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中期首先由中国学者提出并系统建立,弗洛里迪先生在20世纪末到2002年所作的相关研究并不具有建立新学科的首创性意义和价值,并且尚未达到已有相关研究的层次和高度。弗洛里迪先生提出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并不严谨,其中充满了种种具有逻辑矛盾的杂乱思绪和内容的随意拼凑和组合,很多内容都不具有作为“元哲学”或“第一哲学”所应有的一般抽象性,有些内容则干脆是从某些实用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中直接平移过来的。信息具有一般本体存在论意义的普遍性品格,只有建立在对此普遍性品格进行本质规定基础上的信息哲学研究纲领才能成为为相关研究开辟道路的“一面旗帜”,而弗洛里迪先生的纲领并不具有这一性质。创立信息哲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玩弄一些概念拼凑或领域罗列的游戏,而在于具体建构出信息哲学与其他哲学、与已有的种种实用信息科学技术相区别的自身独具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20世纪最具特色的哲学思潮,对后现代思潮有决定性的影响.存在主义风行所及,几乎覆盖了20世纪大陆哲学的主流.虽然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各有见地,但他们都在追寻和诠释人的"存在"(being)意义,说服人、昭示人敢于真诚地面对自身,通过抉择成为自己.  相似文献   

3.
邬焜的信息哲学开辟了一条阐释存在问题的新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含义和范围的新认识。讨论存在与非存在问题先要从存在的层次划分入手。根据信息哲学的存在分割可以将存在归纳为四个层次:A.客观直接存在,B.客观间接存在,C.主观自为存在,D.主观再生存在。一个事物的存在层次可以完全或部分地涵盖这四个层次。与存在对立的非存在概念也因为存在概念范围的变化而有了变化。如果存在是"有",那么非存在就可以解释为"无"。存在和非存在是相互转化的,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中有几种性质,它们分别是:延续性,发展性,偶然性,可回顾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一个统一的科学范式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本体论理论。正在形成的信息科学范式的本体论理论是什么?这是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问题。霍基奇奈尔设想了一个信息科学范式蓝图,由于缺乏对信息本质的探索,他的范式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范式框架,但其提出的本体论规律却具有很强的时代创新性。当代物理主义信息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妥协和计算主义信息哲学搁置本体的态度,使它们无法为信息科学范式提供合适的本体论内核。但辩证唯物主义信息哲学依据其对存在领域的根本变革,不仅提供了一个最大外延的且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哲学信息概念,还十分契合于霍基奇奈尔提出的信息科学范式的本体论规律。因而,在双重批判(哲学对科学的批判与哲学对自身的批判)的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信息哲学能够提供信息科学范式所需的本体论内核。  相似文献   

5.
从申农信息论到虚拟现实,信息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与此相应,哲学的反思也从信息本质发展到虚拟哲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程的演变和探讨的问题做一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立信息哲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曾是中国诸多哲学学科中最为强悍的一支劲旅,并在我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当代启蒙运动中立下卓著功勋。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以介绍、引进西方科学哲学流派和理论为主体”的研究范式日渐耗尽其元气,科学哲学的未来前景也随即遭到人们的质疑,费耶阿本德早就说过的“科学哲学是一门有着伟大过去的学科”,似乎成为中国科学哲学界世纪末的一种话语。然  相似文献   

7.
<正>按照2013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后续规划,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将于2015年6月3-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之后,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哲学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根据这些新的发展我们拟定了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了若干相关的研究方向,现在特予公布。并向学术界公开征集参会论文。会议总主题:哲学与科学的信息转向: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的互动与融合;统一信息科学-哲学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8.
吉尔伯特·西蒙栋和邬焜作为法国和中国信息哲学的先驱人物,各自建立了卓有创见的信息存在论思想。他们都从对"作为实在的存在"探究入手,首先奠定了系统实在观念的基础;而后又对哲学基本问题和控制论中的信息观念进行了相异志趣的批评和发展,分别描绘了事物生成和世界图景的崭新面相;同样在"自然化"的方向上,相比于西蒙栋,邬焜更为明确地规定了信息的本质,揭示了信息的丰富特性;基于信息存在论,哲学观念的变革不仅仅体现在西蒙栋所提出的知识观上,更根本地发生在整个哲学体系乃至哲学史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ICPI 2015维也纳)按照2013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后续规划,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将于2015年6月3-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之后,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哲学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根据这些新的发展我们拟定了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了若干相关的研究方向,现在特予公布。并向学术界公开征集参会论文。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文化的视域回顾环境哲学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中的环境哲学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首先出现,它突破西方传统哲学固有思维方式的向度而在边缘处生长,并体现出不同于以往哲学范式的学术气象。检视以环境伦理学为主线的西方环境哲学的发展历程,尽管力争从哲学边缘向哲学中心突破,但其并不久远的历程仍然表现出五次引起强烈反响的高潮,它也可以被理解为西方环境哲学产生与发展的五个阶段。中国境遇中的环境哲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与成熟,在外生内发的特性中体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一个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理论范式中,环境哲学的伦理进路是其重要的一块,但却不是所有的部分。自然价值思辨、生态公民理论、环境美学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绿色政治哲学,都是中国环境哲学的思考领域。面对实践,从生态和谐社会、生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路径研究环境哲学的现实维度也是中国语境的必然要求。虽然西方环境哲学的开创走在中国环境哲学界的前面,但中国的环境哲学却厚积薄发地蕴蓄着成长的能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环境哲学从无到有,从诞生到发展,走过了不同凡响的近40年。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影响哲学的几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当代科学与哲学,尤其是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针对几个重大的哲学基础理论问题,具体讨论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全方位、根本性改造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希望是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构成要素,它具有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问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决定着批判理论的逻辑,即在对技术现实所做的“极其经验主义”的分析背后,决离不开某些背景性信念的支撑。这些信念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传统中人的形象,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理性自主、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普遍和谐。批判既从这些信念中汲取了力量,同时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尴尬处境也与此不无干系。  相似文献   

13.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系统科学范式区别于经典科学范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系统理论之为革命的根本所在。但整体论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系统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与转折,整体论思想自身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如果说系统科学不足百年的历史可以依次概括为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整体论形态即可对应概括为构成整体论、进化整体论和生成整体论。文章揭示了科学思想史视阈下系统整体论形态"三部曲"之嬗变轨迹,进而探究了内在于系统科学思想史的生成性演进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将哲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自然与自由是康德因果性问题的两种模式,是理解康德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关键。通过休谟因果性问题的解决,康德直接论证了自然因果性的普遍必然性。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间接论证了自由因果性的可能性。其中,自然因果性为科学奠定基础,自由因果性为哲学提供根据。康德因果性问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自然辩证法是针对理、工、农、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公共课,定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授课对象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文理融合的独特属性。笔者基于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调研,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身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特质;而自然辩证法教学,则是从实践层面引导理工科研究生体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重要桥梁与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休谟首先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给以否定性的结论。在康德看来,休谟问题的产生是传统哲学自身的缺陷所致,即让人的理智符合经验。康德则把这个次序颠倒过来,让经验符合理智,是理智把因果必然性加到前后相继的两类经验事件之中。这样的因果性属于康德的先验范畴。康德自认为他的先验哲学已经对休谟问题给以完满的解决,然而,许多学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本文进而把"随机性"和"统计性"作为先验范畴,同因果性构成一组。同时提出两条范导原则即"普遍因果性原则"和"普遍随机性原则",并为之进行辩护,以此作为关于休谟问题的康德方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Very large databases are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science and data analytics is a remarkable new field of investig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ools is used to support a “philosophy” against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developed throughou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is view, computer-discovered correlations should replace understanding and guide prediction and action. Consequently, there will be no need to give scientific meaning to phenomena, by proposing, say, causal relations, since regularities in very large databases are enough: “with enough data, the numbers speak for themselves”. The “end of science” is proclaimed. Using classical results from ergodic theory, Ramsey theory and algorithmic information theory, we show that this “philosophy” is wrong. For example, we prove that very large databases have to contain arbitrary correlations. These correlations appear only due to the size, not the nature, of data. They can be found in “randomly” generated, large enough databases, which—as we will prove—implies that most correlations are spurious. Too much information tends to behave lik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can be enriched by computer mining in immense databases, but not replaced by it.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从概念上来说分属于事实与观念,科学史是事实的搜集,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知。二者的融合与互动,造就了朝向一个科学历史性的科学哲学。科学的归纳推理总不止是单纯的搜集事实,不仅要把事实收集在一起,而且要以新观点审视它们。同时还要引入一种新的精神因素,为了进行归纳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素质和训练。当代每一学科科学史发展与学科规律认识正在促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与互动以及科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