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分季度对茅埏岛的八年生红树林(HK8)、六年生红树林(HK6)、红树幼林(HKY)和补种红树林(HKR)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了调查;通过物种优势度、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及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度,对不同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及其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K8,HK6,HKY和HKR的优势种数量分别是7,7,9和7种,种类组成各不相同;HK8和HK6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55~1.27和0.43~1.18,生态位宽度较大,均有生态位大于1的优势种;而HKY和HKR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32~0.90和0.36~0.94,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小,且均小于1;在不同红树林生境中,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小不一,表明它们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存在重叠.说明:红树林生境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每个生境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群落;大型底栖动物各优势种宽度大小不一,不同的红树林生境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红树林生长年限的增加,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趋于稳定,且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加大,其林内生态群落稳定性更好,能够更好地保持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黄河典型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5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黄河流域湟水、汾河、渭河和洛河等入干支流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 开展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监测结果表明, 春秋两季在各支流入干区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种属数量排序为洛河(28种)>湟水(26种)>汾河(23种)>渭河(17种); 支流入干区春秋两季优势功能摄食类群皆为牧食收集者(除洛河在秋季以刮食者为主外)。底栖动物群落的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 底质对底栖动物群落分布起重要作用, 水草等水生植物的存在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进一步地, 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 pH和电导率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因子。从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类群和群落与生境因子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黄河主要支流入干区的底栖动物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 结合其生境特征, 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 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 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 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 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 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2年8月,对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进行了调查,以研究潮间带湿地受互花米草入侵、污染等外界干扰后大型底栖动物的响应机制.本次调查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其中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13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3种、星虫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生境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2.6 m-2,39.23 g/m2和1 052.8 m-2,19.19g/m2.在同一离岸距离条件下,互花米草滩涂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滩涂生境.研究结果表明:1)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严重的干扰;2)入侵近20年的互花米草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高于同区域中自然滩涂生境;3)互花米草有净化海水环境的功能;4)工业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影响沿岸环境,最终也影响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6年8月在乐清湾海域9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调查数据,应用PRIMER 6.0对其群落结构及受干扰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度、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底栖动物生境质量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35种,隶属多毛类、甲壳类、鱼类和软体动物4类,优势种4种,分别为中国毛虾、阿利玛幼体、矛尾虾虎鱼、安氏白虾。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测度排序结果表明,该海域物种可分为4组;ABC曲线分析显示,该海域处于受干扰状态。综合分析表明,人为活动会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生境的改变,影响其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群落古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岩相学等方面的研究,详细地探讨了贵州中南部中三叠世时的4个生物相、13个群落的特征及其生境,指定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存时限,建立了生物和沉积相模式。认为底栖群落的更替主要由外因——外界环境的变迁引起,而浮游群落的更替则主要由内因——生物自身的进化引起。  相似文献   

7.
于2012年4月(春)和8月(夏)对九龙江口南临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底栖群落的群落特征、稳定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门75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的均值分别为4.81g/m2和51.61ind/m2.其大致分为4个群落,其中距离河口最近的群落Ⅰ为主体群落.相同群落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总体呈现出夏季高于春季的特点,相同季节4个群落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则特征呈现出远岸海域高于沿岸海域的特点.ABC曲线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群落Ⅰ春季明显处于干扰状态中,稳定性较差;而群落Ⅱ、Ⅲ、Ⅳ种类组成较为复杂,稳定性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溶解氧、水深、总磷和Cu离子浓度等5个环境因子与群落Ⅰ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2010年8月,以浙江省乐清湾茅埏岛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秋茄(Kandeliacandel)红树林、光滩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草滩为样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研究,以探讨红树林在恢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5门9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种,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星虫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各1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58.82%,23.53%,5.88%,5.88%和5.88%,根据其食性类型可划分为5个功能群.通过对红树林滩涂、光滩和互花米草草滩及不同种植年限红树林的密度、物种数和各生境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hannon—Weiner,Pielou和Simpson进行生境一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聚类、排序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光滩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红树林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光滩和红树林样地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红树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生物量提高.说明红树林植被演替对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高压水枪以及连片集中式人工挖掘方式的人为物理干扰在海草区采集滩涂经济动物的行为对海草群落及底栖动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方法】对广西竹林海草床5种生境展开调查和采样:(1)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海草区;(2)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裸滩;(3)刚刚遭受人工挖掘影响的海草区;(4)刚刚遭受高压水枪冲击后的海草区;(5)遭受高压水枪冲击5d后的海草区。计算分析各生境海草群落的覆盖度、直立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人为物理干扰短期内显著地降低了海草床的覆盖度、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降低了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结论】人为物理干扰(高压水枪的使用等)短期内对海草群落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都有较大的负面生态影响,长期的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建议执法部门加强对滩涂采集经济动物方式的管理,尤其是关于高压水枪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大型底栖动物多度对于河流生态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多度及其影响因子以渭河干流陕西段的眉县、咸阳、草滩、临潼、华县等研究点为例,进行了生物采集、野外现场实验和室内实验等.通过对河流水质的分析,结合各研究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及多度,分析渭河流域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在各研究点不仅个体数目不同,而且在各研究点总个体数中的比例和频度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研究点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其中,影响底栖生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总氮、总碱度、化学需氧量、六价铬、总溶解固体、流量、水温、渗透系数等.  相似文献   

11.
中上扬子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发生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冷事件.中上扬子地区典型沉积为观音桥组,富产全球广泛分布的赫南特动物群,对应冰盖扩张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下降阶段.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生物组合及其保存状态,赫南特阶划分出潮坪相及浅海陆棚相.湖坪相主要沉积观音桥组炭泥质灰岩、钙质泥岩,底栖生物繁盛.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五峰组上部Normal...  相似文献   

12.
Shallow marine benthic communities around Antarctica show high levels of endemism, gigantism, slow growth, longevity and late maturity, as well as adaptive radiations that have generated considerable biodiversity in some taxa. The deeper parts of the Southern Ocean exhibit some uniqu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including a very deep continental shelf and a weakly stratified water column, and are the source for much of the deep water in the world ocean.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deep-sea faunas around the Antarctic may be related both to adjacent shelf communities and to those in other oceans. Unlike shallow-water Antarctic benthic communit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life in this vast deep-sea region. Here, we report new data from recent sampling expeditions in the deep Weddell Sea and adjacent areas (748-6,348 m water depth) that reveal high levels of new biodiversity; for example, 674 isopods species, of which 585 were new to science. Bathymetric and biogeographic trends varied between taxa. In groups such as the isopods and polychaetes, slope assemblages included species that have invaded from the shelf. In other taxa, the shelf and slope assemblages were more distinct. Abyssal faunas tended to have stronger links to other oceans, particularly the Atlantic, but mainly in taxa with good dispersal capabilities, such as the Foraminifera. The isopods, ostracods and nematodes, which are poor dispersers, include many species currently known only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Our findings challenge suggestions that deep-sea diversity is depressed in the Southern Ocea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varied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bserved in this remot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广泛分布的咸化湖相盆地的成因及地球化学环境意义 ,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新生界咸化湖相地层生油岩及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等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咸化湖地层中有机质的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组合 )特征 ,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地层中的有机质 ,又与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存在明显的差别 .进一步讨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地球化学成因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并对其中部分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指相意义作了探讨 .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和环境地球化学意义分析 ,初步认为中国新生代第三系咸化湖盆咸化湖泊的形成与海浸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  相似文献   

15.
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信洼陷古近系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沉积体系频繁变化,有效烃源岩分布广泛,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主要包括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火成岩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5种类型.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北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部洼陷带、北部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和南部三角洲前缘相带,断层-岩性油气藏分布于断裂带附近,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于鼻状构造带,火山岩油气藏分布于火山发育带.阳信洼陷有利的构造环境———沉积体系、充足的油气源条件、储层物性条件、断层(裂)体系的沟通或侧向遮挡、有效的直接盖层及生储盖的有机配置等优越条件是控制阳信洼陷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详细研究了西秦岭南带中志留统岩石学特征,对遭受重结晶作用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结构成因分类。分析了该区中志留世的沉积环境及变化特征。在该区发现的层孔虫生物礁及其它“浅水”标志,表明志留纪时,为若尔盖微古陆北侧的边缘浅海环境。西部为局限陆棚环境,可分为:局限内陆棚、海湾、礁滩-泻湖-潮坪(孤立台地)等亚环境;东部为开阔陆棚环境,可分为浅海砂滩、内陆棚、外陆棚等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区域沉积相研究和露头调查基础上,以四川盆地涪陵区块周边钻井层序地层纵向叠置、演变关系入 手,建立地震解释模型开展骨干地震剖面解释,利用层序地层骨架地震剖面开展长兴组地震相、沉积相解释,并建立了 储层发育相带模型,从而明确了该区长兴组主要勘探领域及其地震响应特征。涪陵区块长兴组发育两个沉积旋回,存 在台地边缘高能礁滩相带。长兴组沉积前古地貌存在两个地形坡折,一为台地边缘向陆棚过渡坡折,一为台地内部阶 地坡折。两处地形坡折控制了两排高能礁滩相带发育,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郭炎  林良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0):3838-3844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的资源潜力,在总结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以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沉积相对岩性分布的影响,总结了龙潭组泥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和泥页岩厚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由底至顶依次划分为SQ1、SQ2、SQ3三级层序,SQ1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而SQ2层序和SQ3层序则皆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四川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组合及厚度受控于沉积环境:滨岸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厚度大;潮坪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有效厚度仅次于滨岸相;混积陆棚相泥页岩组合以泥包灰为主,较薄; SQ1段、SQ2段和SQ3段泥页岩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部厚、东北部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应用岩芯、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等资料,根据岩石组分、沉积构造、TOC和碳酸盐晶体结构等指标划分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岩相,该段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隐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微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富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含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和含有机质层状膏质泥岩相等8种岩相。结合地球化学元素资料恢复的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及古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和古物源等指标恢复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进而明确不同沉积环境细粒沉积岩岩相组合特征及成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模式。该成果对陆相页岩油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横向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和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及样品实测数据,讨论了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横向分布特征,探讨了烃源岩横向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围绕中扬子碳酸盐台地呈环状分布;台地内没有烃源岩发育,向洋一侧烃源岩逐渐加厚.研究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受控于早寒武世早期盆地原型的分布,烃源岩的发育受沉积相控制.烃源岩所发育的相带均为陆棚边缘盆地相,早寒武世沧浪浦期—龙王庙期的浅海陆棚相、滨浅海相、台缘滩相、台缘斜坡相、局限台地相等沉积相带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均较低,烃源岩发育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