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其犯罪在年龄结构、犯罪手段、涉案罪名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犯罪人的突出特征。在老年人当中,农村居住老年人和城市居住老年人也有不同,生活的环境,自身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决定了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犯罪又有区别和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毒品犯罪具有易诱发暴力犯罪的特点,毒品犯罪对其次生犯罪的引发作用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引入经济学领域基于距离测度的产业聚集度DO指数(DO index),以华北沿海T市2018—2019年的毒品犯罪和其次生犯罪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类犯罪共生关系数值化。研究表明:毒品犯罪与四类次生犯罪(抢劫罪、强奸罪、危险驾驶罪、故意杀人罪)在空间上呈现出小尺度共聚关系,共聚程度随距离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的作用下多为倒U形关系。毒品犯罪与故意伤害罪在空间上为随机分布关系,该关系受当地民风民俗与毒品特殊药理性影响。作为对日常活动理论空间视角的补充,警方可加强毒品犯罪发案0.48 km范围内相关人员的管控,以达到对与其具有共聚关系的次生犯罪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犯罪主要特点是增长数度快,犯罪数量大,而以财产犯罪和自救性类型犯罪为主。其犯罪表层原因,是就业和生存条件恶化,以及自身文化程度低等;深层原因是国家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和立法保护滞后。预防农民工犯罪,必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最主要的,是将农民工纳入社会最低保障体系,建立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和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制度制度。  相似文献   

4.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一个国家为打击犯罪,从而通过刑事立法对犯罪圈进行调整的手段与表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刑事立法及司法提出了更多关于“宽”的要求,同时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浪潮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我国刑事立法也开始了“非犯罪化”趋势呢?通过对八个刑法修正案进行逐一实证分析,从而发现我国刑事立法实际是一种犯罪化与轻刑化相结合的趋势,标志着我国刑法从“厉而不严”到“严而不厉”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当前农村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了全面解读,概括出我国当前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究引发农村青少年犯罪原因,以此为基点提出"四位一体的"预防对策.这是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东 《科技信息》2012,(5):582-582
我国正在快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对这个群体的刑事立法实践总体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剖析老年人因社会、家庭、个人三方原因而导致的犯罪成因,从理论、中外立法现状、国内司法实践等不同角度对老年人犯罪轻刑化问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有关老年犯罪从轻处罚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考虑时间距离因素、犯罪率因素、人口数量因素、警察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被害人职业因素等影响因子, 采用数学建模方法, 建立研究区域的犯罪概率评价函数。采用这种评价函数计算研究区域的犯罪概率, 然后融合GIS相关技术, 得到犯罪分子下一步最有可能犯罪的预测区域, 即犯罪的地理画像, 并通过实例对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这种新的犯罪概率模型的应用, 可以为连环犯罪的侦破提供空间地理数据, 缩小警方布控范围, 是一种精确性较高、适宜各种地理区域的新型侦查手段, 能够对连环犯罪案件的侦破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强明 《科技信息》2007,(14):206-206,229
无被害人犯罪是西方学者在犯罪日益增多、司法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目前,有关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学说都有待商榷,应将其界定为:基于被害人同意,且未对刑法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者危害的行为。从刑法的人权保障思想和刑法的歉抑思想出发,我国应顺应国际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将无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9.
纵观古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展迅速,当前已出现了向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犯罪演化的苗头,初步完成了职业化、企业化、高度组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趋势有所增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以及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