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在侦查阶段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合理之处,使得控辩双方的平衡对抗地位模式无法贯彻落实.具体而言:关于侦查阶段的被告知权利、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律师会见及侦查阶段的律师身份等问题都没有被法律所明确地肯定,这些空白点在实践中就导致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权利极易遭受到侦查机关的损害.因此,我国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告知规则是犯罪嫌疑人辩护权得以有效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国际公约及主要法治国家的立法都规定了在采取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隐私权等权利的强制性措施时,应当告知其理由和依据,并且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中国刑事诉讼法应以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目标为指导完善告知规则,对告知程序、内容、告知的方式、告知规则的保障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极少被主动告知其诉讼权利,参与到诉讼过程中行使权利。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尽管赋予被害人一方诉讼当事人地位,但在大多数财产型犯罪案件中,诉讼程序销蚀掉了被害人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造成了被害人仅被当作一个客体、一个定罪工具。通过剖析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依据诉讼程序顺序对被害人在司法各阶段的权利救济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卧底侦查手段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社会依据。追求实体公正是运用卧底侦查的最初动因,而应对犯罪的复杂性、取证的困难性则是卧底侦查存在的辩证基础。诉讼权利的限制性与犯罪嫌疑人的义务忍受性成为卧底侦查发展的诉讼法基础。有组织犯罪的严重性与常规侦查手段的低效性成为卧底侦查存在的重要社会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诉讼中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侦查程序中的重要一步。讯问犯罪嫌疑人既是获取最直接证据、取得案件突破口的重要途径,也是容易发生践踏公民基本权利的一个程序阶段。通过对比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中讯问被追诉人规定之间的不同,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方面法律规定的不足,主要包括:大陆没有关于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规定和告知;除传唤与拘传的讯问之外,法律没有对讯问中的时间、地点和讯问环境作出明确规定;法律对笔录的制作没有作出细致规定。为此,应以现代治国的标准对中国大陆刑事诉讼侦查中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加以改造,从而最终符合实现程序公正和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中律师在场权是对侦查权的一种制衡。也是程序主体性理论和刑事诉讼中多元价值平衡的要求。律师在场权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律师在场权的内容应包括:讯问前获得告知权、律师在场聆听讯问、向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针对侦查人员不法行为提出抗辩的权利和对讯问过程的评议权。  相似文献   

7.
胡忠诚 《科技信息》2011,(12):92-92,94
犯罪嫌疑人近亲属的诉讼地位和权利是个重要课题,确立和保障其地位和权利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于法律实践,着眼于近亲属及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权和诉讼权利,认真考察实践中近亲属的合理范围、主观诉求、客观作用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领域,侦查讯问程序动态地体现了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围绕口供而进行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如何通过公开化的程序设计来平衡国家追诉犯罪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促成权力与权利的合理张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从侦查讯问程序公开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在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与侦查讯问权的行使之间追求和谐与平衡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提问享有沉默不语的权利。何为沉默权,我国是否应确立沉默权,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我国应确立沉默权制度,从而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侦查阶段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没有收到人们的重视,和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相比,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跟我国的侦查价值取向有关,笔者认为侦查机关应该树立人权保障观念,拓展人权保障视野,进行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更新,落实和完善被害人的一些合理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2.
创设刑事简易程序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我国刑事诉讼法设计的简易程序没有保障被告人最低限度的公正标准,这导致简易程序的适用比例不高,与设立简易程序的初衷并不相符。应尽快完善立法规定,以便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诉讼法学研究会2004 年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主要讨论了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司法改革,刑事诉讼当法学会人的权利保障措施,以及刑事证据制度和刑事程序的完善问题,同时也探讨了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民程序性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类型。同时,它还包含了关于权利的一种观念——程序性的权利观念。程序性的权利观念认为,由于公民权利内容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对于公民权利的界定主要不是从实体内容上来界定,而是通过权利纠纷解决程序的设定与国家权力范围的限定来确立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5.
人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以放弃的,人权中的具体权利有些是可以放弃的。所放弃的权利必须是合法权利,必须是本人的权利,应当是自愿放弃,放弃权利不能违反法律、不能影响他人的权利,放弃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放弃人承当。以无罪推定为例,无罪推定作为被追诉人的权利在一些场合是可以放弃的,确立无罪推定放弃机制将有利于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效率,有利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国际化推动了法律的国际化。刑法的国际化是法律国际化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现是各国刑事法律之间不断吸精纳粹、相互借鉴,国际社会还通过国际公约的路径来不断影响各国的刑法内容。这种趋势也必然不断推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改革。在当前人权问题成为时代和国际鲜明主题的情况下,刑法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权保障理念在我国的现行刑法中得以突出体现,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刑法中的人权保障机能存在着严重缺陷。只有不断跟上刑法国际化进程,不断重视和真正贯彻人权保障理念,在刑法基本原则、刑罚制度、刑法分则编排体例等方面完善刑法典,才能使现行刑法充分体现刑法应然的机能。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权利保护是刑事法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基于人权平衡保护的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使命,应该从重新型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权利配置的程序法层面,在量刑上给予被害人意志科学考量的刑事实体法层面,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被害人社会补偿、精神慰问等制度的刑事政策层面进行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保障已经成为刑事诉讼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对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人类的向往,而沉默权是用法律手段保障人的自由不受侵犯。沉默权的法理基础就是保护人权。沉默权已被《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认为一项基本人权,本文从沉默权的产生、发展入手,浅析设立沉默权对我国刑事诉讼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请求权是债权的救济性权利,是为了债权的救济名正言顺的通向公力救济而产生的。两者既不是一项权能,也不是纯粹的程序性权利。这种法理关系的分析,不仅关系到实体权与程序权的衔接,而且对私权利的保护救济以及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分类等具有丰富的法理学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