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四十多年来,索萨为一种复杂和深刻的知识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辩护,开辟了一个新的知识论流派,即德性知识论。这是一种基于理智德性的知识理论,它试图从信念形成的过程可靠性转向认知主体能力的可靠性,从而为知识寻找一个更为宽泛和稳定的基础。然而,一方面它可能具有可靠主义的通病,例如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他的德性概念过于单薄,而且基本上是后果论式的,在解释力上存在缺陷。尽管如此,这是一条通向知识的希望之途。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认知最为非凡的成就,知识与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对知识的描绘离不开认知的术语。当代德性知识论就主张,知识是认知能力的产物,赋予一个主体知识需要赋予他相关的认知能力。然而,延展认知论题对认知能力之外的环境因素的强调,使得当代德性知识论特别是强德性知识论出现了认知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国外学者指出了两条可能的解决路径:一是从强德性知识论转向弱德性知识论;二是从个体有机体的认知能动性走向分布的认知能动性。但是依托于这两条路径能否成功解决认知难题仍存在争论,问题的关键仍有赖于我们对能力及认知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探讨了德性伦理进入环境伦理问题讨论的议题,借助环境范例方法、扩展主义方法以及德性理论方法,发展了多元的环境德性,补充了传统德性伦理的德目,如开放;丰富了传统德性伦理中重要德目的内涵,如爱国主义、俭朴和保护性体谅;重申了公共德性和认知德性在当代环境伦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当代西方环境德性伦理新发展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于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最近,普里查德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知识理论,即反运气德性知识论。该理论主张知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能力条件和反运气条件:前者指知识必须是认知能力的产物,后者指知识必须排除掉认知运气。普里查德认为这种理论更符合直觉地解释知识的本质和结构,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解决知识的价值问题。然而,这个理论存在严重的问题,它夸大了运气在知识论中的作用,并且错误地使用了克雷格的概念谱系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概述一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观点。这一知识论理论综合了反运气条件与德性条件,因此能化解与之相竞争的其它知识论观点所面对的困难,这尤其是针对稳健的德性知识论(robust virtue epistemology)而言的。具体来说,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能够解释知识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关系,也能够避免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论证所提出的困难。自从盖梯尔(Gettier 1963)的著名文章挑战了知识作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三元定义以来,知识论学者对于提供知识的分析定义的前景越来越感到怀疑,尤其怀疑这种知识的分析能否有见识且不落入循环定义。我试图表明,应该追求的目标乃是对知识的一种有见识的分析,而不必一定是非循环的分析。尽管避免分析上的循环这一点也很诱人,但也并非所有循环的分析都毫无见识。哲学概念向来有可能交互定义彼此,因此从这些其它概念上我们也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而无需必要找到一条突破解释学循环的路径。盖梯尔反例明确提示我们,那种损毁知识的认知运气并不像传统上所理解的那样能由辩护条件来排除。一个人能有知识,就要求其认知成就不是偶然运气的产物。这是所谓反运气的直观。另一个显著的关于知识的直观是,知识要求认知成就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从认知能力获得,也就是说,这些成就应归功于相关认知能力的作用。稳健的德性知识论就立足于这种能力直观,更进一步提出认知成就不仅归功于而且就应产生于认知能动性,且满足这一点就同时满足了反运气的直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用知识论意义上的"孪生地球"反例来证明这一点。这一反例的核心在于,两个认知者分别在地球和孪生地球上具有真信念,也同等地归功于认知能动性的发挥,但却仍然在认知运气方面存在差异。按照这一论证,地球与孪生地球上形成的真信念可以表现同等程度的认知能力,却因为受认知运气的不同影响产生不同的知识论地位。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化解了这个困难:"S知道p,当且仅当,S的认知成就是安全的,体现了S的相关认知能力,且这一安全的认知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S的这些认知能力的作用。"首先,它用安全性原则把握知识的反运气条件,主张作为知识的真信念不能轻易为假;其次,它强化了认知成就的安全性要求,同时弱化了能力直观,即不要求认知成就产生于能力,而仅要求其可归功于认知能力,从而在强弱两方面都改造了稳健的德性知识论;最后,即便反运气的德性知识论未必是非循环的知识分析,它也依然有助于理解认知运气、认知能力与知识等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而仍然是有见识的知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贝尔的德性兼容论是在批判索萨和扎格泽博斯基德性知识论基础上提出的。核心要点是,在批判德性可靠论与德性责任论对理智德性各执一词的独断片面解释基础上,认为理智德性的本质就是求真避假的品格特征,从而提出理智德性是能力与品格二者结合的德性兼容论。但是,贝尔的观点前后矛盾,不可避免地也陷入困境。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历史来看,认知能力与品格特征在德性概念的形成中并无本质区别,理智德性包含先天与后天、自然与社会两种成分,两者同源而异能——从而实现两种德性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8.
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德性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健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4):17-20,25
德性伦理作为一种古老的伦理学传统,曾在古代医德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医学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规则伦理逐渐走向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前台,德性传统受到冷落。然而,规则伦理在现代生物医疗科技实践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而使得人们重提德性伦理学,在现代生命伦理学领域出现了德性伦理的回归。本文认为,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具有互补性,在生命伦理学领域,人们应重新估价德性传统的价值,积极探索一条德性伦理与规则伦理有机融合的生命伦理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培育个人德性来纠正认知不公的方案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批评,分别针对其所诉诸的个人层面和自主层面。从情绪的认知功能维度看,个人德性方案也面临诸多困难。然而它依然是有效而必要的,因为首先它在情绪的生理机制上是可行的;其次它促进了个人与边缘群体的实质沟通,促进了相互间的读心能力;再次它提升了证言评判时的认知伦理风险,继而提高了审慎度;更重要的是放在代际尺度上看,文化演化中新情绪模式的构成,有助于更实质地重塑证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理解关系业已成为知识论与科学哲学共同关心的话题。“理解的知识理论”受到一些德性知识论学者的质疑。例如,普理查德就主张理解并不必像知识那样满足安全性条件,即可以与某种认知运气相容。对这一相容性论题的批评表明,如果以“说明评价的可靠性”来界定安全性条件,则理解与知识一样都不相容于认知运气。这种不相容性归根到底根源于科学理解的形成必须以相关机制的知识为前提。因此,科学理解的机制论概念支持了“理解的知识理论”,拒斥理解与认知运气的相容性论题。  相似文献   

11.
"见闻之知"最初由北宋张载提出,指通过耳目感官而获得的知识。"见闻之知"有着很强的经验论特征。从知识的起源上讲,"见闻之知"起源于经验;从知识的形成上讲,"见闻之知"是客观外物刺激耳目感官的结果,这与经验论者洛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见闻之知"在儒家知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见闻之知"就被视为儒家知识论的重要维度之一;两宋之际,"见闻之知"被视为德性修养的必要环节;明清之时,"见闻之知"曾被视为知识的唯一形态。儒家对"见闻之知"的态度表明儒家有重视经验的认知传统,这种认知传统为儒家言说科学、接纳科学敞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于索萨关于默认假定的理论所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即索萨所声称的其理论与闭合原则的不相容性。基于索萨的"默认假定"概念与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枢轴承诺"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流行的枢轴知识论--怀特的资质论和普理查德的非信念论--中为索萨理论寻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本文主张默认假定属于"接受"这一非信念命题态度,因而索萨可采用非信念论对与闭合原则相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又可规避非信念论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4-108
人格尊严作为一个道德文化概念,尽管其定义始终处于争议之中,但努力方向几乎是一致的,都力求达成必要的共识理解,大卫·克希霍夫尔也不例外。他认识到了人格尊严内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立足存在意义、认知-情感、行为构成和社会构成四个维度建构了一个多维模型,从描述和规范两个方面搭建了人格尊严的理解框架,揭示了科学理性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道德实践难题,无法从根本上跨越科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鸿沟。  相似文献   

14.
普兰廷加主张知识是被保证的真信念,而保证由三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要件构成:恰当功能、设计计划和可靠性。无疑,恰当功能主义存在诸多问题,如与可靠论的区别问题、知识论的本体论蕴含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普兰廷加把为知识寻找"第三个条件"的后葛梯尔式知识论路径视为理所当然,导致其既不能坚持认知官能本身的探究,又不能在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知识的构成与本质。因此,为了弥补这两方面的缺陷,一种合理的建议就是引入当代德性知识论所实践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即深入挖掘人的理智德性及其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与默认     
我们将为德性知识论引入一种独特的默认假设(default assumptions)概念,后者一般地构成了胜任力。一个默认假设就是一个特定背景条件获得的假设,即(a)是一种相应的SSS胜任力处于适当位置所必需的,但是(b)允许不安全地处于适当位置,而且不为行动者所知。因此,行动者可能要冒一个背景条件失败的风险,以及紧接着而来的胜任力的丧失,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冒了这种风险。一种实用论入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日常语境中能够诉诸默认假设。所以,我们的德性知识论包含默认假设之后,我们能够对哲学怀疑论进行一种全新的处理,从而为摩尔和笛卡尔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16.
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imm)认为理解是一个理智德性。分析表明,"理解"的含义有二:(a)作为一种认知之善的理解,与(b)作为一种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作为认知之善的理解不是一个理智德性;作为性格特征或心智能力的理解才是一个理智德性。这个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智德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本文中,我阐述了理解可以以哪些方式被视为心灵之卓越状态(品质)或理智德性。在此过程中,我讨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什么是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我说的不是一个理解自然界许多事情的人,而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她能够避免道德审判主义,进入别人的视角,并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有理解力的人似乎是一种性格层面的德性,它有趣地结合了道德和认知元素。在我们这个分裂的时代,它似乎也是一种特别需要的德性,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之所以分裂,部分是因为相互理解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第一部分,我回顾了知识论的德性理论方法的主要成就,尤其是针对解释知识的价值而言。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认知者的成就,而不是纯粹幸运的成功。在第二部分中,我考察了这种反对意见,它认为,这种方法无法处理证言知识,并且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社会认知依赖,或者对于他人的认知依赖这种重要现象。在第三部分中,我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以回答这些反对意见。这种新方法区分了基于感知和其他生成来源的知识生成以及基于证言的知识传递。知识生成仍然被理解为可归于认知者的德性认知主体性的真信念。这种新理论采用联合主体性概念来理解知识传递。在涉及知识传递的情况中,真信念可归于言说者与聆听者双方合作一致的德性联合主体性。第四部分回到知识价值问题。其所持有的理念是,传递知识构成了一种联合成就,也因此普遍地具有了联合成就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斯多亚派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技艺观念的重要改造在于在实践领域中时常将技艺与知识、德性相等同,从而增强了技艺概念的知识性、伦理性,并较好地解决了技艺之可得与善用的统一问题。对于斯多亚派来说,技艺之为技艺,始于生活所需,源于生活经验,成于生活中训练,服务于生活总体。人作为一种技艺动物,可以在以生活为质料的持续训练中习得作为技艺之技艺的德性,并同时将其他技艺提升为一种"类似德性"的技艺,从而实现其技艺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