旅游只能是富人们的烧钱游戏。  相似文献   

14.
东晨 《科学大观园》2012,(14):59-60
"哈姆"是美国的黑猩猩宇航员,干的是一份非常严肃的工作。50年前,为了在太空竞赛中打败前苏联,美国特意培训了40位黑猩猩宇航员,"哈姆"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只被送入太空的黑猩猩。当时,将人类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6,(17):37
据美联社报道,一美国太空葬公司表示,他们计划在中国开展太空葬服务。该公司在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之后,他们的服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德克萨斯太空服务公司休斯敦执行官查尔斯·查弗说:“随着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和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意识也加强了。他们会发现,太空将是一个纪念性的场所。”查弗表示,他的公司正计划与北京一殡仪机构合作。2003年,中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空间大国,成功地将人类送到了太空轨道。随后,中国又在2005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查弗表示,他希望与北京殡仪馆合作,经销太空葬服务。但是,他…  相似文献   

16.
人在太空飞来飞去一定浪漫,在太空举行婚礼,"洞房花烛"夜,生儿育女更令人遐想.新的太空人种真的能出现吗?人类的太空后代真的是"超人"吗????  相似文献   

17.
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于新太空探索计划的阐述是:截至2025年,希望能制造出承担深层次太空探索任务的新型航天器——即月球以外的太空;而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希望能将人类送上火星运行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之后,再实现人类登陆火星的伟大梦想。为支撑这项新太空计划,当时决定将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注入60亿美元的资金。尽管奥巴马放弃月球剑指火星的太空计划承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NASA的技术研发倾向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  相似文献   

18.
Space是个多义词。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诸如哲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天文学、计算科学、航天和宇航等等,都有space的身影,但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与之对应的汉语词,主要是“空间”和“太空”。有时二者同义,可以混用,有的则完全有别,不容混淆。在哲学领域,对应的汉语词是“空间”、“空”、“宇”等。例如,时空(space-time)、无限空间(infinite space)、空间本原(the nature of time)。这里的space没有尺度大小的限制,对应的汉语词决不能用“太空”。在数学内,对应的汉语词也只能是“空间”、“宇”等。例如,矢量空间(vector space)、方位空间(director space)、相空间或相宇(phase space)、空间群(space group)。在物理学中,对应的汉语词有空间、宇、方等。例如,空间电荷(space charge)、空间量子化(space quantization)、空间坐标(space coordinates)、空间点阵(space lattice)、象方(image space)、立体象(space image)。在宇宙学和天文学的术语中,最多的对应汉语词也是“空间”。诸如,时空结构(space-time structure)、空间曲率(space curvature)、空间分布(space distribution)、空间密度(space density)、空间速度(space velocity)、空间反演(space inversion)、空间红化(space reddening)、星系际空间(intergalactic space)、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行星际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在计算技术中出现的space一词,往往对应的既不是“空间”,更不是“太空”。例如,空白位(space bit)、空格键(space key)、分区(space sharing)、空行调整(space suppression)、间隔标记(space-to-mark)。在航天-宇航领域,对应的汉语词,在大多数情况下用“空间”或“太空”均可。例如,space age(空间时代/太空时代)、space observatory(空间天文台/太空天文台)、space telescope(空间望远镜/太空望远镜)、space science(空间科学/太空科学)。笔者还认为,凡指地球大气之外的,属 space exploration(探测)、space technology(科技)、space flight(飞行)、space mission(任务)、space engineering(工程)、space environment(环境)、space support(保障)等方面的space一词,用“太空”更为贴切,以有别于具有抽象内涵的“空间”。遇下列一类的词组时,用“空间”反而会词不达意,例如:space debris(太空垃圾)、space walk(太空行走)、space pollution(太空污染)、space suit(太空服)。* 李竞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原任第三、四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9.
Space这个词,按其本意,可以任指一维、二维、三维的一定的领域,甚至可以指一段时间间隔。它所指的领域或区间,可以是一定范围内的,也可以是无边无际的(见牛津和韦氏英语辞典)。在这个意义上,把space译为“空间”,应该是恰当的,无疑义的。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类的活动“空间”从地球大气层内发展到地球大气层外,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时候,space这个词又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含义,它可以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领域(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见《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0th ed.,1995,P.1125)。这样,在我们称之为“航天”这个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献中,经常看到space这个词及其派生词,如space shuttle,space technology,space station,space probe,等等。这些名词中的space,目前在汉语中多数译为“航天”,有时译为“宇航”,有的译为“太空”,译为“空间”也很常见。这样,“space”出现一词多义,常引起概念不清。到底采用哪种译法较好,这就值得商榷了。我国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撰过程中经过认真研究,对不少名词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例如,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和“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air,aero-)称为“空中”,大气层外的空间(space,astro-)称为“太空”;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如aerospace plane译为“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aerospace medicine称为“航空航天医学”。这一系列处理办法,我认为基本上是合理的,多年来已为多数(航空、航天和有关专业)业内人士所接受,应该作为阶段成果,基本上肯定下来,并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化。今后,还要逐渐与港、澳、台湾和海外华语地区沟通,争取做到比较一致,以利于交流。但是,在“航天”、“宇航”、“航宇”、“太空”,特别是“空间”等名词及其派生词的使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是有些词“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以及界定不明确造成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2001年1月18日《羊城晚报》载:“四名中国宇航员目前正在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紧张进行训练。”业内人士自然了解,这里所指的“航天员”与“宇航员”是一回事(即astronaut)。但读者会提出:一句话里出现的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使人大惑不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都是同一类机构,“S”都指“space”,但中译名为什么一个作“航天”,一个作“空间”?——空间法(space law)、空间防御(space defence)、空间环境(space environment)、空间测地系统(space geodetic system)等名词中的“空间”,都是指“太空”,但读者会认为是指一般意义的三维“空间”。如果改为太空法、太空防御、太空环境、太空测地系统,就能使人望文生义,一目了然,岂不更好?同时,请看最近出现在媒体中对space处理得比较好的几个例子:——2001年1月19日《环球时报》第15版所载“三大国太空争雄”一文,题目选用“太空”一词,这使人一看就懂。但如果改为“空间争雄”,那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争雄了。——2001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美国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于太空”。这里用“太空”是对的,如果改为“起源于空间”,那就失其原意了。——2001年2月2日《参考消息》第5版的一篇文章:《2017年的太空较量》,文中有21处提到space的地方都作“太空”,可读性就较好。如果仍用“空间”,就会概念混淆,不知所云了。世纪之交,舆论界、科技界讨论“大气层外的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词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解决怎样称呼它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根据以上情况,我有几点想法:一、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如航天(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服(space suit)等。与它基本同义的“宇航”一词,可以逐渐改过来,如“宇航员(astronaut)”一律称“航天员”;“宇宙航行”都叫“航天”。Aerospace这个词,我们已在许多正式文件中译为“航空航天”,它已体现了aero和space的正确含义,应该稳定下来。有人建议,因为上下四方谓之“宇”,aerospace(贯穿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可否称为“航宇”?我个人考虑,目前汉语中,宇航与航天同义,恐怕还会并行一段时间,现在又加进一个航宇,航宇又易与宇航混淆,就会纠缠不清。二、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太空”,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择。“太空”这个词,汉语沿用已久,泛指极高的天空。把从事航天活动的领域称为“太空”,space junk译为太空垃圾,space communications译为太空通信,space particle radiation译为太空粒子辐射,等等,无疑是可以接受的。笔者翻阅1996年11月14日台湾航空太空名词审查委员会主编、台湾编译馆正式公布的《航空太空名词》,书中有关名词凡是space作限制词用的(不论是在space的活动、科学技术,或指space的位置、环境),都称为“太空”,这与我们上面所建议的做法,有一部分互相一致。如太空站、太空法、太空舱、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等,两岸用语都可以一致起来。但书中把aerospace简称为“航太”,aerospace industry称为“航太工业”,aerospace engineer称为“航太工程师”,我个人以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太空”中的“太”,是一个程度副词,不宜把“太空”简称为“太”,就像“大脑”不能简称为“大”,“小麦”不能简称为“小”一样。三、尽管这样,在大气层外,在某些情况下,把space译为“空间”,也不能完全废弃。这是指:在太空中特殊位置,或特定状态下的space,当它在一个组合名词中,当作一个被限制的名词性词素使用时,仍应译为“空间”,如gravity-free space应译为“无重力空间”,field-free space译为“无场空间”,而不宜译为无重力太空、无场太空。四、我个人还有一个意见,将space(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译为“太空”,虽然是可以接受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太空”见于古今哲学和文学作品中,泛指无际的天空,不具有明确的科学含义。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说道:“太空冥冥”,文中把太空喻为居于造物神之上的空冥之物,给人一种茫茫然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文学家的语言)。但它没有把大气层外的下限表达出来。space实际上就是outer space。因此,我建议也可以考虑用“外空”来代替“太空”。这样一来,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air,aero-,指空中,大气层内;其飞行活动是航空; space,astro-,指外空,大气层外;其飞行活动是航天; aerospace,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指贯穿大气层内外的整个领域,其飞行活动是航空航天。这种选择是否可行,建议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一、在天文学领域space应译作“太空”Space的中文译法目前有“空间”、“太空”、“外空”、“宇宙”和“航天”等多种。汉语中“空间”一词通常指任何具有长、宽和高的三维场所。它可以指整个宇宙大空间,也可以是房间里的小空间。在汉语中“太空”一词的固有含义为“极高的天空”,与space的原意“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见Longman英文词典,1978年版)相当接近。在当今的科技时代,完全可以把“极高的天空”具体化为“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从而把space与“太空”对应。把space译作“外空”比译作“空间”要好,因为它具有把地球上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空”排除在外的含义,但仍不如“太空”确切。“宇宙”通常指整个宇宙大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与space强调指场所和位置不完全等同。至于“航天”,通常指在地球大气层外的航行,它是一种行为,而非单指场所,与space强调的场所是两码事。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物体(称为天体),也就是太空中的物体,通常不涉及地球大气层和地面空间领域。因此在天文学中,把space译作“太空”是非常合适的。例如,提到“太空的物质分布”和“太空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天文学的研究课题。而“空间的物质分布”和“空间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就不知道是指何处。“彗星在太空中运行”也比“彗星在空间运行”更确切和生动。至于有些人认为“太空”是通俗名词,不像科技术语,这似乎是一种偏见。笔者与台湾同行一起开会时,听见他们讲“太空物理学”和“太空天文学”,并无通俗用词的感觉。其实只要用惯了,都会认同它是科学术语。二、在某些场合space可以译作“空间”如上所述,“空间”作为多义词,容易引起误解。但若对space加上限定词,其意思就很明确,可以译作空间,例如近地空间(space near the Earth)、行星际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和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等。而当space本身作为限定词时,如space physics、space astronomy、space flight和space exploration等,照理也应分别译作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太空飞行和太空探测。但目前国内普遍译为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飞行和空间探测,因此保留原译或者二者并存,也是可以接受的。三、不赞成把space译作“航天”把space译作“航天”是难以理解的。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述,space是指场所和位置,而航天是一种行为,二者属不同词类。当用space作限定词时,尽管在许多场合把它译作“航天”能行得通,例如把space technology和space shuttle分别译作航天技术和航天飞机(其实译为太空技术和太空飞机也未尝不可)都过得去。但把space flight译作航天飞行就近于画蛇添足了,因为“航天”中已有飞行的含义。而若把space physics和space astronomy分别译作航天物理学和航天天文学,当然就更离谱了。因此,即使space作为限定词时,原则上也不能允许把它译作“航天”,至少应当规定在何种场合可以译作“航天”,何种场合译作“太空”或“空间”。* 林元章研究员是第6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