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类有文明的历史,也有文化的历史。对于文明的历史,我们总是怀抱着一种时过境迁的感想,而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则与当下的存在经验及意义无法切割。作为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生存的文化传统是周人开创的,那么,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周文化和殷商文化究竟是何种关系。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论述道:“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用“损益”来概括周人对殷商文化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代表了一种较为全面的看法。但关键是周人在哪些方面又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策略作了“损益”,则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深入研究。逯宏先生的《周代殷商礼乐接受研究》借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将殷商族群的礼乐活动视为“第一文本”,将周人文献记栽视为“第二文本”,借助新发现的材料对周人再造的“第二文本”予以重新审视,一方面还原了被周代文献扭曲了的殷商礼乐原貌,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周人的“期待视野”,探讨了殷商文化在周代的命运,从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殷周文化“损益”研究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2.
文化转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历史机遇,而文艺学的转型则直接体现为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面对文化转型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学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艺学的创新是在对以往的文艺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反思中进行的。因为当代中国的文艺学只有建立在这个坚定的文艺学观念与方法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范赟 《海峡科学》2004,(12):76-79
礼宜乐和的中国文明常是国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社会.礼乐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殷周先秦社会天人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在由天向人的过渡中,人文色彩的礼乐从宗教原始崇拜中走出,随着人性色彩的加强,"礼"中原有的象征意义被吸纳入"仁","礼"则空留制度的躯壳.  相似文献   

4.
雅乐涉及文化心理及历史政治的多重理论结构,其理论体系以及实践中的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音乐政治互动方式的提出,揭示了雅乐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雅乐涉及文化心理及历史政治的多重理论结构,其理论体系以及实践中的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音乐政治互动方式的提出,揭示了雅乐在周代礼乐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花腔》是对中国革命史奇特而具有讽刺意味的解读。小说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现代性"诉求中遭遇的困境与尴尬,是"启蒙现代性"被"革命现代性"置换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悲剧性的危机。反思的是"五四"以降,真正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知识者与革命的关系,解构的正是他们参与并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追问了"五四"至建国这段革命进程中知识者的命运如何被革命改写。在反思知识者与革命的背后,是对建国后知识分子更为深重的苦难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并继续在经历着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变革。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地区差异,正在逐渐为世界贸易的全方位渗透所消解。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由于"视界"的大"融合",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全面的交流、碰撞和互渗。中国文化开始从一不走向多元,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从稳态文化转向动态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转型,被视为第一战略产业的教育的状况如何呢?首先是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及文化研究部门、文化艺术界,由于是文化的最敏感的神经,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并继续在经历着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变革。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地区差异,正在逐渐为世界贸易的全方位渗透所消解。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由于"视界"的大"融合",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全面的交流、碰撞和互渗。中国文化开始从一不走向多元,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从稳态文化转向动态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转型,被视为第一战略产业的教育的状况如何呢?首先是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及文化研究部门、文化艺术界,由于是文化的最敏感的神经,由于自身…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十世纪发生的殷周牧野之战,对后来的中国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极大。由于种种原因,殷周易代的历史真相长时期晦两个彰,而由此而生的名义之争却一直争讼个息。中国思想史卜一些特殊的范畴及其逻辑的矛盾,远溯因由,都与殷周易代的名义之辨不无关系,问题一直打待于客观他深入地讨论。本文拟作初步探讨。周武王伐殷的“年号”问题周武王伐段的年号问题似是一个细微末节问题,仅此一个小问题也涉及对周灭殷商这一重大事件的总的评价,暴露出名义之争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矛盾。《书牟誓序》“推十有一年,武王代殷”。这所谓“十有一年…  相似文献   

12.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审美心理都具有深刻影响。它至始至终包含了巫术礼乐、治国礼乐、儒家礼乐三个文化层面。当代礼乐的重构从巫术礼乐中汲取的是对信仰的坚贞,从治国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爱国精神的崇尚,从儒家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代社会若能脚踏实地地将这三者内化于我们的思想和实践中去,复兴和传承礼乐精神将会大有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将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江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摇篮.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江西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利用江西红色文化为高校党建工作服务,对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极富革命精神的湖南文人在时局危急之际,在这场开创历史的文化变革中,划出了自己鲜明的轨迹,作出其特有的贡献,使新文学在湖南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长足的发展。以青年学生为运动主体以及进步期刊与文化社团的大量涌现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特色,白话文学的倡导是湖南新文学兴起的标志,而新文学社团与刊物的出现则是湖南新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礼乐起源于上古,至周代趋于完善。礼强调差异,讲求秩序,意在确定人伦规范建构社会的等级关系;而乐则讲求旋律,强调和谐,试图诉诸情感,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交往。二者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但是在封建社会,经过儒家的整理和组织,将礼与乐合二为一,试图借此实现家族、社会以及政治的和谐。礼乐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研究的兴起是近年发展红色旅游、深化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历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出现的。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红色文化就是关于革命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现象的总称。将"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确立相对明确的学科边界,在研究视野、研究范式、理论方法上架构"红色文化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有意义的。红色文化学提供了一个观察、思考和理解革命文化的新的角度,即如何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历史文化的新思路、新视野与新角度。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诗经·国风》多被认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剥削压迫的强烈反抗,是下层百姓的民歌创作.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背景,根据风诗中的衣饰描写、生活状态等判断,国风实际上彰显了浓厚的贵族文化,体现了贵族的生活情调和审美好尚,可考的作者也多为贵族,因而其并非中下层民众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8.
庄点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1):122-124
周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西周的雅乐,东周的俗乐。西周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已成大势。西周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章认为从美学的角度讲,东周才是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西周只是一个过渡期。对于我国来说东周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舞蹈艺术的开端。东周的乐舞艺术审美价值远远高于西周。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五四运动时期文化变革的发生,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新文化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实践的历史经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变革相结合的体现。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广播电台的民营,既是大众媒介走向"现代性"的尝试,也是中国都市文化融入"世界性"的缩影.在传媒产业化、资本化的今天,对于中国早期电台民营化研究与反思,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