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02年中英商约是中国近代众多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个,它扩大了英国在华投资和贸易。1902年中英商约造成了程度更深、范围更广的被迫开放,甚至是实质性的、全境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1902年中英商约继承了此前的对外开放思想,把某些对外开放思想付诸实践,该条约成为中国关税自主和收回治外法权的依据,对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问世之后 ,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大家普遍认为这次修订变动很大 ,也有了很多的改进和提高。但是 ,这次修订的力度如何 ?本文拟使用计量分析方法 ,考察四字词的修订状况 ,借以反映这次修订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末期,在列强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定三个不平等条约,从而强占了香港地区。英国作为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很早就有占据中国沿海岛屿的图谋。1840年2月。英国以反对清政府的禁烟行动为借口,向中国派出“东方远征军”,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进攻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沿海地区。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被迫与英方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相似文献   

4.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英国正处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清政府却处于没落的封建制度;腐败的清政府为了清皇室的利益,惧怕敌人,镇压革命力量,不支持抗英将士;清政府军武器落后。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香港回归的斗争①廖建林英国在十九世纪发动武装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并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迄今已达一个半世纪。中国人民和清朝后的我国历届政府都从未承认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七月二十五日,美国宣布冻结中日资金,翌日,英国也采了平行的动作,并且通知日本政府,废止英日、印日、缅日的商约,荷印也随之停止对日汇兑和废除石油协定。八月一日,美国更限制油类出口,禁止摩托燃料与飞机所用之汽油运至西半球与其他非占领地以外的区域。这一联的发展,似乎美日关系,大有急转直下之势。  相似文献   

7.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问题是英国在十九世纪强加给中国清政府的三个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于1842年8月签订了近代中国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据守主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又以武力逼迫清政府于1860年10月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割让给英国,“并归英属香港界内。”1898年6月9日,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以法国租借广州湾为借口,逼使清政府派李鸿章订立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即所谓“新界”,租给英国,期限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通过这三个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2014,(21):74-74
<正>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1861~1862年间,英法俄美等国的公使相继来京,建立了使馆。按照国际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换使节。西方列强为了便于向清政府施加影响,也一再催促清政府派出常驻使节。这方面英国人最积极。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每次到总理衙门办事时总要谈论这件事。1866年3月,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所写的《新议略论》的内容之一也是劝说清政府遣使出洋。总理衙门觉得此事难办,  相似文献   

9.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兴的“花旗国”美国,清政府一直关注不够。不仅仅是因为在清廷眼中这个说着和英国差不多的语言的国家远隔重洋,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有胆量去地球那边的蛮夷之邦。直到容闳在美国毕业了,带回来新的讯息,并推动中国派出留美幼童,清政府才最终派遣四品衔刑部候补主事陈兰彬为留  相似文献   

11.
1876年签订的<朝美条约>是清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即李鸿章将传统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的产物.通过分析李鸿章对朝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这种新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朝美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来阐释清政府这一时期对朝政策的矛盾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这一时期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的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1885年到1887年的英国入侵朝鲜巨文岛事件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实质性地加强了中国宗主权,为全面干涉朝鲜内政外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6.
在1885年到1887年的英国入侵朝鲜巨文岛事件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实质性地加强了中国宗主权,为全面干涉朝鲜内政外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7.
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动员活动,在局部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日本政治动员的效果,清政府仍具有全方位的差距,即存在体制落后、目标不明、手段单一等明显缺陷。正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动员这个很容易被忽视,但又是最基本的条件,成为清政府输掉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从中还可窥见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变革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只迈出了引进舰船、枪炮的第一步改革,而没有跟进更深入的体制变革与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18.
海疆政策是清朝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有别于前代的主要特色之一。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中国海域出现了西方早期商业殖民者的身影。西方人的到来使清朝的海疆安全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清政府在西方商业殖民者不断挑衅的压力之下,开始了对海疆政策的不断调整和重塑,当然这是在西方海上力量的压迫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9.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年,已成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仍派人与明朝进行秘密联络。于是,一些明军将领便产生了“联鲜图奴”的想法。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副总兵王武纬先后三次率船队由登州出海,与朝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但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居于劣势,并不能提供强大武力支持朝鲜公开反清,朝鲜与明朝并未能达成正式的盟约,“联鲜图奴”之议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