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数据     
《今日科技》2015,(4):42
<正>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4年我国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共受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236.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92.8万件,同比增长12.5%,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联合国环境署称: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引领全球步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中国目前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战略和投资领域展现出不容忽视的领导力。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  相似文献   

2.
一份报告引发的思考 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2011年发布的报告《全球清洁能源:价值2.37万亿美元的机遇》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保持其作为清洁能源项目投资首要目标市场地位。随着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清洁能源政策,到2020年中国吸引的投资将达到6200亿美元,远远超出20国集团的绝大部分国家。中国迅速崛起的清洁能源行业,促使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重心在未来十年从西方转向东方。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4,(21):7-7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 10月20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开幕演讲中表示,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收效明显,“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能源发展困境、全球能源转型趋势2 个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中国能源转型方向:抓住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清洁、低碳和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总结了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步入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世界能源消耗量的显著增长。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类别,在地球  相似文献   

6.
业界关注     
《科技智囊》2011,(10):I0048-I0048
麦肯锡;中国将领跑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 麦肯锡9月2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称,由于石油及煤炭等传统能源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正投入巨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两年前,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预计今后20年还将继续保持这一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风能·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的能源,洁净的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比现在增长50%到100%,由此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将会增加45%到90%,从而带来灾难性后果。”为了我们的未来,开发利用干净的可再生能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2017年9月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Mark Z Jacobson研究团队在《Joule》上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图谱,报告称到2050年,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100%满足139个国家的用电需求。2015年,该组研究人员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就曾发文称,2050年美国的能源供给可以100%依赖可再生能源。此次报告内容的辐射范围更广,涉及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是2015版本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2009年4月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向各国领导人发出呼吁:实施绿色新政,在两年内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约7500亿美元投人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商机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10.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24,(9):8-9
<正>2024年世界未来能源峰会聚焦能源转型4月16日,为期三天的2024年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幕。峰会由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主办,旨在探讨全球能源转型,推动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阿联酋独立气候变化加速器首席执行官阿勒纳哈扬在发言中说,要实现全球控温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混合融资”模式被认为是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财务资源的重要机制。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总干事拉卡梅拉在发言时表示,需要探讨能源转型的优先事项和加速进展的步骤,以便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提升到至少11太瓦。  相似文献   

11.
正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10月20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开幕演讲中表示,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收效明显,"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刘琦介绍,为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中国提出将从三个方面加快推动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一是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化石能源消费;二是制定了单位GDP能耗年度降低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快能源转型,实现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变,提出到2020年,非化  相似文献   

12.
《科技智囊》2006,(1):34-42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各国不仅在本国内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联合起来为了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尤其是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及“2005年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召开,将全世界对可再生  相似文献   

13.
<正>全球低碳经济进入分水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表明,与利用煤炭和石油发电的1100亿美元投资相比,2008年全球绿色能源发电的投资首次超过传统能源,达到了1400亿美元。低碳经济中的最重要领域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发展的状况表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已开始对各国经济结构、投资和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祁月清 《科技资讯》2010,(17):146-146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2010年必须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0,(9):8-8
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80%。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0年,位于伯堰科技园的新产业基地扩建全面启动。目前,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制,即将进入IPO辅导期。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2005,(5):20-21
能源的潜在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世界各国积极开发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据专家预测,今后20~30年内,全球能源结构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本世纪50年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50%。太阳能作为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日本:自家发电还能卖给政府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石油危机终结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此后,日本政府提倡节省能源,加强新能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关系,以安徽省2005-2010年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三者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值.因此,要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必须率先从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产业升级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8.
风是地球上潜力巨大的能源,从理论上推算,如能将地球上1%的风能利用起来,即可满足整个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风力发电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是可再生能源。美国能源部估计,目前美国拥有风力发电机10万台,到2010年整个国家的风力发电将增长6倍,到2050年风力发电将满足国家电力需求的10%。促使风力发电飞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预  相似文献   

19.
科技视野     
德国多渠道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企业界积极投资研发新能源和新技术,普通民众对环保也具有强烈要求。德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将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电力总量中所占比例提高到25%至30%,使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40%。能源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20.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作为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供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为提升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2007年年底,科技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