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的生存论解读突出了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这可从海德格尔处找到相应的思考线索。海德格尔不仅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赋予生产的工程以"生存论性质",开显了工程的存在论视阈,而且阐明"以栖居为指归的筑居"才是人的应然存在方式。因为,只有"栖居"式的"筑居"才能使人类建造的工程和谐地融入自然中,让人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2.
工程的生存论意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工程不只是造物手段、工具,也不限于造物功能,它是因人类生存需要而生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类本性,具有生存论意蕴。生存是工程的根本维度,正是工程方式、人工世界和实存工程在不同层面上交互作用和有序运行,即人类的工程活动和工程化生存,创造、沉淀和呈现着古今文明,丰富、建构和提升着人作为人的类本性。  相似文献   

3.
朝向工程事实本身——再论工程的划界、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提出,为工程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逻辑前提和基础。但是,学界关于工程活动与科学、技术、生产等活动之间的划界仍然较为模糊,尤其是没有在工程与生产之间作出清晰的划界,甚至混为一谈,由此严重影响着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本文以朝向工程事实本身的态度,力图较为深入地探讨工程活动的划界问题,从而阐明符合事实的工程界定,并在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的视域中,揭示工程活动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晚期海德格尔经常使用作为世界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来言说存在问题。这种四重整体观念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典型重演:一方面援用了四因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把专注于自然物的四因说扩展到技术制作物领域,并引入了特殊意义上的"人"这一重要因素。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海德格尔既再次切近了古代形而上学,但也立足于自身的技术性时代做出了重要更新。  相似文献   

5.
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也即技术的本质;而是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本文在海德格尔这一思想的启示下,首先从分析技术之“正确的东西”之所以没有抓住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方法论根源入手,提出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其核心思想是:所有技术都是由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取得统一的过程及产物。文章最后还对争论了多年的技术的价值负荷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负荷着人类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象学方法从分析当代人的三种生活态度入手,剖析现代科技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厘清和谐适度原则的内涵、特征及"审慎的反抗"价值原则的历史必然性,为现代人的和谐生存提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践生成论:对技术否定性本质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本身是实践地生成的,技术与实践的结合即技术化实践和技术应用,既生成着技术的肯定性本质,也生成着技术的否定性本质,赋予技术某种先天本质的观点是错误的.克服技术负效应的根本途径,不是诅咒和弃绝技术,而是反思和检讨人类实践观念的片面性和实践方式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库恩"范式1"和"范式2"的分析比较,按照工程的实践本性选择"范式1"为构建工程知识论研究"新范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三种主要的工程知识论研究范式——文森蒂—皮特的研究范式、荷兰学派的研究范式、殷瑞钰—李伯聪的研究范式进行述评,批判地吸收借鉴这些研究范式的思想,以"朝向工程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和方法,力...  相似文献   

9.
<正>许多人确信,19世纪是科学的时代,20世纪是技术的时代,21世纪则是步入工程的时代。如改变我们生活的电气化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冶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互联网工程等等。正是有赖于在这些伟大的工程,才会有我们今天与过去不同的生活。也是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开始自觉反思由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由此,工程哲学在国内外成o显学。然而,对工程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否成立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与工程职业共同体是延续时间很长的共同体不同,工程活动共同体一般都是存在时间不长的共同体。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和诞生阶段、发育和生存阶段、解体阶段。第一阶段"出场"的共同体成员是倡议者、委托者和领导者。在发育生存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不但增加了人数,而且成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三阶段,工程实施共同体既可能是"正常解体"也可能是"非正常解体"。  相似文献   

11.
用可供性理论解读技术的起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可供性知觉关乎动物的生存,因此构成了技术认知的起点。其次,可供性暗含人与环境的契合以及行为可能性,发现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技术起源的关键。再有,创造并使用工具是技术的最主要特征,可供性内涵的知觉-行为原理也提供了技术起源的具身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并进而影响到人的生存问题,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爱默生从生存层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到精神的领域,赋予自然精神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并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解决时代难题,他的这一思想解构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建构了人与自然关系在更深程度上的和谐,高扬了自然的地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科学社会学发展历史的两个阶段,对科学共同体与工程共同体进行了比较分析,简要地阐述和分析了开拓工程社会学与研究工程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指出工程共同体主要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工程共同体有“工程职业共同体”和“工程活动共同体”两个基本类型,着重分析了维系“工程活动共同体”的四种主要纽带。文章最后分析了若干有关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工程创新是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综合集成与优化。本文以档案文献和访谈亲历者为基础,从工程本质、工程决策及工程文化层面,阐明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的工程活动,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指导下自主实现的渐进性工程创新,是国家意志与团队价值相统一的工程创新。  相似文献   

15.
工程意识是工程人对工程造物活动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倾向,任何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工程意识的指导与支配下进行的。工程意识是工程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也具有系统的特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意识的内涵及其在工程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然后从知、情、意三个结构维度深入探讨了工程意识系统的10个构成要素,最后剖析了工程意识系统的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规定可以看成一种"技术存在论",技术被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反,早期海德格尔则试图营造一种"技术诠释学"。与学界将两者对立的通常做法不同,笔者建议,将两者看作两种互相关联、互相统一的技术哲学。而要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必须回溯到早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techne[技艺]概念的阐释中,突出技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和解蔽方式的意义,突出技艺与明智的区分和联系及其中蕴含着的诠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自然工程而言,社会工程是非物质形态的柔性工程,是综合利用人文社会、自然以及工程科学的相关知识,建构和选择社会运行的具体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向,寻找解决社会问题,重构社会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自然工程就其基本构成而言,具有内圈和外圈的双重结构,在自然工程活动过程中工程决策阶段、工程规划阶段和工程实施过程阶段,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紧密联系,自然工程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工程活动的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面临着自然科学所不曾遇到的三个“科学”困境,即本体论困境、认识论困境和方法论困境。实证主义、解释学和批判理论是社会科学摆脱困境而成为“科学”的三种选择,它们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本质分别持不同观点。由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影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为“共同”科学呈现出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工程理念是关于工程存在总体性特征的理性认识,是人们从工程活动中不断总结和升华的实践智慧.作为工程活动顶层设计的灵魂,工程理念通过“概念设计”等方式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工程造物模式.工程理念具有鲜明的主体依赖性、时空依赖性和层次性,是规律、价值和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为推进工程与社会研究,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第一届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