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自1997年以来的过去十年间,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美国、荷兰召开,其主题分别为"技术哲学的进展"、"技术空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全球社会"、"技术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试论欧美技术哲学的特点及经验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的多元性等主要特点的分析,指出了欧美技术哲学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困境及其经验转向,并提出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也应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在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和研究共同体等方面有所转向。  相似文献   

3.
卡普(Ernst Kapp,1808-1896)和德克斯(Henry Dircks,1806-1873),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相同,虽人生路径和学术进路各异,但都在晚年走上了自觉研究技术哲学的道路。前者构造"技术哲学"一词,于1877年出版《技术哲学纲要》;后者构造"发明哲学"一词,于1867年出版《发明哲学》。在今天的技术哲学界(如SPT、CSPT),前者被视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后者迄今无人提及。卡普和德克斯各自开创了不同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卡普是人文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而德克斯则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4.
正2018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邓小平同志批示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40周年,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也迎来40周年华诞。2018年4月13-14日,在东北大学95周年校庆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联合举办的"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40周年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1983年6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地学哲学委员会的前身)在福州成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揭开了中国地学哲学系统研究的帷幕。朱训同志于1988年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长。朱训同志长期致力于地学哲学研究,坚持"为国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建言献策,开启了地学哲学研究的新篇章。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批示成立4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35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现代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发现现代技术哲学的发展之路或多或少借鉴了科学哲学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库恩和蒯因的自然主义思路。现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上自然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8.
经验转向作为技术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有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自身的理论特质及体系架构。就其出场的历史必然性而言,它是技术哲学发展中的自我诉求与学科借鉴的结果;就其自身的理论特质而言,它内蕴多层次、多语义的转向;就其体系架构而言,它拥有与学科自身及社会体系相观照的特质。经验转向开启着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路向,由批判范式转向经验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展现出显著的实践特质,其价值指向被置于并展现在"技术-伦理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荷兰技术哲学追从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技术价值的伦理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科学哲学的"心理转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理转向"是继"语言转向"之后,科学哲学在其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又一重要趋向性特征.这一人类哲学理性的又一次进步归根结底是由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压力、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外在动力以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在后现代景观下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科学与哲学自身逻辑发展自然而又必然的趋向.它的形成消解了科学及哲学研究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对立,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英美哲学及大陆哲学的合流提供了中介与桥梁,并进一步促成了哲学重心由语言哲学向心灵哲学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当代哲学中出现的环境哲学,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反映出来的是哲学上的一种最普遍和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指示了哲学在整体上的一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的使命。文章认为当代哲学的“环境转向”,其实质就是哲学的“人类学转向”,或者说,它是哲学走向“人类学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先兆和标志。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以来,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三大专业期刊刊发的技术哲学论文,山西大学和东北大学两大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折射出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兴趣的变化轨迹和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发展趋势。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将技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轨推行。从技术的哲学研究扩展到技术文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思维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生态哲学是伴随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而逐渐发展兴起的,近年来在美国的哲学研究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世界环境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生态哲学研究同过程哲学、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等哲学流派相互借鉴学习,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成为在理论上构建生态哲学内在体系,实践上关注重大热点环境问题的面向现实问题的哲学。美国生态哲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既具有哲学学科的一般性规律,也体现了美国特色的哲学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26-128
<正>第20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于2017年6月14-17日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理工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共提交论文200余篇,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唐獉伊德、安德鲁獉芬伯格、卡尔獉米切姆等多位技术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此文为纪念俄罗斯技术哲学诞生100周年而作。П.К.恩格迈尔奠定了工具主义的,即把技术看成是与价值无涉的中性工具、手段的技术哲学的基础;而Н.А.别尔嘉耶夫则对技术中性论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了技术使人、人的精神和生活产生了异化。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在苏联时期达到极致,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观点走向衰落。在当代,技术型文明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恢复人本主义在技术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引领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由此带动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向科学哲学的过渡.作为世界科学哲学的"次生形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既是苏联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同时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史视角的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哲学需要继承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纲领的精神,在机器换人“常识”的经济史理解基础上打开“技术黑箱”,引入《资本论》的技术史视角批判和反思机器换人“常识”,进而找到新的认识论和推理逻辑问题,即“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能力的知识”——技术知识论。借鉴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思路,技术史与经济史如同技术哲学的“内史和外史”,没有技术史的技术哲学是分裂的,没有经济史的技术哲学是瘦弱的。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2012年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五十周年。此书的出版,是国际科学哲学界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转向的开端。五十年来,此书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哲学及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如何正确评价库恩所引发的这场变革,如何正确理解库恩的思想及其发展,仍然是学界所瞩目的话题。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五十周年专门出版了其第四版,并邀请加拿大  相似文献   

19.
经典技术哲学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工程学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人类学的、唯物论的和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倾向;后一阶段以人文主义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视域的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后现代性和方法上的规范性。两种传统的融合促进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20.
论哈贝马斯“语用学转向”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揭示了哈贝马斯在建构社会批判理论时,发生了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分析的语用学转向。其规范语用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理性重建提供新的模式,以支持交流行为理论,在此过程中显示出的对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方法的整体运用,深刻地折射了20世纪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在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合流的整体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